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基于系统工程的视角

2020-01-14 23:42林坚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明体系生态

林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872)

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基于系统工程的视角,我们提出若干思路和建议。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生态文明体系构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思想武器、方向指引、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基于系统工程的视角,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第二,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第三,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第四,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五,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1.1 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是21世纪人类面对诸多危机而采取的新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生态文化是以人为主体、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文化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的一切活动与成果。生态文化可分为生态物质文化、生态精神文化、生态行为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等。

生态文化体系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价值,包括自然价值和生命的价值;生态系统对人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支撑生命、提供资源、共生互动。生态文化则具有精神和社会价值。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资源经过循环、转化和再生可以不断地持续利用,系统中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同形成的反馈系统既是协调和稳定的,又是高效和不断进化的。这就是“生态智慧”。生态文化体现了一种智慧,其核心理念主要有:万物相联,和谐共生;多元相安,平衡包容;互尊相宜,平等互动;生生不息,真善美圣。

要把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每个人心中。生态文化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取向。

1.2 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生态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的经济,是生态和经济的复合系统,其本质是把经济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资本以及生态经济运行的规律,推进生态资本化和资本生态化进程,进而推进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将生态文明要求融入经济体系的具体任务,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推动产业生态化改造升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应用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技术;另一方面,实现生态产业化,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等,实现生态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

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框架,就是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发展生态林业、生态农业,以生态工业与生态信息业为支撑,以生态产业为主导,以生态金融为平台,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绿色金融作为一种以环境保护为基本政策的金融服务工具,将与环境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与成本纳入金融部门日常的投融资决策之中,通过支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有效利用相关的经济活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是政府、企业、公众和金融机构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积极表现,体现了“金融社会化、社会金融化”的先进理念。绿色金融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金融机制。生态经济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1.3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

要明确责任主体,制定责任清单,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责任分解落实到位。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凝聚乡村社会共建共治合力,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需要把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生态环境质量优劣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并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条件。目标责任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明确责任动力。

1.4 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全面深化细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改革,完善生态文明政府治理和监管体系,提升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加强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创新,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制度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健全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快制度创新,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多元投入机制、全民参与机制,强化制度执行。

建设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民主公正、运行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旨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追求、执政党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多元利益主体协商共治的制度保障。加强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生态与制度、法治的关系,强调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加快制度创新,增强制度供给,强化制度实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其中,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这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严密法治观。

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法治思维是将法治的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维。法治思维包括:(1)规则思维,强调宪法至上和法律权威,依法守法;(2)权利义务的思维,强调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权利和义务统一;(3)程序思维,强调形式合理、理性和可实践。法治方式就是运用法治思维来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表现为各种规则,包括优先适用规则、协调适用规则、比例原则和程序制约的规则等,要求根据法律处理具体问题,一般不受道德、宗教、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强调法律方法的运用。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从“事理”走向“法理”,运用法律的价值取向、研究方法、概念体系和法律规范,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法律逻辑、法律语言、法律思维、法律制度,为改革提供“良法善治”的基础。

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需要推进一些重大的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完善社会制度和规范,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应提上立法议程,使之作为专门法或上位法,对环境法和与环境法相关的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传统部门法进行生态化的引领、改造和完善。

1.5 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威胁或危害的可能性,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作用,其结果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我国面临突出的生态风险,主要表现在:生物种群减少,水土流失,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生态失衡,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雾霾天气频发,噪声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等。

生态危机对自然界、人类和社会都造成巨大的风险,危害人民生命安全,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严重挑战,使人不得不反思,由此改变人的行为,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构建生态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包括风险预测、数据管理、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动态模拟、预警演示、预控对策等内容。通过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排查化解生态系统隐患,防止和消除一些重大生态风险甚至危机事故的发生,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生态危机的范围、程度,使其不致造成严重灾害。预警系统的运作实质上是在风险防范和控制中的危机信号捕捉与风险等级定位的过程。

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底线,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生态安全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红线底线。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抓住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完整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体系的论述;二是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制改革为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贯注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三是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1]

2 用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2]必须以系统思维、系统工程思路切实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

生态是一个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寻求治理修复之道,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整体施策、多措并举,要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功能,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这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系统观。

必须以系统工程思路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包括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绿色社会等。绿色生态环境是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绿色经济是指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绿色政治是指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优良。绿色文化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共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绿色社会成为一种极具时代特征的历史阶段,辐射渗入经济社会的不同范畴和各个领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奋斗目标,不仅明确了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目标取向,而且丰富了中国梦的美好蓝图。具体建议:(1)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涉及领域广泛,应该单列;(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形成一个全覆盖、多层次、广领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3)创办中国生态文明大学;(4)在若干地区设立生态文明研究院,条件成熟时创办区域生态学院或生态文明大学。

2.1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涉及领域广泛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下设六个专项小组,包括: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就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迫切性、关联性和长远性来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建设都应该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建议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单列出来,作为一个专项。

2.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形成一个全覆盖、多层次、广领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覆盖全国城乡、所有人群,包括城市和乡村,从娃娃开始,从小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直到老年,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本科、成人继续教育、研究生、博士后、老年大学等多层次,既有学校学历教育,又有社会教育、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等等,形成生态文明的终身教育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包括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理、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等各行各业,把生态文明意识融化到人们的血液中,贯穿在人们的行为中。生态文明教育(或绿色教育)是全程性、终身性和持续性的教育,参与主体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媒体、企业等。

2.3 创办中国生态文明大学

创办“中国生态文明大学”,将在世界上引领风气之先,为共谋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满足科学、有效地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迫切要求,需要创办“全科”性质的“生态文明大学”。创办“生态文明大学”,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现有综合性大学、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等“生态学”专业奠定了基础;众多相关学科可以介入和参与,形成多元的学科结构。建议由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草原、水利等部门以及设立“生态学”专业的大学合作,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立学院和专业,如生态环境、生态科学、生态技术、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教育,等等。在学科建设、教学规划、专业设置等方面,需要统筹考虑,做好总体规划,全面衡量,循序渐进,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要充分利用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专业协会和学会、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发挥整体优势,为我国和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出谋划策,抢占先机,引领潮流。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研究和教学,设立相关专业。如:

生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包括涉及水、土、气、植物、动物等的生态科学、生态工程专业,等等。

生态环境保护类专业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保护支撑类”“环境人文艺术教育类”等。可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环境艺术、环境管理、环境监察、环境保护、环境督察、环境法制等专业。

资源利用类专业包括自然资源学、资源经济学、国家公园管理,等等。

生态文明管理类专业为生态环境资源领域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复合型交叉学科专业,包括生态经济、生态金融、生态政治、生态法律、生态安全、生态文化、生态艺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史学、生态旅游、生态教育,等等。在夯实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发挥生态哲学、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法律、生态史学、环境社会学等学科的作用,具有广泛的生长潜力。

建议在所有的本科专业中普遍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论”,既作为政治理论课,又作为专业基础课,让“生态优先”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研究生中普遍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课程。

遵循“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和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办高起点、高水平、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大学”。

2.4 在若干地区设立生态文明研究院,条件成熟时创办区域生态学院或生态文明大学

把位于秦皇岛的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改造、升格为京津冀生态文明大学;设立京津冀生态研究院,系统地研究京津冀生态环境问题。在上海设立长江三角洲生态研究院,系统地研究长三角生态环境问题。在深圳设立粤港澳生态研究院,系统地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问题。在重庆建设长江生态研究院,全方位研究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创办长江生态文明大学。在郑州(或兰州)筹建黄河生态研究院,全方位研究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条件成熟时创办黄河生态文明大学。

各地区可以积极探索,敢为人先,真正把生态治理和生态教育放到重要议事日程,积累经验,为美丽中国建设奋勇向前。

3 研究小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为此必须以系统工程思路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具体建议包括:(1)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涉及领域广泛,应该单列;(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形成一个全覆盖、多层次、广领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3)创办中国生态文明大学;(4)在若干地区设立生态文明研究院,条件成熟时创办区域生态学院或生态文明大学。

猜你喜欢
文明体系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