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廉方主任中医师治疗炎性肠病经验探析∗

2020-01-14 18:21:25廖成荣田丙坤指导杨廉方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5期
关键词:杨老木香白芍

廖成荣 田丙坤 黎 星 指导 杨廉方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408300;3.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传承工作室,重庆 408300)

炎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目前其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与遗传、环境、饮食、肠道菌群等多因素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本病在欧美国家为常见病,但近年来我国IBD的就诊率呈明显增加趋势[2],其治疗的主要药物是氨基水杨酸盐、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3]。由于本病服药时间长,病情容易反复发作,且副作用大,难以根治,其焦虑、抑郁等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5]。

杨廉方老中医为重庆市名中医、第5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传承工作室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6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IBD的治疗,杨老提出发病虽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但是湿热蕴结肠道为其关键病机,贯穿疾病始终,湿热蕴结肠道为关键病机,并选用调肝健脾汤治疗,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收获颇多,现就杨老运用调肝健脾汤治疗IBD经验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借鉴。

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研究认识到IBD的发生主要与环境、遗传、免疫以及微生物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机体发生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氧化应激效应等,最终引起IBD的发生及发展[1]。中医学无“炎性肠病”这一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大抵属于“腹痛”“泄泻”“痢疾”“肠风”“肠澼”等病范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内伤、脾肾不足而引起,主要病理有湿热、气滞和血瘀等[6]。

《素问·灵兰秘典论》载“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正常情况下,脏腑平谧,脾肾之气充足,小肠主分清泌浊、大肠主传化糟粕的功能正常,病不得生。若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失于调养,致使脾阳不足,肾气虚弱,肠道的泌别清浊及传化等功能下降,酿生湿浊,留于肠道。此时若患者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使气机郁滞,加重肠道功能失调而发病;或饮食不节(不洁),伤及胃肠,导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肠道泌别、传化失司,而发病。在内外因素同时作用下,病情越发加重而突兀。

杨老指出,IBD虽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但两期常常互相转化。其活动期多为实证,多因湿热毒邪蕴结于肠道,致肠脂血络受损而发为本病,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等症;其缓解期多为虚证,而纯虚少见,更常见的是虚实夹杂证,而虚多为脾胃虚弱,久虚生内热,或因调摄不当,或因饮食劳倦,或因情志损伤,导致郁热内生,进而迅速加重而出现活动期。故杨老提出湿热蕴结肠道为本病的关键病机。

2 治则及方药

基于对IBD的病因病机认识,杨老据多年临证经验,同时借鉴同道经验[7-9],提出清热利湿,厚肠坚阴为本病的关键治则,并创制出调肝健脾汤[10]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本方由葛根18 g,黄芩15 g,黄连10 g,木香6 g,炒白术18 g,炒白芍18 g,防风15 g,陈皮12g,炙甘草6 g组成。该方由痛泻要方、葛根黄芩黄连汤、香连丸3方合方而成。方中白术苦温,燥湿健脾;白芍酸寒,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二药相合,抑肝扶脾;陈皮辛温,理气醒脾,燥湿和胃;防风辛能舒肝,甘可悦脾,风能胜湿,能散肝舒脾,祛风胜湿;葛根甘辛而凉,升津止泻;黄芩、黄连性味苦寒,清热厚肠,燥湿止利;木香味辛苦,性温,能疏肝理气、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其味厚而气薄,辛行苦降,擅长行气止痛,与黄连相合,达到健脾止痛止泻之效[11]。临床研究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黄连、木香治疗慢性UC患者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综合疗效,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促进中医症状改善,在缓解腹泻、腹痛症状方面,UC患者采用黄连、木香治疗具有显著优势[12];甘草味甘而补中,调和诸药。全方用药精当,配伍巧妙,共奏调和肝脾,厚肠止利,清热除湿之功。故治疗IBD,收效明显。

3 临证经验

3.1 重视调畅气机 杨老研读经典原著,领悟条文奥妙,提出人以气机为顺,气机不调而百病则生的发病观[13]。杨老指出五脏气机宜升,气机升扬而精气满布;六腑主传化,气机沉降而传化有序;升降相依,气血调和,令其调达,致其和平而不致病。他认为人身之气血,贵在通调,血脉流通则病不得生,如不能使其通畅自如,郁瘀之证因之而起,此即《黄帝内经》所载“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而提出从气论治临证诸疾,本病也不例外,此举也与“调气则后重自出”相对应。具体治疗时,如果辨证兼夹肝郁之象,则合用四逆散疏肝郁,或合用延胡索、紫苏梗;如果辨证为脾虚者,常合木香、砂仁理气醒脾;如果辨证为肠道湿热壅滞,则加槟榔下气除满,去积推陈。

3.2 重视湿邪为患 IBD多表现出标实的一面,而标之来源很大程度上与湿邪有关。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使津液失于输布,蕴而化热,壅滞肠道,而发本病,而以活动期多见;或者脾肾阳虚,运化无力,生湿助湿,也可发为本病,而以缓解期多见。故杨老在治疗本病时,强调湿邪,重视祛湿。如湿热征象明显时,多选用白头翁、马齿苋、苦参、土茯苓、败酱草等清解肠腑热毒;脾虚生湿征象明显时常苍术、白术同用,同时选用藿香、薏苡仁、冬瓜子、仙鹤草之属[14]。

3.3 重视临证化裁 杨老强调,调肝健脾汤在具体运用中,根据患者病情,须灵活加减。兼有腹中掣痛、胸胁胀满,发病与情绪密切者,多加柴胡18 g,枳壳12 g;兼见下利脓血,赤多白少伴舌红口渴者,多加白头翁18 g,黄柏10 g,白多赤少,多合参苓白术散;兼见病久乏力,神疲倦怠而属脾虚者,加太子参30 g,茯苓18 g,仙鹤草30 g;兼见腹痛急迫,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便下黏液量多,可酌加当归15 g,白芍18 g,槟榔12 g,甚至红藤18 g,败酱草18 g,蒲公英30 g;苔白腻,加藿香10 g,佩兰15 g等。

此外,在病情稳定,无任何不适的无症状期,杨老仍强调运用本方合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之属治疗,以求巩固,避免复发。

3.4 重视精神情志因素 IBD患者由于服药时间长,病情反复,部分患者存在精神抑郁、焦虑状态,而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又会加重病情。杨老指出,临证时不能故步自封,应该借鉴现代医学理念。他指出,目前疾病不单单是患者机体处于病态,其精神情志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治疗疾病,尤其是IBD这类容易伴有精神抑郁、焦虑状态患者,须将患者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对待,而不是单纯地认识疾病发生病理变化的过程。傅志泉等探讨精神应激影响IBD的作用机制,提出精神情志可引起肠道神经信息失调、导致肠道免疫稳态失衡、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炎性因子和递质的表达,从而导致病情复发与加重[15]。对此,杨老提出两则治疗思路。一则提倡怡情悦志法,即IBD患者须重视心理调节,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开导,使患者了解病情及预后转归,从而正确认识疾病,配合治疗[16]。二则辅助以药物,杨老强调,治疗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首先重视怡情悦志法的运用,其次才是辅助以药物,且前者是后者疗效取得的重要前提,如在主方主症的基础上,辨证选用合欢皮(花)、香附之属。

4 病案举隅

患者,女性,39岁,职员,2016年8月15日首诊。患者既往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多年,平素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兼便下黏液,多方求治,效果不显。半月前,患者因与家人争吵后再次出现腹痛,腹部胀满,里急后重感尤显,腹泻,便下有黏液,时有打嗝,口苦,纳食不佳,夜间休息差。舌质淡,苔薄黄腻,脉弦细数。处方:醋柴胡18 g,炒白术18 g,炒白芍18 g,枳壳12 g,陈皮12 g,防风15 g,葛根18 g,黄芩15 g,黄连10 g,延胡索 15 g,紫苏梗 12 g,太子参 30 g,茯苓 18 g,槟榔10 g,甘草6 g。5剂,水煎服。二诊:上方连进10剂,里急后重感明显减轻,仍腹部胀满隐痛,便下偶见黏液,但便质偏稀,纳食、夜寐改善,余症同前。处方:醋柴胡18 g,炒白术18 g,炒白芍18 g,陈皮12 g,防风15 g,葛根18 g,黄芩15 g,黄连10 g,延胡索15 g,紫苏梗12 g,太子参30 g,茯苓18 g,仙鹤草30 g,薏苡仁30 g,木香6 g,甘草6 g。7剂,水煎服。三诊:药后仍觉腹部胀满隐痛,未见里急后重及便下黏液,纳食欠佳,寐可,大便时干时稀。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处方:葛根18 g,黄芩15 g,黄连10 g,炒白术18 g,炒白芍18 g,陈皮12 g,防风 15 g,木香 6 g,仙鹤草 30 g,薏苡仁 30 g,延胡索15 g,火麻仁3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四诊:腹痛消失,大便每日1次,未伴黏液,时有打嗝,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调整为柴芍六君子汤治疗。处方:醋柴胡18 g,炒白芍18 g,太子参30 g,炒白术18 g,茯苓18 g,陈皮12 g,法半夏9 g,防风15 g,木香8 g,黄连10 g,延胡索15 g,紫苏梗12 g,薏苡仁30 g,仙鹤草3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分别于1年、2年4个月后2次随访,诉停药后病情稳定,偶因情志、饮食复发时,多先后取一诊、四诊方原方各进数剂调治而愈。

按语:该患者患病多年,久则脾胃损伤,运化不及,肠道的泌别清浊及传化等功能下降,酿生湿浊,留于肠道,久则化热,形成湿热交夹,又因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加重肠道功能失调而发病,出现腹痛,腹胀,便下有黏液;气机不调,则里急后重,打嗝,化热则口苦;脾虚则纳食不佳,为不合则寐不安,故寐差。杨老选用调肝健脾汤调和肝脾,清热除湿止利,四逆散疏肝调理气机,随症化裁,获效满意,后以柴芍六君子汤调理善后,药证相符,故疗效颇佳。

5 结 语

IBD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等特点,杨老基于自身实践及对IBD的认识,提出湿热蕴结肠道为本病的关键病机,并在此认识下,提出清热利湿,厚肠坚阴为IBD的关键治则,运用自拟调肝健脾汤治疗本病。同时重视调畅气机,重视湿邪为患,重视临证化裁,重视精神情志因素,注重未病先防,临证运用恰当,获效明显。

猜你喜欢
杨老木香白芍
China’s Approaches to World Development and Peace
CHINA TODAY(2022年8期)2022-08-03 07:41:34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笼中鸟
百花园(2021年5期)2021-10-15 19:53:24
白芍与不同中药配伍减毒作用浅析
鉴宝大师
鉴宝大师
百岁翁的“三气”养生法
家庭医学(2019年3期)2019-06-10 08:26:43
HPLC法同时测定白芍配方颗粒中5种成分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20:01
阅读木香
现代装饰(2017年11期)2017-05-25 02:15:19
白芍花开
青年歌声(2017年11期)2017-03-15 0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