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贤,王春丽
(上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上蔡 463800)
自然界存在诸多坏死杆菌,一旦牛等畜禽自身缺乏疾病抵御能力,或是因缺乏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等,将极有可能感染牛坏死杆菌病。进而直接影响牛的正常生长,为此有必要加强对牛坏死杆菌病的科学诊断与有效治疗。
牛坏死杆菌病是一种以病牛分泌或是排泄物作为主要传染源的细菌性传染病,其病原以坏死杆菌为主。患有该病的病牛皮肤、皮下组织以及消化道黏膜等组织容易出现坏死症状,在部分病牛内脏处还会出现转移坏死灶。若怀孕母牛患有牛坏死杆菌病,则脐带可将坏死杆菌带入其诞下犊牛的肝脏当中。当前导致牛坏死杆菌病的原因众多,包括牛群饲养密度过大、牛群缺乏良好的生长环境与科学的饲养管理,在牛的日常饲料中混有诸多质地粗糙、坚硬的砂石等尖锐物。如果牛本身长期存在营养不良、自身免疫力低下等问题,或是其长期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下,则极有可能发生牛坏死杆菌病。该病存在明显的地方性流行特征,通常在湿度较大且雨水丰沛的地区以及气温炎热的夏季,发生牛坏死杆菌病的概率相对较高。
2.1.1 常规性诊断
在对牛坏死杆菌病进行确诊时,相关工作人员首先可以根据病牛的具体病症,并通过主动与养殖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询问其发病时间、病程时长等,从而利用观察、触摸等常规检验手段进行确诊。例如病牛若存在难以长时间站立、卧地时间较长,走路跛行,并且在对病牛蹄壳进行用力叩击或按压时,病牛患部出现明显痛感。在对蹄底进行清理时,可明显看见微小孔洞、创口,且其中会流出颜色发黑、有异味的脓水、创口表面存在腐烂角质等症状时,基本可判断病牛因感染坏死杆菌病而出现腐蹄病。部分患有急性腐蹄病的病牛,在感染坏死杆菌后期蹄冠部位还会出现红肿发热、皮肤坏死、变形等症状,随着病程延长,病牛还有可能因此引发脓毒败血症并最终死亡。
如果病牛为犊牛且观察发现病牛出现食欲下降、精神不济、咳嗽流涕的症状,在检查其口腔黏膜时,可明显发现红肿症状。在检测病牛体温时,体温明显高。而在检查病牛的口舌、齿龈等部位时,如果出现黏膜坏死并形成颜色发黑的粗糙伪膜,待其脱落后露出不整齐的溃疡面,且有坏死物附着在其底部,则基本可判断病牛患有牛坏死杆菌病中的坏死性口炎,如果无法对其进行及时治疗,则病牛会出现生长停滞或停止、呼吸不畅等症状甚至死亡。
2.1.2 细菌学检测
除了采用常规性诊断方式外,为进一步提高对牛坏死杆菌病诊断的准确性,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细菌学检测的方式。即工作人员首先通过在病牛病变与健康组织部位的交界处,采集适量病料将其做成涂片。其次,需要工作人员使用用量相等的适量酒精与乙醚,将其混合后利用该混合液对涂片进行固定。固定时间控制在5 min 至10 min,随后工作人员需要使用石炭酸复红-美蓝液进行30 s的染色处理。再使用流动清水将其冲洗干净后进行镜检,如果此时可以明显看见着色不均匀且呈长丝状或是细长状的菌体、杆菌,则表明病牛确实患有牛坏死杆菌病。但考虑到病料极易被污染,纯菌分离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工作人员还可以在完成病料采集后将其制成悬液,并注射至小白鼠的皮下或是兔的耳静脉。如果其接种局部出现组织坏死,且在接种7 d左右时小白鼠或兔死亡,剖检发现其内脏存在转移坏死灶,同样也可以确诊病牛患有牛坏死杆菌病。
在对病牛进行确诊之后,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病牛的具体病症与病情严重程度等,为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例如当确诊病牛患有腐蹄病时,工作人员需要先使用适量浓度为1%或3%的高锰酸钾溶液、来苏水溶液对病牛病蹄处进行刷洗。随后将适量高锰酸钾粉或是硫酸铜粉填入病牛蹄部的孔洞内,并在包扎之后将适量松馏油均匀涂抹于外侧,用以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防止其他污物、污水等渗入病牛蹄部造成二次感染。另外,工作人员也可以选择使用适量消毒水对病牛蹄部进行刷洗,而后将一定量的浓碘酊,灌注至病牛蹄底的创洞内,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病牛出现红肿发热等症状的软组织,可均匀涂抹适量磺胺或抗菌素软膏,用以帮助病牛缓解病症,恢复健康。
对于确诊患有坏死性口炎的犊牛,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将病犊牛口腔当中的伪膜去除。其次需要使用适量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并将适量碘甘油均匀涂抹于病牛局部患处,每日早晚各进行一次冲洗和擦药,即可有效避免患有牛坏死杆菌病的病牛出现其他继发性疾病。对于病情较急、较重的犊牛,工作人员还可以在采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对其使用适量抗菌素或是磺胺类药物,也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