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存
(邓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邓州 474150)
由于饲养规模大、养殖密度高,规模化养鸡场做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至关重要。目前,常规疫苗免疫接种是最常用的预防方法和手段。为了使鸡群获得均匀有效的抗体,必须要做到免疫有效、准确。除了要掌握好免疫时机,还要把控好免疫剂量。笔者根据生产实践经验,简要综述了规模化养殖场的鸡群免疫关键点,希望与同行共享。
1.1.1 注意观察鸡群健康状况
对于蛋鸡养殖来说,好的免疫效果必然离不开健康的鸡群。由于规模化养鸡场养殖密度较高,养殖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各方面的细节。以兽医工作者为例,在气雾免疫之前,兽医工作者必须在前一天晚上听鸡群的呼吸道情况,如果鸡群存在呼吸道问题,免疫则需要避开这段时间,并对鸡群及时治疗,一旦呼吸道问题消失,则马上进行气雾免疫。
1.1.2 避开免疫抑制期和应激叠加
鸡群受疾病、饲养管理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会产生免疫抑制问题。当鸡群感染某些免疫抑制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球虫病等时,将会造成免疫系统的损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影响免疫效果。例如,鸡群患传染性法氏囊病,会引起鸡群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增加患病概率,如易患新城疫等。因此,鸡群免疫时一定要注意免疫效果,防止发生免疫抑制。同时,免疫时还应避免应激叠加,包括可控的人为因素和不可控的天气因素,避免因工作失误使鸡只病情加重,造成更大损失。蛋鸡群的非典型新城疫就是因不良的饲养管理,如栋舍温度过高、密度过大、惊吓、转群或饲料的突然改变等因素引起的鸡群应激,造成免疫抑制,使免疫后抗体水平不整齐或不高。
1.1.3 排除疫苗相互之间的干扰
蛋鸡接种疫苗要合理安排时间。如果接种时间不合理,不同疫苗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例如新城疫疫苗和鸡痘疫苗同时使用会产生一定的干扰。此外,要根据鸡只的大小、用途,合理选择疫苗,所选择的疫苗要尽可能和本场毒株的血清型、亚型相符合。
1.1.4 必要时进行紧急免疫
当鸡群发生传染性疾病时,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扑杀疫病,使未感染鸡群获得良好保护,则需要进行紧急免疫。紧急免疫时,免疫组长及成员要严格遵守消毒规范,如进入鸡舍要踩踏消毒盆、进栋物品全部消毒,无法使用消毒液的物品采用酒精浸泡或酒精擦拭等;此外,注射人员应全部由有经验的人员担任,以保证免疫质量和免疫速度。在对规模化养鸡场进行免疫时,务必确保全部鸡只都能获得免疫,不漏免一只鸡。这就要求免疫人员准确了解免疫鸡群位置及存栏数量。因此,在免疫过程中,免疫组长除了负责配送疫苗,还应及时检查鸡群,确定无漏免、溜针现象,避免造成免疫失败引起损失。
1.2.1 免疫器具的校对及使用
使用前检查和校对注射器的剂量是否符合该次免疫的剂量要求,一般弱毒苗为1 头份、1.5 头份、2 头份;灭活苗为0.3 ml、0.5 ml、1 ml。活苗使用前查看活苗小瓶是否缺损或漏苗。使用后的注射器及时消毒,根据器械种类和材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能蒸煮消毒的器具尽量蒸煮消毒。消毒后的器械不能接触任何消毒剂。
1.2.2 规范免疫操作,确保免疫均匀
蛋鸡常用注射免疫易出现漏苗现象,如果剂量不准确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注射免疫时应注意:免疫注射前将疫苗瓶上下晃动2 min;胸部注射时,将鸡平行抓好,注射人员将胸部羽毛拨开,针头呈15°将疫苗注入,同时拇指按住注射部位,使疫苗扩散,以防漏出;保证每500只鸡换1个针头。
1.2.3 正确的免疫方法
不同的疫苗应采用不同的免疫方法和免疫途经。活苗免疫的方法有气雾、滴鼻、点眼、饮水、滴口、刺种等方法。例如:鸡痘、鸡脑脊髓炎、鸡痘-脑脊髓炎二联弱毒活苗适用于翅下刺种鸡痘疫苗免疫,穿透翅下无血管处(三角区);传染性法氏囊病需要饮水免疫。灭活苗的免疫方法有皮下注射与肌肉注射2 种。皮下注射对鸡只免疫应激小、抗体维持时间长,是实际生产中较常用的免疫接种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免疫时,以胸部皮下注射最好,其次为颈部皮下注射。因为胸部皮下自由活动区域大,注入疫苗后不会影响正常活动,且疫苗吸收效果比较好;而颈部皮下分布着胸腺,疫苗注入后距免疫器官较近,能够很快地刺激免疫器官产生抗体。但通常颈部皮下注射油苗后,由于鸡只总是低头采食,极易造成油苗因鸡只低头动作而流至头部,造成肿头现象发生。肌肉注射虽然抗体上升快,但是对鸡的应激较大,易造成残鸡,且抗体维持时间短,因此常用作紧急免疫。
鸡群均匀度是指鸡群中每只鸡体质量大小的均匀程度,是蛋种鸡在育雏期和育成期重要的生产指标之一。均匀度高的鸡群,开产日龄一致,产蛋高峰期突出而持久,累积产蛋数与种蛋合格率高。所以要使鸡群多产蛋、产好蛋,就应该从方方面面提高鸡群的均匀度。
合理的饲养密度是保证鸡群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不同阶段鸡群有其相应的标准。无论平养还是笼养,要使鸡群个体发育均匀,必须遵守鸡舍的容纳标准,切忌过度拥挤。
2.2.1 进雏当天
进雏时,雏鸡当中往往掺杂着弱雏,其特征表现为:体型小,瘦弱,手感轻盈,肚子大而硬,黑肚脐,精神状态不佳等。这些发育不好的弱雏需要我们在装笼时挑出,放于鸡舍温度偏高且便于管理的位置,而且要适当减小鸡群的密度,对于特别虚弱的雏鸡,如不能自行饮水吃料的鸡只,可以人工补充葡萄糖,帮助其尽快恢复体质。
2.2.2 进雏3~6 d
在进雏3~6 d时,需要育雏人员逐笼挑选弱雏。具体操作是:轻轻握住每只雏鸡,手感骨架粗壮、有肉、挣扎有力、眼睛明亮、叫声清脆、精神状态良好为健雏,将其留在笼内;手感瘦小、体软、挣扎无力、精神状态不佳的雏鸡要挑出,将其放在环境好、温度高的笼内饲养,要严格控制弱雏的饲养密度,避免因挤、压、踩、踏致使弱雏死亡的现象发生。
2.2.3 适时分群
随着鸡群日龄的增加,笼内的密度越来越大,需要及时进行分群管理。一般鸡舍内设置3层笼位,进雏时只将中层笼装鸡,到13~14日龄进行法氏囊饮水免疫之后,逐只称重,将体型较大、发育较好的鸡只放入下层;将体型中等、发育一般的鸡只放入中层;将体型较小、发育较差和精神状态不佳的雏鸡挑出单独饲喂。在28日龄时将鸡群分3 层,分群可与鸡痘免疫同时进行,尽量避免单独大规模的挑鸡分层。分层时根据鸡群体型状态来定,通过免疫抓鸡时的手感,将大鸡放下层,中等鸡放中层,小鸡放上层,弱鸡挑出单独饲喂。每次分层前要投喂抗应激药物,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鸡群应激。
2.2.4 转群前后调整鸡群
在14~15 周龄时,要把后备鸡从空间较小的雏鸡栋转入空间较大的蛋鸡栋。在鸡群转走之前要仔细挑选,将体型小、体质量小、精神差的鸡只挑出,提前转走,避免大群转时应激较大,死淘率增加。转群之后,要尽快调群匀鸡,将转群造成的残鸡、伤鸡挑出单饲。称鸡与转群工作同时进行,以达到对转群工作及时评估的作用。如果本栋鸡群均匀度低于75%,可以在转群后第1 天开始大群称重普测分群,将体质量大的鸡只放于底层,将体质量中等的放于中层,将体质量小的放于上层,将弱鸡挑出单饲,适当减少密度,添加营养药。在转群之前要及时投喂抗应激药物,降低转群应激。
2.2.5 育成期合理调整鸡群
在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场中,鸡群体质总会出现一些差异,因此在育成期间一定要勤观察、勤调整,随时挑出个体弱小的鸡只进行集中饲养,使其尽快达到标准体质量。此外,在日常饲养管理中,每天要清查笼内鸡只数目,确保均匀一致,提高笼位利用率。淘汰无饲养价值的弱鸡尽早在育雏前期进行,这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饲养成本。
2.3.1 雏鸡补饲措施
喂料时增加1~2 次空车运行或增加匀料次数,以条件反射刺激鸡只的食欲,增加鸡只的采食量。增加饲料的营养浓度,提高蛋白质、维生素等含量。潮拌料或向料槽内洒少量的清水(确保潮拌料当天吃完,避免饲料发霉),提高饲料的适口性。添加0.5%~1%的植物油提高饲料能量水平(适用于育成后期)。育成期体质量不达标的鸡只可以在夜间增加1 h的光照,以增加其采食时间,但是要与开关灯时间相隔4 h以上。
2.3.2 鸡群体质量过大采取的措施
适度限制饲养可节约10%左右的饲料,提高5%左右产蛋率。限制性饲喂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限量不限质,二是限质不限量。前者让育成鸡处于半饥饿状态,控制体质量;后者虽让鸡只吃饱,但因获得的营养少也能控制体质量。限饲工作应尽量在12 周龄前完成,13 周龄使鸡群恢复正常的采食,使其在14 周龄时体质量达标,否则对生产性能影响较大,因为14 周龄以后种鸡的生殖系统发育加快,一味对鸡群限饲,会使其错过这一阶段的发育而影响其生产性能。提高鸡群均匀度主要通过合理的鸡群饲养密度、挑鸡匀鸡和鸡群的补饲与限饲来完成。只有均匀度高的鸡群,才能生长发育一致,也预示着日后鸡群开产整齐、产蛋峰值高,且产蛋高峰期维持的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