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忠
(鄢陵县动物疫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鄢陵461200)
菜粕是一种常用的植物蛋白源,由于普通菜粕含有较高的芥酸和硫葡萄糖甙等毒素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利用量。虽然国内以前采用脱毒、限制用量等方法来改进菜粕的利用率,但对菜粕的利用率仍然很低。在国外以加拿大为代表则用育种的方法培育低芥酸、低硫葡萄糖甙的“双低”菜粕,在鸡、猪等动物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双低”菜粕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饲养效果,用量上也可以得到突破。国内在“双低”菜粕的育种上也做了一些研究,但用于饲料工业的“双低”菜粕还不多,故这种新型菜粕的营养价值的评定就很有必要,以便明确它与普通菜粕营养价值和饲养效果的差异,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供参考意见。
共设4 个处理,每个处理饲喂不同日粮,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16个重复栏。
共4种日粮,分别为对照组A(现有产品LT800含普通菜粕8%);B(较低量双低菜粕组,含18%双低菜粕);C(高用量普通菜粕组,含40%普通菜粕);D(高用量双低菜粕,含40%双低菜粕),所用浓缩料按20%比例添加配制成试验全价日粮(见表1)。
该试验期为60 d,试验0~30 d为第一阶段,30~60 d为第二阶段。试验在某种猪场进行。
选择体况良好,初始重20 kg左右的2月龄小猪80头,按品种、性别随机分成4个处理(P>0.05),每个处理4个重复栏,每栏5头猪,随机安排采食相应日粮。
表1 试验全价日粮组成 单位:%
试验期间,安排专人负责饲养,自然通风,自由采食,每天早晨8:30和下午2:30各喂1次,自由饮水,保持栏舍清洁卫生。在试验第30天和第60天,早晨饲喂前空腹各称重1次。
1.6.1 采食量 准确记录试验猪的采食量,计算试猪平均耗料量。
1.6.2 增重 试验猪于试验初、30 d 和结束时各称重1次,计算各阶段平均增重。
1.6.3 饲料转化率 根据采食量和增重,计算饲料转化率。
1.6.4 存活率 记录试验期间试验猪死亡情况,计算存活率。
1.6.5 外观指标 仔细观察并记录试验期间试验猪的皮毛、肤色和精神状态变化情况。
运用SPSS9.0 统计软件对可量化考察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表2 不同菜粕第一阶段试验结果
表3 不同菜粕第二阶段试验结果
表4 不同菜粕全期试验结果
各阶段及全期试验结果分别见表2、表3、表4。
从表2 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各项指标在4 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B 处理(18%双低)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优于A、C 和D 组,高添加量菜粕组D、C处理与低菜粕组A、B 处理相比,有降低试猪增重、采食量和提高料重比的趋势,且D 组(40%双低)在试验期间死亡一头猪,可能与其高添加量所带来的适口性差和毒性高有关。
从表3可以看出,在第二阶段,各项指标在4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A 处理组(8%普通菜粕)的生长效果改善明显,正逐渐超过B 处理组。其中,A处理组试验猪的增重和采食量高于B、C和D处理组,料重比略差于B处理组。高添加量菜粕组D、C处理组试验猪的各项指标依然最差,但随试验时间的延长有改善的趋势。在此阶段中,C、D处理组与A、B处理组试验效果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从表4可以看出,全期的试验效果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期各处理指标变化与第一阶段变化趋势相同,但经过第二阶段后,全期4 个处理组的各项指标的差距有减小的趋势,但高添加量菜粕组D、C处理组与低添加量菜粕组A、B处理组相比,表现出了降低试验猪生产性能及饲料采食量、利用率的趋势。
从各阶段及全期的试验结果来看,随着菜粕(无论普通或双低)添加量的增加,表现出了降低采食量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
该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A(8%普通菜粕)相比,对20 kg生长猪喂含3.6%双低菜粕的全价日粮时(浓缩料中含18%),采食量略有下降,但饲料转化率提高。但当菜粕(无论普通或双低)添加量达8%时(浓缩料中含40%),试验猪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虽然数学统计下降较大,但生物统计差异不显著(P>0.05)。采食量下降可能主要受双低菜粕适口性的影响。因双低菜粕的硫葡萄糖甙和芥酸含量虽低于普通菜粕,但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它们仍是影响适口性的主要因素。另外,菜粕中还有其他抗营养因子,如植酸和单宁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日粮的适口性。
该试验表明,8%菜粕高添加量组(浓缩料中用量为40%)降低了日粮转化率(P>0.05),而3.6%双低菜粕组(浓缩料中用量为18%)提高了日粮转化率(P>0.05)。
大量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存在对日粮养分(蛋白、能量等)的消化有不良影响,两者呈负相关,特别是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和吸收。双低菜粕中,中性洗涤纤维多达21%,其纤维含量与豆粕相比,是后者的3 倍。该试验中,8%菜粕添加量(浓缩料中用量为40%)降低了日粮转化率可能与菜粕高添加量提高了日粮粗纤维含量,从而降低了日粮消化率有关。另外,菜粕中其他抗营养因子(植酸、单宁)的存在也能降低饲料中矿物质和蛋白的利用率。
再则,赖氨酸是生长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因此,赖氨酸的不足会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双低菜粕中赖氨酸含量较豆粕中低,且双低菜粕中可消化氨基酸比例较低,因此,高添加量菜粕日粮中需补充足够的赖氨酸,否则会影响猪的生长。有资料报道,影响双低菜粕使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把日粮按可消化氨基酸的需要量进行配合,如果按总氨基酸需要量进行配比,会使日粮中赖氨酸和苏氨酸出现缺乏,严重影响日粮的利用率。该试验日粮中,随菜粕取代豆粕量的提高,赖氨酸的添加量并未同步增高,因菜粕赖氨酸含量低于豆粕,且菜粕中赖氨酸消化率低于豆粕中赖氨酸含量,是否是可消化赖氨酸的不足降低了高菜粕组的添加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有关试验表明,20~60 kg 生长猪全价日粮中,双低菜粕用量达10%时并未降低饲料转化率,而该试验全价日粮中最高用量才达8%。
另外,高添加量菜粕日粮中,抗营养因子的毒性仍是影响试验猪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双低菜粕中,抗营养因子虽低于普通菜粕,但高添加量仍会使抗营养因子(硫葡萄糖甙、芥酸、植酸、单宁等)表现出一定的毒性,从而影响饲料的转化率。
3.6%双低菜粕添加量组(浓缩料中双低菜粕含量为18%)饲喂效果较好的原因与其他组相比,可能与其适口性较好、毒性低及日粮氨基酸平衡有关,具体原因还有待验证。
从该试验各阶段及全期结果来看,不同日粮在第一阶段饲喂效果差别较大,其中高添加量菜粕组比低添加量组差;在第二阶段,不同日粮处理效果差别减小;从全期看,不同处理日粮饲喂效果随饲喂时间的延长有逐渐改善的趋势。
在该试验中,对试验猪生长的影响除与日粮处理有关外(见4.2、4.3 讨论),可能还与试验猪所处阶段有关。在试验的第一阶段,生长猪早期对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抵抗性不强,再加上换料对试验猪的应激,从而使试验猪对不同日粮处理反应差异较大(P>0.05)。但随试验时间延长,试验猪对不同日粮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后,各日粮的处理效果差距表现出了缩小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