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扬,杨镇,李金锋,刘铁芳,马林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85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其纳入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1]。肺部CT 检查对COVID-19 的初步筛查、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价均具有重要作用[2],几乎所有的确诊患者均需接受1 次或多次影像学检查,需要明确要求患者和放射工作人员的感染防控和放射防护,以保证设备快速、安全、有效地投入使用。解放军总医院的多位相关技术专家集中讨论,制订了针对疑似感染患者的放射工作人员感染防控、放射诊断设备和场所消毒的实施细则。
建立感染管理常规化流程,鉴于COVID-19 的传染能力极强,在放射诊断设备管理上,应该做到发热患者与门诊、急诊患者分流处理,为发热门诊患者提供专门的影像学检查设备。与急诊和门诊患者分流至不同的地方检查,避免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再感染,从检查防控的本源上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新成立的放射科检查机房,针对疑似患者或已确诊感染COVID-19 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应使用专门固定的检查机房,优先设立专用的DR 和CT 检查机房,并按照“三区两通道”进行分区和布局[3],即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患者通道、工作人员通道。
1.1 按照甲类传染病的感染防控要求,在专用放射科机房明确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在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设立缓冲区,各区域均严格执行消毒措施。
1.2 设置疑似患者或已确诊感染患者到专用放射检查机房的专用行走路线和专用检查区域,由专人陪同,禁止此类患者自行前往放射科进行检查和办理其他业务,对于疑似及确诊COVID-19 患者,均应在检查前后进行影像设备和空气消毒,消毒后检查时间间隔大于30 min,避免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再感染。
1.3 首诊时,对非发热患者进行体温检测,并记录联系方式,体温升高者转移至发热门诊或感染科,无异常者条件允许时预约14 d 后进行集中检查,避免潜伏期患者造成交叉感染。
1.4 采用电子申请单、数字图像和电子诊断报告的非纸张、非接触的诊疗模式,同时放射科工作人员应与发热门诊/感染科工作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在减少与患者和污染物直接接触的同时,针对疑似患者可以做到防护先行,即电话预约、预留检查机位,清退无关人员,做好机房内防护等操作措施。
1.5 在COVID-19 检查的放射专用机房和操作室的适当位置张贴个人、设备和场所感染控制及消毒的预案、方法和流程,工作场所的感染防控分区及相关要求[4]。
针对疑似发热患者放射诊断检查场所的消毒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2.1 喷雾消毒 用于空气消毒,使用400~600 mg/L 二氧化氯、5000 mg/L 过氧乙酸或1000 mg/L 含氯消毒液雾化/喷洒/熏蒸。
2.2 擦拭消毒 用于物体表面及地面消毒。物体表面擦拭使用75%乙醇或500 mg/L 含氯消毒液(除氯己定,下同),地面擦拭使用500 mg/L 含氯消毒液。明确有疑似或确诊病例的污染物时,清理污物后用1000 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5]。
2.3 紫外线消毒 用于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的安装数量应不低于1.5 W/m3,紫外线强度应不低于70 μW/cm2,消毒面积仅限于紫外线灯所辐照到的区域。
使用紫外线灯照射30 min,关闭紫外线灯后再进行设备和环境表面擦拭消毒,擦拭结束后再用紫外线灯照射30 min 后可接诊[6]。
我院放射科要求,检查机房每次检查疑似或确诊COVID-19 患者应提前30 min 及完成检查后,按以上要求进行一次喷雾消毒和擦拭消毒,如近1 h 无疑似检查人员时,应额外增加一次紫外线消毒,根据患者检查的实际工作情况合理安排消毒措施。
放射科技师在工作中对疑似COVID-19 患者进行检查时,会发生直接的近距离接触,属于高风险的一线人员,必须强制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接受发热门诊/感染科的重点防护培训。按照发热门诊/感染科针对一线人员的要求,进行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放射科技师防控要求:①应熟悉不同岗位感染防控要求的级别、相应的防护用品类别及使用方法,熟悉个人、设备和场所的消毒方法和要求[6]。②应熟悉本单位制订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熟悉发热、疑似和确诊患者影像学检查的工作流程。③为避免造成放射科技师相互交叉感染,扫描疑似或感染COVID-19 患者的技师,已经定专人专岗,并给予独立的居住环境,按季度进行人员轮转,轮转前按相关要求进行14 d 有效隔离观察。④应熟悉所在工作场所的感染防控分区,严格按照防控要求,在相应区域内工作,不得违规穿越或混淆分区界限造成污染,以减少交叉感染风险。熟悉感染防控用品的规范使用、穿脱顺序和相关要求,熟练掌握“七步洗手法”,严格执行手卫生[7]。⑤应提前做好针对疑似和确诊COVID-19 患者的检查预案,做到“随到随检随走”,减少患者在放射科的等待时间,避免患者在候诊区聚集。⑥对于高度疑似病例,放射科技师应通过对机器参数的远程设置,在能达到诊断精准性的前提下,通过远程沟通完成检查,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不可避免发生接触时,尽量避免与患者近距离面对面地交谈,除摆位以外,应与患者保持0.5 m 以上的距离。
4.1 常规防护 适用于医师报告室、后处理室等不接触患者的影像科工作人员。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穿着工作服,注意手卫生[8]。
4.2 一级防护 适用于非发热患者的接触、放射检查室等区域的工作人员。戴一次性外科手术帽(做到头发不外露)、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接触有流行病学史患者时,应佩戴防护面屏,条件允许时应更换N95 型医用口罩),穿工作服(接触有流行病学史患者时加穿外科一次性隔离衣),常规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特殊时期工作服应做到每天更换1 次。
4.3 二级防护 适用于发热门诊/感染门诊/呼吸门诊、隔离病房、专用放射检查室等场所对疑似和确诊患者进行放射检查的近距离操作人员。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条件允许时,应更换N95型医用口罩)、护目镜、一次性乳胶手套,隔离衣、一次性鞋套/靴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4.4 三级防护 适用于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的操作人员,如为隔离区轻症患者或确诊重型COVID-19 患者拍摄床旁胸片时,应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并严格执行手卫生,拍摄结束后,应更换全身衣物,并洗澡消毒[8]。
4.5 其他 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做出最有利于保护技师安全的选择,不应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场景,一切以保护放射技术人员的健康为第一核心要素。
在COVID-19 疫情防控期间,放射检查中应针对疑似患者与工作人员感染防控、放射诊断设备和场所消毒的实施细则,为一线放射技师及医疗机构制订相关应急策略,提供操作及规范的指导建议,为COVID-19 放射检查的安全性提供正确、科学的管理建议。
总之,通过分析COVID-19 的影像学检查,放射科工作人员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患者的感染情况,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防护等级及消毒等级,使防护及消毒有据可依,风险可控,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再感染,从检查防控的本源上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