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静,周康艳,卢 晋,曾 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传就是传化,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的性质基本传化规律和走行趋势;变就是变化,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某些特殊因素的作用,使邪气不按一定规律发展而发生邪气性质的量或质的变化[1],从而导致疾病的发展变化。
经络病机就是以经络学说为主要理论依据,横向参合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其他中医基础理论,侧重从经络角度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转归规律的过程[2]。从经络传变角度考察经络病机,探寻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转归,对经络病机体系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素问·皮部论篇》认为:“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月囷破,毛直而败。”由此可见,外邪会入侵皮之毫毛、络脉、经脉及筋骨等4个层次的不同经络系统。具体而言,“泝然起毫毛”,为外邪入侵于皮肤;“络脉盛色变”,为外邪由皮入侵于络脉,邪气盛,络脉颜色变;“入客于经,则感虚乃陷下”,表明邪气由络脉深入至经脉,则表现为经脉沿着体表循行路线空虚陷下;“留于筋骨之间”,则邪客筋骨,具体有两种表现:一是寒邪留于筋骨之间,则皮肤温度低、筋挛骨痛;二是热邪留于筋骨之间,则皮肤温度高、肌肉灼热疼痛、皮毛枯槁,筋弛骨消。
《素问·皮部论篇》又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从外邪入侵经络系统的角度,阐述了邪气入侵的部位、临床表现及病机转化,阐述了邪气入侵经络系统的顺序:先入皮毛,再入络脉,继传入经脉,最后进入脏腑,即皮毛→腠理→络脉→经脉→脏腑。可见,外邪入侵多由皮毛而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传变。经络望诊一般由上至下、先阳后阴,提示我们在治疗外感疾病时,在皮毛选取腧穴浅刺的同时,还应在肺经选穴,可防病邪的加重。
上述病邪相传之顺序可谓是常理。但也有特殊的情况,病急之时邪气则多不依次相传。如直中[3]即血络直接受损。直中脉络(血络)发病多急,一旦发病就表现为出血,如皮肤紫癜、内脏出血等。一般情况下,皮肤出血与内脏出血同时出现。外邪侵袭多从阳络开始,阴络最后受累;但当直中时,病邪直接侵犯阴络,阴络伤则血内溢,就会出现脏腑出血,即所谓的直中阴络。临床实际中,皮肤紫癜表现的不一定很明显。阴络深在脏腑膜原之间,主要表现在食毒、药毒等侵袭人体时。
所以,经络传变顺序反映了病邪所在位置。通过诊察经络的表现,判断病邪所在经络的层次,可以帮助我们推测邪气侵袭的部位,这是推测经络病机的首要步骤。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有言:“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气血具有不断循环流动的特质,而经络作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必也有特殊的运行规律。
《内经》提出经脉具有“寅时自手太阴肺经始,依次流注至丑时达足厥阴肝经”的气血流注规律。说明经脉气血规律周而复始,阴阳相贯、循环灌注,并值时而循。但是根据时间的不同,经络气血各有主导。如辰时为胃经值行,若在此刻进食,则有助饮食的受纳腐熟;午时为心经,故此时小睡片刻有助安养心神、滋阴降火。
足六经时间流注循行相关内容主要见于《素问·热论篇》:“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足六经因时流注理论结合经络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以阴阳为总纲,根据疾病由外向内、由浅入深传变至不同经脉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和体征,展示出病候演变的规律和特征,也为后世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4]。即所谓六经辨证将外感热病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6个病理阶段,然后根据各个病理阶段的症状及病机特点,分别列出方证进行治疗。
观察疾病时,根据经脉气血流注的时间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是推测经络病机的必要途径。
表里属络应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体表与脏腑,二是脏腑之间的表里属络。内脏的病变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组织器官,如肝病可致胁痛,肾病可致腰痛,心火上炎可致舌头生疮,胃中积热可致牙龈肿痛等,都说明经络是病邪在人体内传变的一个重要通道[5]。如心火可下移于小肠,肝病可影响到胃,胃病可影响到脾等,这些都是脏腑病变通过经络传注而相互影响的结果。再如《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由此可见,经络气血传递至相应的脏腑组织、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反映了经络的功能状态,也判断出病势的轻重以及转归。
综上,经络传变就是将传变本身的概念外延扩大,不仅指邪气在经络中的走行和变化,还将经络系统看作人体信息传导的网络,感受来自人体内外环境中的各种信息。一方面展现外邪致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脏腑相应的病理变化信息通过经络由内而外地反映于体表,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或体征,使经络成为“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主要结构和生理基础;另一方面,经络系统中的信息能量按其性质、特点传递至相应的脏腑组织、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反映或调节经络功能状态。这种传变既发生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也发生于体表与内脏之间,既能把局部的信息感传于全身,又能把整体的信息传导于某一局部[6]。
经络病机是病邪在时间与空间之间综合叠加的过程反映。通过经络辨识病机可以从脏腑与肢体的内在病变关系、时间进程中的疾病阶段、气血流注时的空间层次来认识疾病。只有掌握了经络病机,不论经络循行部位的证候是否表现明显,均可选用经络辨证进行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