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研究

2020-01-14 07:34刘玉萍副教授李晓宁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石家庄050061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流通业生产率价值链

刘玉萍 副教授 彭 丽 李晓宁(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 石家庄 05006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层层推进,逐步挽回了金融危机以来出口下滑的颓势,也为制造业的价值链地位提高奠定基础。过去20年以来,全球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已经全面实行模块化生产,将诸多低价值的生产程序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各发展中国家为产品制造链上提供某一环节或某道工序的服务。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保留了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比如前端研发和后端服务,在价值链中有较强话语权和议价能力,而发展中国家通过人口红利发挥劳动力优势,包揽了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价值环节,收益远小于价值链的其他国家(赖伟娟、钟姿华,2017)。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商投资一向予以优惠的税收和土地政策,依靠人口红利优势迅速在国际产业链中取得不可替代的分工地位。我国也形成了庞大的制造业规模,成为了世界工厂,是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大国。然而,我国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相当距离,微笑曲线认为,产业链的附加价值具有“U型”特征,即产业价值链中部的附加价值是最低的,价值链两端一般是技术研发和市场销售。我国制造企业为外国企业提供流水线外包和OEM生产服务,往往缺乏自主技术,销售渠道由外国企业把控,缺乏产业附加值的提升空间,企业利润水平低,工资上涨空间不大,这与我国日益上升的工资水平相矛盾。制造业还是我国生产总值占比最高的产业,制造业较低的利润对失业率也产生影响,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我国现阶段而言,提升制造业价值链附加价值已经是迫在眉睫。然而,我国的制造工厂已经参与了国际加工贸易的30%以上,诸多本土制造企业已经过度依赖国际采购商的订单需求,促使产业链一度被锁定在微笑曲线的“U型”底部。与此同时,我国流通业对制造业的主导性逐渐体现,流通先导论已经受到政策制定、商业经济、消费市场的共识。流通业的发展将拉近制造业与市场的距离,助力我国制造业在微笑曲线上的移动,以流通技术进步发挥制造业价值链转型升级的提升机制。

理论背景

(一)流通发展提升制造业效率

18世纪亚当·斯密早在《国富论》中指出,社会分工有利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并认为 “分工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源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者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将商品流通与销售从生产者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流通业。流通业是专门从事商品流动或交易的产业,流通业的诞生与发展促使制造业不断扩大再生产,同时优化生产流程,获得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增加最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边际成本。

(二)流通技术进步改善制造投资环境

流通技术进步有利于生产要素资源的流动性,促进了社会再生产的效率提升,扩大潜在分工密度(丁宁等,2013)。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提出,社会生产中资本是不断循环流动的,资本的静止有利息成本的代价,因此,资本通过流动循环来发挥价值,一旦资本的流动循环速度快,就能将资本成本降低。现代商品的产业链链条不断加长,这是因为资本在产业链多个环节中循环流动,促使资本成本降低到最小,而流通技术进步在产业链加大了分工密度,有利于减少资本在产业链某一环节的停留时间。现代研究已经表明,一件商品从社会生产到最终消费的过程中,流通时间往往是生产时间的4倍(祝合良、石娜娜,2017)。因此,我国应当大力推动流通业创新,提高传统流通业效率,加快产业链的资本周转速度,资本投资收益率的上升将加大民间投资水平,营造制造企业的良性投资环境。与此同时,流通技术进步也缩减了制造商的销售费用、仓储费用、运输费用等不必要开销,将节省的资本、人力、物力用于产品研发、流程创新、管理优化,提升制造层面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借助信息技术、科技专利、智能技术等作为制造核心竞争优势,占据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令制造业摆脱国际产业链中的代工困局。

综合来看,流通技术进步为制造业产业链升级创造了外部环境,即延长了商品产业链的长度与分工,加快了产业链资本周转速度,进而改善了制造业投资环境,有利于制造企业提升产业链地位,从代工型企业转型为研发型企业。

(三)流通制造业的垂直一体化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内部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换言之,通过组织内部交易对外部市场交易的替代,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尤其是在现代产业极为密集的分工以及组织市场规模与数量十分庞大的环境下。信息不对称致使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加大了企业考察议价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违约成本等。不过,企业可以借助收购、兼并和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来降低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建立有效的内部交易市场。内部市场的交易者数量少,减少了交易中的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议价成本。尽管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大了产业分工密度,但随之而来的是较大的跨行业竞争,传统行业之间的壁垒被互联网所打破,而传统行业的企业(制造业和流通业)应当依靠上下游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来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制造业和流通业的垂直整合一方面也是流通业演进的结果(石立哲、朱荣艳,2018)。流通业掌握了制造业不具备的市场信息,比如销量数据、定价数据、促销数据等,这促使商品生产者与消费市场的信息流通被流通业割裂,制造业由于避免市场风险而不能及时根据市场反馈实施创新。流通技术进步的结果是打通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流通企业和消费市场的信息流通渠道,进而提高制造企业和消费市场的连通性。而为了提高制造业与流通业的信息战略联盟的实施效率,两者一体化的可能性较大,消除数据共享带来的信息风险,并消除电商时代下制造业与流通业的竞争矛盾。

因此,流通技术进步将推动制造商、流通商和消费者的信息互通,促进制造流通的一体化整合,消除制造企业的外部市场交易成本,极力消除制造业所面临的牛鞭效应,减少制造业财务风险对创新的抑制作用。

(四)建立本土制造业转型动力

微笑曲线理论提出,产业链的高附加值分布在产业价值链的两端,价值链中的研发和市场的地位最高,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商品制造产能已经十分富足,制造的可替代性强,在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促使社会生产的高价值创造以创新研发和市场营销为导向,流通的附加值逐渐提升。由于市场经济下消费者自由选择喜爱的商品,而流通业处于价值链的市场前沿,掌握一线的消费者信息,根据市场需要而开设店铺、采购商品、制定供应链等,令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受制于流通业,并且流通业间接替代市场对制造业进行优胜劣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开始产生大型流通平台,比如58同城、阿里巴巴、货拉拉等。大型流通平台聚集了大量流通信息和流通资源,为诸多制造商提供一站式后端服务。流通平台可以借助营销品牌、销售渠道和顾客资源,在价值链中拥有更强话语权,尤其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通业的市场势力不断增强,产销一体化、自有品牌开发成为现代流通业的演进趋势。如今,我国本土流通业率先融合了移动互联网的科技创新,迅速推动本土流通业成为流通中间平台,消除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促使传统制造业依存于大型流通平台(杜丹清、占智康,2018)。流通平台成为价值链的主导者,通过信息集成来延长传统产业链,为制造品牌提供一站式外包服务。在流通平台体系下,制造企业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加大,也促使产业竞争更为激烈,令传统制造企业代工模式的市场需求和利润水平不断降低,产生向微笑曲线两侧移动的动力。

因此,大型流通平台能为本土制造业奠基一系列非生产性服务,延长制造业的价值传递链条,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既可以将非生产外包给平台企业而专注生产创新,也可以通过流通平台打通销售端,实施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产销一体化。

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数据来源是2000-201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年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借助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来测算流通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升级,借助数据包络分析的DEA-Malmquist法来测算,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分为管理效率进步和技术效率进步。对于流通技术进步,将流通资产总额和从业人数总额作为投入变量,将流通业销售总额作为产出变量,测算流通业技术进步。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测算也是同理,将制造业资产总额和从业人数总额作为投入变量,将制造业销售总额作为产出变量,测算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模型设计参考了Ciccone和Hall(1996)的模型基础,借助我国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考察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在模型中,TFP代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采用DEA-Malmquist来衡量。INNOV代表流通业创新技术进步,并添加了5个控制变量。控制变量中加入制造业资本有机构成(Capital)、城镇化水平(Urban)、制造业固定资产(Fixed¯asset)、出口贸易占GDP比(Export)和制造业人力资本(Human¯Capital)。

(二)实证分析结果

由于本文数据结构是省级面板数据,应当使用面板数据模型构建计量经济模型,两种主流的面板数据模型是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两者各有优劣,需要使用豪斯曼检验来确定哪个模型更优。在经过模型检验之后,豪斯曼检验拒绝了模型系数一致的假设,说明固定效应模型更适合用于本文的分析。

表1呈现了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模型1内未加入控制变量,流通技术进步的回归系数达到了0.073,满足了1%的显著性水平标准,调整R2为0.020。在模型2内添加了控制变量,流通技术进步的回归系数为0.077,满足了5%的显著性水平标准,调整R2为0.284。分析结果表明流通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推进作用。

流通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发展在经济活动中是相互作用的,存在内生性问题。具体来说,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样也可能带动流通业技术进步。因此,本文借助常用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的固定效应模型来检验估计模型的稳健性,并运用戴维森-麦金农检验(DM)来考察计量模型是否为非嵌套模型,如果P值小于0.01则代表拒绝外生性假设,说明模型具有内生性问题。本文所选取的工具变量是滞后一期的流通业技术进步。

表2列出了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模型3未引入控制变量,而模型4引入。模型3中DM检验P值为0.044,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代表流通业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内生性关系。引入工具变量后,流通技术进步的估计系数仍然为正,但是系数小于模型1,为0.048,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模型4中DM检验P值为0.005,在1%显著性水平拒绝“变量外生”的原假设,表明流通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升级有互动效应,流通业技术进步不仅会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也会促进流通技术进步,这可能是由于部分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滞后,制造流通关系还是由制造所主导,形成流通业过度依赖基础产业的局面。

(三)稳健性检验

接下来,本文进一步考察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稳健性。由于索罗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假设存在一个生产函数,区别于Malmquist指数的非参数法,索罗残差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也有一定适用性,模型5采用索罗残差模型重新测算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另外,流通技术进步的测量重新使用连锁批零业销售额的对数,因为连锁零售业能降低批零业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现代连锁流通业能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为现代化流通发展建立规模经济基础,分摊信息技术的资本投入。因此,模型6采用连锁批零业销售额的对数作为解释变量。

表1 全国样本下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表2 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

表3 稳健性检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

表4 分组回归(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

表3显示,模型5和模型6的流通技术进步系数仍然显著为正,模型5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模型6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在替换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情况下,流通技术进步还是能显著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说明连锁流通业规模经济也将有效为制造业提供后端服务能力,扩大批零业采购规模,提高制造业库存周转率。生产规模和订单频率的加大是制造业工艺流程升级的潜在条件,从而带动制造业的价值链升级。

(四)区域对比研究

表4中将全国样本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组研究流通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测量方法与表1内模型一样,模型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测量方法是Malmquist指数法。

回归结果显示,东部样本流通技术进步的回归系数为0.155,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影响系数比全国样本要高,说明东部流通技术进步更能促进东部制造业的产业价值升级;其次,中部样本的检验结果为0.066,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影响系数不如东部,说明中部地区的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升级的拉动效应不如东部地区,这是由于中部地区属于非沿海地区,流通出口外贸的发展环境不如东部地区,产业规模不足,地区流通业发展不均衡,其地缘劣势导致中部地区流通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有限;最后,西部样本的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西部地区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有限,这可能是由于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滞后,西部地区地理结构高山阻隔较大,交通基建难度和成本高,流通业的规模经济、区域平衡度、现代化等格局要素都不如东中部地区。而且,西部地区流通业过去过度依赖劳动密集型发展,导致从业人员的平均专业素养不足,不利于流通业的现代化转型,促使西部地区的流通业升级往往只是规模扩大,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明显,难以发挥流通技术进步拉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从全国层面上看,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积极效应,在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后,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生性影响。同时,本文发现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效果最强,其次是中部地区,但西部地区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西部地区应当加快流通体系建设以及公共交通、信息设施、流通体制等方面建设,加大流通产业扶持力度,重视流通产业并努力发挥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因此,我国中央政府在推动“十三五”规划的流通强国建设中,应当重视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升级,让流通业发挥出对制造业价值升级的拉动作用,为流通业创新升级提供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快西部地区流通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扶持本地龙头流通业以创造流通技术进步环境,并借鉴东部地区成熟的流通法制建设,开创西部地区流通业的自由创业环境,支持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内化,降低产业链交易成本,促进西部大生产和大流通的融合。

猜你喜欢
流通业生产率价值链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