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稳“科技小院”的兴农“接力棒”

2020-01-13 05:10严静
科学导报 2020年84期
关键词:中国农业大学小院田间

严静

因为20世纪70年代的改土治碱,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省曲周县结下深厚情谊。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创办第一家“科技小院”,不仅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更好地与当地生产结合;也成为在农村一线进行研究和服务,培养三农情怀、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基地……11年来,共有200多名研究生在曲周完成他们的学业,“科技小院”也在曲周农村遍地开花。

在曲周,一批又一批的农大研究生深入生产一线、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把科研成果送到农民手中。耕地肥沃了、产业升级了、市场理顺了、生活改善了……不论是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还是普通农户,大家都对科技和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追求。

扎根基层围着农民转,立足实际带着农民干,利用专业知识帮着农民赚,中国农大“科技小院”模式让高产高效的成果从试验田走到了田间,这既是“扶贫先扶智”的生动体现,也推动着农业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乡村振兴,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近年来,全国各地充分调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一个个科技扶贫示范园,一个个技术推广中心,一批批专家和農业科技人员……科技的“种子”在广袤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开枝散叶。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硬科技”引领农业提质增效的效果实实在在。

而一个个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用知识、技术和智力为农民和乡村解难题、送科技的动人故事,也串联起了他们同扶贫事业、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不解之缘。他们的经验做法生动地告诉我们,在农业科研领域,复杂高深的成果、逻辑严密的论文,只有在田间地头转化为农民可以掌握的实用技术,并形成稳定、持续、长效的帮扶机制,才能在更大范围内体现出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价值。

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站在新时代的路口,要做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就必须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如此,才能让他们更加心无旁骛用知识和汗水开展科技扶贫,把技术真正变现为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为乡村振兴插上农业现代化的“金翅膀”。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乡村振兴这场“马拉松”式的接力赛中,期待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研人员扛起责任,在土地上“玩”出更多新花样,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源源不断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中国农业大学小院田间
热闹的小院
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田间
田间学农忙
久别夜归
方方正正的“小院”
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春到小院来
旅行的收获
田间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