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宇 陈茜
摘 要 2019年,山东省科技馆在山东国际科技电影展期间推出与电影结合的教育课程——球幕电影《旅行者号:永无止境的旅程》的配套教育包“漫游太阳系”,这种“电影+教育包”的科普模式在国内首次被使用,是对STEAM教育理念的全新尝试。本文通过中美同类电影教育包的对比,分析其进步空间,并探索该模式面临挑战时的对策。
关键词 科普场馆 教育包 科技电影
1 科普场馆科学课程现状
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目标。其中,最为著名的教育理念是美国的STEM课程,后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育学教授格雷特·亚克门及其团队添加了艺术维度,形成了以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为主的“STEAM”课程。这种新型教育理念不仅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在电影艺术上得到了延伸,该类型教育包也飞速成长。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出“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STEAM教育是一系列经过整合的学科课程体系。而科普场馆作为重要的非正式教育场所,应当借鉴STEAM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发展重点,以此来指导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1]。
在STEAM教育理念和馆校合作的实践中,国内各大科普场馆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19年,山东省科技馆举办了以“看科技电影就到山东省科技馆”为主题的山东国际科技电影展。该影展聚焦自然与科学,利用科普场馆的教育资源,首创了“电影+教育包”科普模式,成功开启了国内这一领域的先河。
2 “电影+教育包”科普模式
电影教育包也可称为教育资料包,是参照电影主题,将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并借助一体化设计,制作成面向科普场馆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和辅助资料。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科普性,是将一个科普活动资源整合到一起的综合体。教育包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课程概况、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课程对象、课时安排、教师配备、注意事项和活动流程等多个部分。学生在看完电影后,由科普场馆的科技辅导员进行授课。
教育包作为STEAM教育理念的重要元素和科学传播的手段及载体,如何适应我国中小学现有的科学课程,并最大限度利用科普场馆的自身资源,尚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以山东省科技馆为球幕电影《旅行者号:永无止境的旅程》推出的配套教育包“漫游太阳系”为例,将其与国外同类电影教育包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我国在该领域的进步空间,并给予建议。
3 对“漫游太阳系”教育包的理性分析
“漫游太阳系”教育包排版整洁、设计美观,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太阳系的奥秘,进而强化学生对影片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其对天文学的兴趣。尽管“电影+教育包”在科普模式创新上具有一定的突破,但仍具改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专家参与度
如图1所示,科学传播存在三种模型:“公众缺失”“趣味科学”“像科学传播者一样开展研究”。由于转化不足或过度娱乐,前二者都失败了。因此,西班牙科学艺术馆学者何塞呼吁科学家投身于一线科学传播工作,除了科研外还要参与创作。然而,国内科学家往往鲜有机会参与科普,想要他们出现在教育包的创作团队中且占据主导地位并非易事。
如表1所示,“帝王蝶的迁徙”“动力地球”强大的幕后制作团队有效提升了教育包的科学性,而“漫游太阳系”的专业度则略显逊色。“漫游太阳系”教育包由影片引进方负责制作,并邀请中国科学院相关专家对科技馆员工进行针对性辅导。然而,引进方缺乏科学背景的支持,专家也没有看过影片。在这种情况下,引进方就成了“借鉴”他人的“搬运工”,而科技辅导员则只是一个完成任务的“传话筒”,本质上属于失败的“公众缺失”模型。
3.2 年龄段划分
教育包应当根据目标群体,按照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采取分级制度,使得课程难度逐步提升。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直观、具体、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上慢慢增强,但抽象能力仍较弱。中学生则已具备抽象思维和处理假设性问题的能力。
“帝王蝶的迁徙”教育包的适用人群为K-12级别,循序渐进地涵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建立了良好的可持续性培养体系。其中,在K-2学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幼虫并进行描述,然后回答相关问题,例如:你能看见幼虫的眼睛吗?你能分辨出幼虫的正面吗?幼虫有多大?在3-6学段,学习更具逻辑性的“物种差異分类”,借助蝴蝶手工完成对动力飞行、滑翔两种不同飞行方式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7-12学段,要求学生跟踪并记录幼虫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并通过制作海报、幻灯片、3D模型等方式,展示他们对帝王蝶生命周期和身体部位的认识。
对比之下,“漫游太阳系”教育包旨在演示“日-地-月”系统,并介绍八大行星的特点,进而让孩子们意识到地球是目前所知人类唯一的家园。虽注明教学对象为6~15岁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但教学内容和教育活动均相同,并未根据不同年龄设置对应的知识梯度。
3.3 课堂活动融入性
“漫游太阳系”教育包中涉及的知识过于专业,多为枯燥的概念堆砌,难以唤起学生的热情。在教育包的课堂呈现上,类似于“映后见面会”,在影片放映结束后的球幕影院,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提问回答为辅。仅有一个月相卡涂色的环节(见图2),请学生在观看影片后,观察月相的变化,画出每个阶段月亮的不同模样。事实上,带有传教式的说教灌输,换来的只能是学生“礼节性的配合”和“有限的遵从”,一切都只停留在表面,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科学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其理解相关知识。
反观国外的教育包,其活动形式多元、内容生动。一方面,为每一个知识点设计了趣味活动。比如:“动力地球”教育包用一张点燃的蜡纸卷制造烟雾,靠近水族箱里的冰碗,从而解释温度如何影响风的循环方式。“帝王蝶的迁徙”教育包从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出发,引出科学家对蝴蝶分类的方法。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比如:“动力地球”教育包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气象站”,测量一周的天气变化。“帝王蝶的迁徙”教育包鼓励学生建造自己的花园,播种和培育花花草草。可“参与”的活动包括课堂实验和课后延伸,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真正“融入”科学,将一次性的观影体验赋予长期的意义。
3.4 配套舞台剧科学性
为了使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山东省科技馆基于球幕影院的场地,原创开发了一部舞台剧,通过两名演员的精彩演绎,带领学生走进太空舱、探索太阳系。虽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但非科学家参与的娱乐化传播方式仍属于失败的“趣味科学”模型。我们不禁对创作团队提出质疑的声音:这是科幻还是科学?这是消遣还是学习?
4 结语
近年来,为增强科普场馆的影响力,山东省科技馆举办了多个科技电影展映,引进近百部国内外佳作,在全国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与此同时,面对我国STEAM教育的蓬勃发展,还推出了全新的“电影+教育包”科普模式,而如何研发出高质量的教育包,并予以合理有效的应用是决定该模式成败的关键。首先,硬件、软件要两手抓,重视从设计到呈现的每个环节,联合馆内外专家,积极参与并严格把关。其次,在当前我国馆校结合的背景下,场馆和学校双方要通力合作,对标课程标准,达到课堂教育延伸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晶.从STEM模式到STEAM教育——基于大卫·安德森理论的博物馆课程设计[J].中外交流,2018(29):4-5.
[2]马莹华,张雯迪.博物馆场景中基于STEAM的创客教育[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10):53-56.
[3]贾晓阳,韩莹莹.融合STEAM教育理念开展馆校结合项目的特点和设计[C].哈尔滨:科技场馆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第十一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2019.
[4]刘萌生.分层教学中分层基础的确立——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8):27-29.
[5]刘翠霞.公众理解科学:模型变革与范式改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47-58.
[6]张磊,梁斌,何丹.基于公众视角的山东省科技馆科技电影节效果评估研究[J].天津科技,2019(5):67-71.
作者简介:黄宇(1988—),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E-mail: yoyoyu_sunshin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