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傲慢与偏见》节译中看文学翻译的“信”

2020-01-13 05:13郑逸飞
下一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庄园译文

郑逸飞

摘 要:文学翻译中的“信”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议不休的话题,且愈演愈烈,主要集中在“信”的评判标准上。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英译汉节译中部分译句的分析,探讨文学翻译中“信”与社会、文化及汉语自身特点的密切相关性。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文学翻译;信

一、引言

中国翻译界的老前辈严复说:“译事之难:信、达、雅。”“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信”确实,遵守,即就是将原文的意义原原本本的翻译出来,不得对其随意删减。“达”通也,达到。具体讲的是译者要将原文的意思说的通顺易懂,不能拘泥于形式,必须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推敲和转化。严复认为,如果只重“信”而不“达”,通俗来讲就是按照原文翻译出来的句子不通顺,那就不能称之为翻译。由此可见,“信”要以“达”作为前提。“信、达、雅”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了一个多世纪,我国的翻译理论也日渐趋于完善,但不同时期的翻译原则都是将“信”作為最基本的要求。“信”的原则在中国翻译界的争论从未停歇过。在“坏译本”充斥市场的今天,重新提倡“信”,并赋予新的内涵,对现代翻译危机有着警醒之效。文学翻译中的“信”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本文将通过对《傲慢与偏见》英译汉节中的译例进行重点的分析,来进一步阐述文学作品中“信”的相关准则[1]。

二、译例分析

许多初学者对于文学翻译上“信”只处于字面上的理解。通常情况下,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仅仅是将英文的意思逐一的解释成汉语的意思,即就是把一个个词组生硬的拼凑在一起,至于语句是通顺易懂,不会做大多的关注;还有的译者对所要翻译内容的文化背景没有做过多的了解,导致其在翻译的时候难以理解文章中一些特定的场景或者词汇,于是便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完成对于原文的描述和翻译。这种情况的发生,造成了对“信”的误解。鉴于此,本节将对《傲慢与偏见》英译汉节译中的部分译例进行分析[2]。

例1

Its a truth well known to all the world that an unmarried man in possession of a large fortune must be in need of a wife.

译文(1)

家缠万贯而又尚未婚配的男人一定需要一个贤内助,这是世界上人尽皆知的真理。(李长栓译)

译文(2)

众所周知,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未婚男士一定急需一位妻子。(笔者自译)

在原文第一段第一句话中的“in need of a wife”,笔者按照字面意思将其翻译成“急需一位妻子”。但是,在比较过李长栓的翻译之后,认为“贤内助”更加的贴切。因为“妻子”会给人一种迫切的想找到一位女性结婚,而不管这个女人具有怎样品性的感觉。“贤内助”却可以简洁明了的说明这个富有的单身汉到底想找什么样的女人。此处笔者对于这句话的翻译显得有些直白,基本上是按照自身对英文的理解逐词翻译来的,没有充分的发挥汉语言文学应有的作用。而“贤内助”虽然与“wife”并非完全对应,但却更“信”。译文(1)中还将“Its a truth well known to all the world ”这句话的翻译放在了整句话翻译的后面,其实这样的语序更加符合了中国人说话的习惯。译文(1)因为是立足在社会以及文化层面上进行的翻译,所以更加的贴切原文的意思,且更适用于汉语的语言习惯,因此更“信”,是更好的译文[3]。

例2

Even if nothing is known about his feeling or opinions.

译文(1)

他们哪怕对他的意见或者感情一无所知。(李长栓译)

译文(2)

即使他们对于他的感受或者想法根本不了解。(笔者自译)

在这句话中,笔者把“feeling or opinions”翻译为“感受或者想法”,而李长栓则将其翻译成“感情或者意见”。“Feeling”不仅指男主人公的感受,还包含着他的婚姻状况。那些邻居们不管他是结婚还是没结婚,都会不由自主的把他想象为自己某个女儿的丈夫。笔者觉得简单的直译并不能对原文中某个特殊场景进行准确细致的描绘和说明。因此,将译文(1)和译文(2)比较来看,译文(1)更能引人入胜,进而也更加可“信”[4]。

例3

Someone is going to rent Netherfield Park at last.

译文(1)

尼日斐庄园到底还是租出去了。(李长栓译)

译文(2)

尼日斐庄园被租出去了。(笔者自译)

这句话中的“at last”笔者并没有对其进行翻译,因为从这句话本身来看,是不用翻译的。李长栓译文则是尼日斐庄园到底还是租出去了,而书中的翻译是,尼日斐庄园到底还是被租出去了。虽然多加了一个“还”字,但可能会给人带来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会让人联想到这个庄园是否一直没有人租,或者是因为什么问题导致很难被租出去,继而导致人们不太相信这个庄园已经被租出去了。所以,综合来看,还是李长栓译文要比笔者自译高明许多[5]。

例4

It is the finest house in the area,with the largest gardens.

译文(1)

这房子的花园都这么大,确实是这一片最好的庄园。(李长栓译)

译文(2)

这是我们这最好的房子,就连花园都是最大的。(笔者自译)

这句话中,译文(1)是把花园的大放在了最前面,而笔者却将花园的大放在了句子的最后。一般而言,既然花园都是最大的,那么房子自然也应当是这片区域最大的。经过这样的论述,一下子会将庄园的豪华程度提升一个档次。很显然,译文(1)的效果会好一些[6]。

例5

You want to tell me,and I dont mind listening.

译文(1)

你要想告诉我,我也不妨听听。(李长栓译)

译文(2)

你想要给我讲,那我就听听好了。(笔者自译)

这句话李长栓译文是“你要想告诉我,我也不妨听听”。笔者对这句话理解是“你想要给我讲,那我就听听好了”。通过这两句译文的比较,笔者认为译文(1)出来的效果会好些,因为经过对原文上下文的分析以及对这处文字中语言环境的思考,做出了一个比较符合原文风格的翻译。能对细节控制的恰到好处,文章作者的情感也能有所表露。因此,从语境和细节上来看,译文(1)可“信”度较高[7]。

例6

How wonderful for our girls.

译文(1)

对咱家姑娘来说真是再好不过了。(李长栓译)

译文(2)

对我们的女儿而言不知道有多好。(笔者自译)

这句话李长栓将“our girls”翻译为“咱家姑娘”,笔者则理解为“我们女儿”。两者进行比较,前者更符合合文章中妻子的性格和修养,更自然和亲近。“我们女儿”,从字面意思来体会,只有温柔的女性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而后面的“再好不过”和“不知道有多好”相比,前者更能表露出妻子那种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而后者的感情色彩相对比较淡薄。译文(1)能够将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特色和原文的内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感觉非常的接地气,理解起来也相当的自然和容易。译文(1)的翻译不仅满足了“信”的标准,更是实现了“达”的要求,从而也使文章的观赏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例7

And I want him to see the girls as soon as possible,before our other neighbors introduce themselves.

译文(1)

我想尽早让他见见姑娘们,要赶在其他邻居自我介绍前。(李长栓译)

译文(2)

在其他邻居开始介绍之前,我想让他早点看到我们的女儿。

该句中李长栓译文中的一个“赶在”将妻子迫不及待,急切的想让他见到自己女儿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译文(1)看起来和原文并没有完全的对应(有增译部分),但是却能将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的描绘出来。从这点来看,符合“信”的相关准则。

例8

But I think a woman with five adult daughters should stop thinking of her own beauty.

译文(1)

可是我觉得,一个女人家,既然5个女儿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就不应该老想着自己还够不够漂亮。

译文(2)

但是,我认为一个有着5个成年女儿的女人不应该在考虑自己的美丽。

从原文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这句话本来是丈夫嘲讽妻子的话,却被妻子误认为在夸赞自己,所以她有些不好意思,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欣喜还有谦虚。笔者对这句话的翻译太过于苍白,没有结合当时的语境,更没有充分考虑到妻子当时的心理活动。相反,李长栓译文卻将一段长句分成了几个小句,通过中间适时的停顿,将妻子当时的心理情况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出来。虽然译文没有与原文一一对应,但是却更能体现出现代汉语的表现手法,让读者可以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因此,相比于译文(2),译文(1)更有“信”服力。

例9

Yes,that might be better.

译文(1)

对,还是让她们自己去比较好。(李长栓译)

译文(2)

最好是让她们自己去。(笔者自译)

通过译文(1)中“对”字的分析,我们仿佛可以联想到文章中丈夫当时的神情。他是在讽刺妻子,但妻子却感觉不到,反而当成是一种奉承话。丈夫话中的这个“对”字,一方面说明丈夫对自己这种方式的讽刺怀有一定的成就感,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妻子对自己所说的话不会做任何的质疑。这样的表达是译者深刻领悟文章内涵的体现,完全满足了“信”的要求。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翻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包含有翻译者个人丰富情感以及内心感悟的艺术,是文章作者和翻译者思想乃至灵魂共鸣的一种体现。换句话说,翻译可以是原著作者思想的重现,也可以是以作者思想为基点的一种升华,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具备着一定的创造性,这是艺术本该具有的内容。文学作品在翻译时,译者需要通过自身思维的理解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译者要对作品中所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场景以及人物性格特点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文字才能更贴近原文,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也更加可“信”。

参考文献

[1]杨婷婷,陈卉.从《傲慢与偏见》节译中看文学翻译的“信”[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102-103.

[2]陈璐.从关联理论视角浅析《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的特征及翻译[J].青年文学家,2016,000(002):128-129.

[3]崔雯婧,田俊.从《傲慢与偏见》译本探讨英语小说汉译的方法及策略[J].北方文学旬刊,2018,000(008):229.

[4]陈鸣,王荣莉.从翻译批评视角浅析《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中的误译[J].海外英语(上),2018,000(012):124-125.

[5]武丹丹.从《傲慢与偏见》谈语境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初探[J].海外英语(下),2017,000(010):126-127.

[6]李颖.跨文化角度下《傲慢与偏见》两中文译本中的不可译性研究[J].环球市场,2016,000(013):101-102.

[7]林夏轩.翻译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小说情景语境翻译初探——以《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上),2018,000(005):105-106.

项目编号:201910304052Z

项目名称:可视化的机器阅读:数字人文与简·奥斯汀小说探究

项目类型: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省级重点项目(自筹)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庄园译文
奇怪的庄园
弟子规
皱眉人
弟子规
动物庄园
弟子规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印度KL庄园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