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梅
摘 要:孩子马上要升入小学了,幼小衔接成了家长最关心的一方面。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有可能会走入了哪些误区?产生哪些错误观念?家长只有从思想上更新观念,才能陪伴孩子有效渡过衔接期,为孩子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小衔接;错误观念;更新观念;有效渡过
又到幼小升学季,有准小学生的家长开始了各种操心。孩子从幼儿园走进小学,会经历环境、角色等多方面的变化。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家长可以提前做哪些相关准备?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哪些幼小衔接能力?在诸多疑惑与焦虑中,一部分家长就在不经意中走进了误区。
错误观念一:做事喜欢包办代替
一、放手。一些日常小事如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都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担心他做不好而代劳。孩子在参加适合年龄段的活动时,家长也不要在过程中随时打断孩子,唠唠叨叨地说这里不行那里不对,忍不住要动手替代。这些言行是非常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孩子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才能成长。
二、容错。家长一定要有包容孩子犯错的心态。即使做事失败也没有关系,孩子在失败中学习成长,这个过程本身就非常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如果家长包办代替,那孩子便无法体会这个过程,也无法得到锻炼。
三、允许不同。只要是非原则性的,可以允许不同。妈妈希望女儿今天穿裙子出门,觉得女孩子穿裙子漂亮,可是孩子非要穿裤子,这个时候就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家长做了饺子和面条,大人觉得饺子更好吃,有营养,孩子只想吃面条,这种不同也是允许的。事情做好就表扬鼓励,下次类似的事情发生时,孩子才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
四、适当示弱。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敢放手。在孩子面前,家长永远都是强者,其实,家长一定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例如提一些小东西时家长可以装做提不动,孩子帮助了我们后立马表扬他:宝贝,有你真好。“懂装作不懂,能装作不能”,这是很巧妙的一种办法。
五、学会示范和指导。我的家长中有位妈妈特别擅长指导孩子做家务。扫地时她会对孩子说:要这样会扫得更干净,这样更省力。套被套时,会把孩子喊到身边,边示范边讲解每一个步骤。后来孩子住校,自理能力特别强,班上的同学都很羡慕他什么都会做。
所以家长只有放得下,孩子才会有自信心、责任感,才能真正成长为独立、勇敢的人。
错误观念二:不愿看到孩子的眼泪
一些家长特别不愿看到孩子的眼泪。孩子一哭,家长就心软,什么要求都满足,就算大人明明知道这个要求不太合理,也会出于“溺爱”把原则放一边,说上一句:“就这一次哈,下次可不行。”可到了下次,就成了故事重演。因为你用行动告诉孩子,他的眼泪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一年级时,孩子和父母都处于“分离焦虑期”,校门口经常看到泪流满面、拖拉拽扯,不愿意进校门的孩子和无助的家长。一方面孩子会为了不离开父母,哭闹、跟父母讲条件。另一方面父母心软、妥协。特别是住校的孩子,三天两头需要打电话给家长接回家,极不利于孩子适应新环境。那么怎样才能不做孩子眼泪的俘虏,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跨入小学的大门呢?
一、接纳孩子的眼泪。
通常孩子一哭,我们要么是拿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要不就是喝斥一顿,想让他赶紧止住哭泣。其实,你越想止住,却越止不住,即使孩子表面上停止了哭声,这个根也会留在他心里,他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个有很多情绪问题的小孩。为什么会这样?试想一下,假如现在你跟你另一半聊天,聊到一些伤心的事情就哭了,对方呢?一点同理心都没有,还说:“这个都值得哭吗?”你是不是更来气?因为你有情绪压在心里,需要宣泄,而对方没有接纳你难过的情绪。大人都需要情绪的宣泄,何况是孩子?所以,当孩子哭泣时,你要表示理解,等他哭完冷静下来,抱抱他,说:我知道你难过了,我也很难过,但哭解决不了问题。这件事,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更有同理心,抗挫能力也会更强。
二、学前角色扮演,以“期待”缓解“焦虑”
上学前,家长可以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让孩子对上小学产生期待。我们可以提前了解一些心仪小学的学习生活及环境,做一些与之相关的适应性训练,预设孩子会遇到的一些场景,如:模拟“上课”,可以让孩子当老师,自己当学生,给孩子做一些示范:小学生是怎么学习的?怎么坐?怎么举手、需要解便时怎么办……让孩子感受到趣味;也可以孩子当学生,自己当老师,给孩子提出一些小挑战,鼓励他完成,并暗示孩子,“小学生”就应该是这样的。还可以设计“闯关游戏”,帮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生的角色。孩子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自然不会一遇事就哭了。
三、正視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断奶期”
想到孩子即将离开自己的呵护,家长们通常会担心孩子,在学校有没有吃饱,有没有喝水,有没有和同学闹矛盾,有没有受欺负等。想想孩子一岁左右时,是不是都要经历一次断奶,是不是孩子也会大声哭闹,虽然是一段很受煎熬的日子,但在妈妈的坚持下,所有的孩子都能胜利迈过。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止一个“断奶期”,上小学、升中学、跨入社会,这都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个个“断奶期”,我们家长一定要正确面对。孩子上学后,家长要多跟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遇到问题要和老师形成统一意见,坚决不要被孩子的眼泪牵着鼻子走。
四、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1、在学校你有没有想妈妈爸爸?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思念,并获得情感呼应,增加孩子爱的安全感。
2、今天你跟老师说了什么或者老师今天讲了什么?即使孩子给你说的是自己被老师批评了,你也要给孩子解读老师的爱,跟孩子表达“老师好爱你们哦!”
3、你和小朋友是怎么玩的?给孩子推荐一些小游戏,让他回学校教小朋友一起玩。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孩子可以用言行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就不会一有要求就拿出“哭”这个法宝了。
错误观念三:没有合理的时间规划
一、感受时间。准备一个小闹钟,让孩子了解常用的时间有多长。如了解1分钟能做些什么,5分钟有多久,10分钟又是多久;也可以让孩子做事时自己设置时间,并让孩子在过程中初步感知时间一去不复返,从而珍惜时间。
二、做好时间计划。从小树立孩子做时间的主人的观念。与孩子共同制作作息时间表,要求孩子按计划做相应的事。对于即将入学的孩子,可以参考目前小学的时间,起床、睡觉,养成午休的好习惯,提前感受小学生活节奏。在制定时间表时,家长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将活动内容动静搭配,这样孩子更易遵守。作息有序可与灵活调整相结合,孩子升入小学后,难免会面临一些变化,家长可有意识地安排一两次打破常规时间的事以提高孩子适应变化的能力。
三、专时专用。所谓的专时专用,就是在对应的时间做对应的事。计划30分钟完成一幅画,就不能从中挪出时间去看动画片;19:00-19:30是阅读时间,就不能让孩子在这个时间内读两首古诗,或者做两道算术题,家长更不能在这个时间段内打扰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事,这是树立规则意识的基础。在孩子做某件事之前,要让他明确需要完成的时间。穿衣、洗脸、上厕所等,都是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好时机。学习上更是如此,任务一旦开始就不能心软允许孩子一会儿干这样,一会儿干那样。如果通过实践,发现孩子确实坐不住,说明我们的时间规划不合理,便应调整和孩子约定的时间,10分钟,15分钟,逐渐增加,以达成专时专用的目标。
有了合理的时间规划,家长首先要严格执行,只有家长有了良好的时间观念,孩子才会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错误观念四:以识字为目的来取代阅读
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阅读很重要,但怎样才是真正的阅读?经常听到有家长说这本书上好多字我孩子都认识了。以识字为阅读目的让部分家长走入了阅读的误区。孩子会认识多少个字,会写多少个字成了一些年轻的家长在交流中自豪的资本。殊不知,正因为家长这种急功近利式的阅读引导正在让孩子逐渐对阅读失去兴趣,如何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呢?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带孩子去图书馆,由于周围的人都在认真看书,这些积极的外部因素会刺激他的阅读兴趣,阅读量会达到平时的3倍以上。家里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地方。给孩子准备一个书柜,放上各种儿童书,告诉他这是你的书,让他对书有归属感,最好能让孩子在家里随时随处都能找到合适的书。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家长在给孩子购书时首选的是认知类图书,有的家长选购的常是道理类的书,觉得这些就是老师说的“读好书”。书是给孩子看的,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样的书。在开始不知道的情况下,可以是父母先筛选,然后从孩子的阅读中看出他的兴趣所在。家长既要帮助孩子选择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尽量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真正适合孩子的东西他一定不会拒绝,他拒绝的,要么是产品本身不够好,要么是和他的阅读能力不匹配。
三、阅读需要引导。一位家长很想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小时候看《西游记》连环画的乐趣,但是孩子不喜欢看。于是他先带孩子看了几集《西游记》电视剧,孩子的兴趣马上来了。但是他有技巧性地告诉孩子,再看后面的故事需要等,孩子等不及,就抓起连环画先看起来。家长还要抽时间和孩子一起聊聊书,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坚持下去,孩子的思考、沟通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这对他后来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四、阅读不能急功近利。阅读是一辈子的修行,不可能在短期内看到明显的效果。事实上,孩子大量阅读的效果可能会在初、高中才能有所突显。孩子读书越多,知识之间产生的连接就越多,日积月累的阅读培养了孩子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极其有利。
错误观念五:幼小衔接极端化
幼小衔接期有两类家长最为突出:焦虑型和放任型。焦虑型家长对孩子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忧心忡忡,忙着提前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兴趣班,把孩子的空余时间全部利用起来才不会心慌。他们还会提前购买一年级教材、资料,先当起家庭教师。学习安排好了,還要操心孩子的身体,精心为孩子准备饮食。寄宿制学校的家长,则会担心学校的饮食是否健康,营养搭配是否合理。一有时间就会和周围已经上学的孩子家长聊天,咨询各种问题,巴不得把孩子上学后的每一分钟都弄清楚。这类家长无形中会将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会让孩子误以为上小学是很困难的事情,对上学产生畏难情绪。
放任型家长又分为两种:一是工作繁忙型。这类家长无暇顾及孩子,认为孩子上学后有老师教育就够了。家长只需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则可。这样的孩子因为感觉不到家长对自己的关注,因此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习惯会越来越随意,学习也会越来越吃力。二是盲目自信型。这类家长往往自身比较优秀,成功的经历让其在言行中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天生就很能干,进入小学后,认为学习上不用特别努力一样可以成功。这类孩子极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小朋友相处不愉快!
过于焦虑和放任不管都不是明智之举,作为一名准小学生家长,我们一定要冷静面对孩子入学,争做智慧型家长。
一、以积极心态陪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告诉孩子,上小学是很自然的事。上学后会懂得更多,会学会做更多的事。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准备上学所需物品,让孩子在准备过程中体会即将上学的快乐。
二、在入学准备过程中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看什么?是认多少字、做多少数学题、背多少唐诗吗?当然不是。孩子表现出的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等优秀的品质将是孩子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三、冷静应对孩子进入小学后遇到的问题。充分相信学校,相信老师是最专业的,积极采纳老师的建议,配合老师为自己的孩子制定专属的成长计划。
如家长能走出以上五种观念的误区,一定会更加清楚自己在孩子的幼小衔接期究竟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只有家长真正从思想上更新观念,才能陪伴孩子有效地渡过衔接期,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入学,同时为孩子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旭曼.我国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J].少年儿童研究.2010(7).
[2]王后玉.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定位[J].课程教学教材研究(幼教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