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的“金课”建设创新策略探究

2020-01-13 05:13万蕊
下一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校课堂金课创新

万蕊

摘 要: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如何提高高校课程质量,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建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两性一度”金课,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关键词:金课建设;高校课堂;创新

一、高校课堂“金课”建设的时代背景

2018年8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认为“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金课”则是“两性一度”,换言之就是“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如何提高高校课堂质量建设金课,俨然已成为当下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治“水”培“金”的三大误区

(一)重管理轻改革

金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各大院校对于打造金课的研究和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建设初期,对于摸索阶段的实践,容易出现管理上的偏差,比如过于依赖督导,一味地要求不及格率,认为只要存在不及格率,就是提升了课程,就等同于金课建设成功。一方面,督导通过听课,给出老师合理建议,可以帮助老师改进课堂教学。但是督导却没法代替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的提高,最终还是需要老师花心思,根据各班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如果老师只是通过加大课程考试难度来要求不及格率,这样势必会导致我们的金课建设产生偏差,没有将教育部的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效果并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一批不及格的学生,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督导我们需要,不及格率可以有,但是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两者,虽然有了这两者,但不代表金课建设成功。管理是用来辅助课程改革的,但绝不可以完全替代课程改革。

(二)重形式轻内容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内容,是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关键。大学课堂的形式,则是辅助大学生接收课程内容的工具。在建设金课的过程中,切忌莫要夸大辅助工具的地位,而忽略课程本身的内容。随着金课建设的推广和普及,很多大学开始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抬头率和前排就座率。认为只要学生抬着头并且齐刷刷的坐满前排就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提高了教学质量的结果。大学课堂的授课,不应拘泥于抬头率和前排就座率等,坐在后排的同学,不一定就是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同学,没有一直抬头的同学,也并非就是学习不认真的同学。大学课堂真正应该考虑的是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为不同班级设计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当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有需求和兴趣时,抬头率和前排就座率自然就提高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才是“金课建设”需要关注的。

(三)重传统轻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集体备课,纸质教案,教学流程需要固化。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出现一些弊端,比如:教学课堂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尤如鸡肋。传统我们不能摒弃,有利于建设金课的传统我们需要发扬光大,而守旧的传统我们则需要改良,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大学课堂应是符合大学生气质的,应该是个性化的,应该是有时代特色的。打造金课,离不开教师的优质教学方式和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打破传统,打造适合学生的“个性”课堂。

三、打造高校课堂的“金课”策略

(一)建设线上“金课”,为线下“金课”提供配套资源。

通过慕课、微课以及联盟慕课模式进行翻转课堂,与线下课堂相结合,辅助线下课堂的教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为教育提供了机遇,教学可以依托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反复学习。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提供了无限次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线上平台,学生可以提前有针对性地预习,找出自己的问题,为线下课堂做好充分准备。此举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可以丰富线下课堂的课堂讨论和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从传统的讲授角色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角色,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为打造“金课”提供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当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才能發挥金课的功能价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人物,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是否合理,是否有新意,体现了教师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培训、再学习是“金课”建设的一大关键环节,是“金课”建设的基础。

(三)加强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研究,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评价与考核机制。

各大高校要切实研究各科课程教学类型的特点并制定相应的“金课”的评估与认证标准。课程与教学评价是对课程进行价值性评价,是为了检验课程是否有效地实现了教育目标而采取改进对策的一种活动。“金课”的教学评价应该在传统的现场听课评价方式上加以改进,可以采用督导、教师和学生等多主体,自评和互评等多方式,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堂互动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无论何种评价手段,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辅助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让大学课堂真正的成为高质量的“金课”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新启 .打造高职“金课”的理念与举措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90(2):8-10.

[2]《中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报告(2013-2016)》编写组 .中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报告(2013-2016)[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猜你喜欢
高校课堂金课创新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打造生本高效课堂以学定教是关键
导评模式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