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静
摘 要:随着校园危机事件的频发,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高校教育者,如何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阐述当代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大学生的智力更高,对未来的追求也高。但是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大学生的压力日益增加,因而很容易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建立有效的心理育人新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生活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入校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生活适应性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环境、成长经历等相差很大,到大学后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全面的调整适应。
(二)学业问题
大学是高中学生向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放弃许多兴趣爱好甘于在题海中跋涉的精神支柱。进大学后部分学生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學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自学一些社会急需课程,再加上英语、计算机的考级考试,他们处于超负荷运转中。巨大的心理落差还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除了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由老师或家长强行代办之外,大学录取时进行专业调剂也让他们无法就读自己所喜欢的专业。而在一些重点院校,由于学生们在原先所读中学都非常优秀,但是一进大学就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彼此实力相当,优越感的丧失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与此同时,又有部分学生则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因此即使感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
(三)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学生因对己对人的认识问题,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
(四)性格和情绪不稳定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暴风雨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飘忽不定,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调试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心理和行为偏差。
(五)恋爱与性的问题
大学生一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与爱情。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另外,因为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六)求职与择业问题。
高年级的大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求职等或多或少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和忧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各类讲座
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它可以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提高健康意识,关心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它有助于大学生及时发现、解决和干预自身的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可以有效地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举办一些对象明确、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如:新生入学时,开展“新生心理适应”、考试期间开展“考试焦虑及消除”,毕业离校前开展“走上社会必需的心理准备”等专题讲座等。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及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能力等。
(三)抓好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心理普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这项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举措。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可以对有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和关注,有助于防患于未然。
(四)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团队活动,使学生自我调控、激励、发展、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
参考文献
[1]左菊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基层教育.2020.
[2]陈雪蕾.略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5.
[3]王兆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园地.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