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丽丽
蓝箭航天创始人张昌武。小步快跑地进行迭代是必要的,但前提是在正确的方向和产品定位上,而不是“今天做个小型的火箭,明天做个大型的火箭”
2018年10月,全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完成发射,蓝箭航天迎来成立后的首个高光时刻。
但在创始人张昌武的规划中,固体火箭只是“前奏”,正在积极推进的液体运载火箭“朱雀二号”才是蓝箭航天的主旋律。
对蓝箭来说,这是一场硬仗。“不论是资金、人员的投入还是研发的复杂度都要远超一号”,如果2021年“朱雀二号”能够按照预期成功发射,对中国民营航天和蓝箭都将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对蓝箭来说,这是一场硬仗。“不论是资金、人员的投入还是研发的复杂度都要远超一号”,如果2021年“朱雀二号”能够按照预期成功发射,对中国民营航天和蓝箭都将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4年底,我国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市场;2015年5月,航空航天装备被列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国内民营火箭行业的发展迎来风口。
早在风口来临前的2014年初,张昌武就有了着手筹备一家民营商业火箭公司的想法。他通过接触了解到火箭行业源于现在的蓝箭航天集团主席,也是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航天系统工程高级工程师王建蒙。
那时候,民营火箭企业在经营上并没有先例可循。“就像滴滴出现的时候还没有网约车的概念,民营火箭企业在当时听起来是不可思议的。”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打开政策的通路,如何认清和国家队的关系,如何吸引优秀的体制内航天人才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这恰恰能让擅长企业经营的张昌武发挥其所长。
张昌武曾就职于汇丰银行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他认为,无论什么行业本质上都是经营公司,技术只是火箭研发企业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搭建技术、制造、供应链、财务管理等一整套体系,保证体系有效运行,满足市场需求才是关键。
用互联网思维造火箭这个说法可能不是那么准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行业也是以快为胜的,如张昌武所说:小步快跑。
为了率先实现行业内准入的突破,打响蓝箭的“第一枪”,张昌武决定先快速研发出一款固体火箭敲开“大门”,这让蓝箭率先成了国内唯一走通设计、控制、测量、发射场支持、故障分析能力全流程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同时打通了民营运载火箭行业准入、监管、实施等一系列体制。
作为重头戏的“朱雀二号”则沿着更加审慎的路线慢步前行。事实上,早在2016年,“朱雀二号”就和“朱雀一号”齐头并进投入研发。
在商用领域,固体火箭燃料被国家严格管控且价格较贵,另固体火箭载荷环境差,无法复用,在商业航天领域很难发挥其优势。
液体发动机则可以通过可回收火箭的重复利用来提升发射频率,降低研制成本,进而提高发射价格的竞争力。因此,对民营企业来说,液体火箭有着显著的优势。
当行业玩家相继掉转“箭”头准备研发液体火箭的时候,蓝箭已经为自己争取了5~6年的时间优势。
在液体火箭各种推进剂组合中,液氧甲烷被公认为最佳选择。
2019年,蓝箭的“天鹊”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全系统试车。该发动机成为继美国SpaceX的猛禽发动机、蓝色起源的BE-4发动机之后,世界第三台完成全系统试车考核的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
截至2020年8月底,蓝箭航天已经圆满完成“天鹊”80吨、10吨级两型发动机多项全系统热试车考核。“朱雀二号”液体运载火箭也完成多项重要地面试验,各分系统部组件已陆续交付。
“朱雀一号”发射至今的两年,蓝箭的团队已经从100多人增长到了近400人,供应商数量也增至5倍多。
蓝箭拥有国内唯一一个民营航天发动机智能制造基地,涵盖发动机装配车间、组件试验车间等核心车间,具备发动机总装总测的全部生产加工和测试能力。
“一号、二号两者的系统生态、复杂程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张昌武表示,液体发动机的燃烧机理、流体设计和制造都是非常困难的,没有哪种材料可以单独承受高温流体,只能通过发动机本身的优化设计来解决高温、高速燃烧和流体运行的工程问题。
简单来说,液体火箭发动机不僅是难以设计的,也是难以制造出来的。
火箭又是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运行,对于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极高,这也是客户在选择产品时最看重的要素之一。这意味着,企业除了要将火箭结构设计得足够简单外,也需要确保其设计、工艺、制造装配、测试人员及发射人员整个链条的正确运行。
其次客户需要考虑价格。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统计,美国洛马和波音的联合发射联盟提供的发射服务费用是每千克1.4万美元到2万美元。
中航科工集团的“快舟1号”每千克也在2万美元上下。
印度PSLV极地卫星运载火箭最便宜,每千克不到2万美元。
蓝箭航天希望可以用更低廉的定价来完成发射服务。张昌武表示,降低成本可以通过批量生产、技术工艺创新让产品更简单地实现,或者通过产品的可复用、可回收利用来实现。而相较之下,前者执行起来更容易一些。
蓝箭拥有国内唯一一个民营航天发动机智能制造基地,涵盖发动机装配车间、组件试验车间等核心车间,具备发动机总装总测的全部生产加工和测试能力。
目前,该基地已经投入使用,预计2022年就能实现火箭的批量生产。届时,火箭的发射价格有可能会降到5000美元以下。
据了解,早在2015年就有民营火箭公司相继成立,如今,从事运载火箭的商业企业有数十家。不过到目前为止,市场还远远未达到激烈竞争的阶段,因此张昌武并没有过多地担忧。
“不同的火箭公司做的事情差别极大,不管是技术路线还是产品规模都不一样。”蓝箭从一开始就直捣“核心”,聚焦研发大推力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这是为了满足低轨卫星批量化发射市场的需求。
通过与卫星从业者的沟通,张昌武认为,低轨卫星在商业化组网过程中,对于运力的需求规模很大,基本上都会在单个200公斤以上。
对于蓝箭这样的火箭企业来说,尽快服务于客户发射卫星才是关键。因此他坚信,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将是行业发展的关键。
但火箭研发的投入是巨大的。过去5年半的时间,整个民营火箭研发领域在液体火箭和发动机上的总投入至少有80%来源于蓝箭。
前几天,蓝箭航天刚刚宣布完成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碧桂园创投、经纬中国、基石资本旗下上市公司联合领投的12亿元C+轮融资,该轮融资是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目前公开披露的首笔C+轮融资。
这为“朱雀二号”系列的研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未来,蓝箭将牢牢把握全球卫星快速组网发射的市场机遇,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投入,挖深企业“护城河”,全面构建以中大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为核心的商业发射能力的企业。
张昌武强调,小步快跑地进行迭代是必要的,但前提是在正确的方向和产品定位上,而不是“今天做个小型的火箭,明天做个大型的火箭”。在此基础上,蓝箭有信心成为国内最先实现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商业化的民营火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