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克印象

2020-01-13 04:54施立夫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写诗诗人诗歌

下午的课,由著名诗人桑克来讲。我的心中满怀期待,他也是北师大毕业的,我们算作校友吧。他长我十二岁,比我整整大了一旬,也属羊,处女座。

我早早地来到了教室,桑克的到来没有引起什么异样。一切都太像武侠小说里绝世高手出场的场景了,草木不动,波澜不惊,再然后当情势危急至需要挽狂澜于既倒的时候,“扫地僧”就出现了。他像一个路人甲,悄悄地走进了教室,刚开始我还以为他是哈商大的校工。试想,如果是在公交车站或是街上,我也坚信我根本就没有办法把这个人和大诗人桑克联系起来。朴素的装扮,鼻梁上架着眼镜,头发微微发白……路人的形象与他的诗名反差太大了。其实这种巨大反差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桑克这个名字实在太响亮了。

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相较于其他文体的写作,我觉得写诗更需要天赋。我不大懂新诗,尤其对外国的新诗懂得更少。桑克的课是从朗读他最新写作的一首诗歌开始的。坦率地说,一首好诗让他给读白瞎了,他的“朗读”是寡淡乏味没有任何激情的。但毫无疑问,那是一首好诗,这让我感到高兴,更让我高兴的是,他还在努力地写着,勤奋始终如一。我多么担心,他不写了,成名之后,就开始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东跑西颠,最后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作品重新回归平庸,像大多数诗人一样。桑克没有,于写诗而言,他没忘初心,始终坚持着处女座的完美主义,他写乌鸦、麻雀,写地段街,写家门口的大杨树,写透过自己家的窗子需要斜视才可见的伊维尔教堂……

他讲课的题目是《中外当代诗歌的主要脉络和交互影响》,这个题目太大了,但桑克谈起来驾轻就熟,如数家珍,看得出他阅读的广泛以及对作品的熟稔。坦言之,他谈的外国诗歌我大多不懂,那些诗人及作品当然是优秀的,这毫无疑问,但似乎有些太过“非主流”了,同学们的回应也并不多。但让我感慨的是,桑克讲课的语调没有和一般诗人一样呈现出“情感动物”的全部特征,他没有抑扬顿挫,没有呼喊,更没有把声音撕裂。在讲座中,他的语调始终是平和的。但是我能殷殷感觉到那平和背后的热情和他内心的翻江倒海,以及他对那些诗歌发自内心的热爱。他自顾自地陶醉在其中,读至兴处,那些精彩的句子会让他情不自禁地脱口赞叹——“这太牛了!”然后,同学们还是没有太多的回应,桑克的课成了一场曲高和寡的“独角戏”。炎热的夏天,教室里的空调又坏掉了,桑克讲得汗流浃背,我们坐在下面也是浃背汗流。我们在其中谈着诗歌,谈艾略特、兰塞姆,也谈庞德和威廉姆斯……

但桑克的课,还是启发了我。他的很多见解都闪耀着个人理解和独特发现的光辉。譬如他说:“诗歌没有观点,也不做调解,只把矛盾忠实地记录下来。”“所有的诗歌都写真善美,但不是写真善美的,就是高水准的。”“作家不要做道德的评判者,让人物以自己的道德方式活着。”……如此种种,我感觉得到,桑克特别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所以他才讲得如此卖劲儿。

后面的自由提问环节,更加精彩。有同学问:“如何看待诗歌的生命力?”桑克说:“你的生命力就是诗歌的生命力。你死了之后,流行什么,你也不知道了,你说了也不算。一般来说,如果你的生命结束了,你的诗歌也就死了。如果你的生命结束了,你的诗歌还没死,那你的作品就延续了你的生命。”

在回答“诗歌的方向”时,桑克说:“方向是个合力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说,你的方向就是诗歌的方向。比如我喜欢吃红烧肉,别人都去吃竹笋,但是我还吃我的红烧肉,我不跟他们去吃竹笋。说到底,就是要写自己,坚持自己的个性。”

当被要求谈他自己写诗的技巧时,他说:“不是我不告诉大家,是我的方法太辛苦了。比如有五天的假期,我会选择五天不下楼。这种生活方式,其实对家人是有亏欠的。”“写作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只有耐着性子写下去,才能在作品里实现另一个自我,那是一种享受,一个与不写作的人不一样的享受。所以作者生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世界里。”

桑克出生在密山市一个农场工人家庭里,他的出生没有任何迹象预示着他会成为诗人,但桑克却成了大诗人。如果抛却“天赋”的成分,这当然更与他类似“五天不下楼”的不懈努力息息相关。这一点对我的启示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该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你付出多少努力,就决定了你能走多远。李白天资聪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不也得“观”吗?

大诗人桑克以后还可能更“大”,很多诗人写诗并不需要有那么广泛的阅读量,也不必付出那么多的艰辛,他们只需要对生活有细腻敏锐的感知,再加上语言的修饰和一些技术的手段,诗歌就出来了。但桑克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这条路的前面一切都未可知,他立在属于自己的那条河的潮头,自觉成为诗歌探索航道上迎风破浪的勇士。所以,他承受了更多,也更值得尊敬。在这一点上说,无论他的方向是对是错都不重要。不是因为要悲悯他的孤独,而是因为他始终走在朝圣的路上。

桑克是母校北师大的骄傲,也是黑龙江诗坛的自豪,更是后来人的榜样。桑克是不能复制的,当然了,谁都是无法复制的。但他于理想的坚持,他所付出的努力以及选择的生活方式,不都应该带给我们些许启示吗?如果我们的理想还未彻底泯灭,是不是应该改变点什么了呢?

桑克:196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密山市一个农场工人家庭,1985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学中文系。其诗歌作品散见于国内外报刊及30余种作品集中。主要作品有《午夜的雪》《无法标题》《泪水》《诗十五首》等。曾获第一届台湾新陆小诗奖、1997年度刘丽安诗歌奖等奖项。

施立夫:原名王波,1979年生于黑龙江,讲师,黑龙江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萧红文学院17届作家班学员。

猜你喜欢
写诗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为你写诗
七月诗歌
区别
读诗十二法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成熟的写诗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