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在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张峰杰可算是“蓝领一哥”。20岁,一毕业的他成为永济电机公司的一名模具钳工;30岁,“十年磨一剑”,他成为永济电机公司首个“全国状元”;37岁,他作为永济电机公司的第一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如今,46岁的他,已经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工作中一丝不苟地张峰杰
“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张峰杰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2019年11月29日,记者见到了这位享誉全国的永济电机一线工人奋斗史上的拓荒者、领跑者、擎旗者,他的成功故事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的蓝领燃起筑梦、追梦和圆梦的希望。
1993年,张峰杰带着总分第一的毕业成绩,顺利成为永济电机的一员。工作之初他就给自己定下铁规矩:“不管是谁,只要比我强,哪怕只是一点点,我都要向他学习。”他把身边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虚心请教。张峰杰所在的工模具分厂有位老钳工技师,加工精度很高的模具总是由他组装,这让张峰杰很羡慕。为此,他经常默默地蹲在老师傅旁边看他工作,细心揣摩他的一招一式,有时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业余时间,张峰杰还把自己“困”在家里,反复翻看《机械工人切削手册》《钳工技术试题库》等有关书籍,并对书中的技术操作要点认真琢磨、研究。
长期“蹲”和“困”的磨练,使张峰杰的技能很快得到同行们的认可。一次,张峰杰和同事们一块干一批模具活,工件是圆锥形状,尾部有一个M8的螺孔。同事干活时,是把砂布平铺在台面上,用手抓住工件打磨。张峰杰却是拿起工件仔细观察后,把M8的螺杆拧进螺孔里,然后夹到台钻上,开动钻床后再用砂布把旋转的工件抛光,既省时又省力,还保证了产品质量。他创造的这一简单又快捷的方法,日后成了师傅们经常对青工进行教育的活教材。
张峰杰和同事讨论生产难题
张峰杰向班组员工示范模具组装方法
在工作中,张峰杰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的“两个五分钟”:早上醒来用五分钟安排一下当天的工作,今天要完成什么任务,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晚上,用五分钟将当天的难题总结一下。对于没有解决的难题,分析是什么原因,应该怎样解决。
日积累月的好习惯,让张峰杰的付出得到了回报。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吸引了全国上百万职工参赛,张峰杰在决赛中将钳工必用的48种工具运用自如,他制作的六方组合体,公差、光洁度、24个不同翻转角度的配合间隙以“近乎完美”征服了所有评委,一举夺冠。
从全国大赛载誉归来,张峰杰并没有沉醉在荣誉的光环里。他常常用“全国状元”鞭策自己,“别人会干的我必须会干,别人不会干的我也要会干。”以此作为信念,他不断挑战自我。
张峰杰向徒弟传授技艺
“一个人的本事再大,能力也是有限的,要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須让企业团队升级。”近几年来,张峰杰倾心打造这样的“升级”团队。2012年,永济电机公司首批“金蓝领工作室”挂牌成立,由张峰杰作为带头人的“钳工金蓝领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团队紧紧围绕“课题攻关、技术创新、技艺传承”主旨,努力把工作室建设成为培养爱岗敬业、技术精湛的职工队伍的课堂。
如今,张峰杰带头的工作室不仅是“山西省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也是山西省唯一一家获双“实训基地”的单位。2014年,工作室获得“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三项国家级荣誉。2015年2月,钳工高技能人才专家团队作为公司第一个技能专家团队在该工作室成立。这是公司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张峰杰不仅承担公司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工作室这一平台,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为相关单位无私传授技艺,先后为山西省总工会干部学校、运城市龙翔高级技工学校、太原市慈善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学生2000多人次,并被省总干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积极参加山西省总工会组织的“花开满园、技术报国”义务宣讲活动,先后赴10多家大型企业为1000多名在职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和励志演讲。多次为省市及省国防系统编制技能大赛技术文件并负责大赛裁判工作。
现在,张峰杰依然奋斗在一线,如今的他不仅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更多的是在成就他人,先后培养出的人才相继成为永济电机的中流砥柱。这些年,张峰杰带领团队成员先后完成60多项创新成果, 20余项课题攻关,13项“三改进”成果,2项国家发明专利,创造经济价值4000余万元。而未来,这个成绩还将不断叠加,创造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