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2020-01-13 09:48陈蓓蓓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1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高中语文课堂

摘要:课堂上教师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和智慧,从而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课前教师对问题的预设和课堂上提出问题机智地引导是语文课堂成功的关键。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有效地设置问题对课堂的有效生成起到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许多教师从只关注自己的教慢慢地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大部分学校和教师都意识到课堂应该将学生视为主体,所以许多学校纷纷提出了“生命课堂”“主体课堂”等概念。但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语文课堂只是打着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口号,并没有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课堂问题的设置流于形式,语文课堂教学耗时多且效果差。

一、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置现状

(一)課堂提问随意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采用“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样学”的模式。现在许多教师认识到这种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只会机械记忆,被动学习。所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将主阵地还给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观察有的课堂一节课设计近十个活动,看起来学生是全员出动,其实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设置的问题都是无效的。比如,我们看下面的教学实录。

师:课文的作者是谁?他有哪些代表作?

(学生查找资料)

师:第一段讲的什么内容,画出文中的重要的语句。

(学生学生画出中心语句)

师: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写作?

(学生相互讨论回答)

由此可以看出,在课堂上,教师只是随意地设置几个问题,没有整体去考虑文本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无法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思维上会受老师的牵制。其实,这种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没有本质差别,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自己却没有进行独立思考,没有师生之间实质性的互动。

(二)课堂提问无序性

一节好课就像一部好的电影,它必须是导演精心编排的,人物什么时候出场,应该设置几个镜头,哪些人物先出场,哪些人物后出场,都是应该事先考虑的。但是当前语文课堂的提问缺少了层次性。有的教师一上课就从作者写作的主旨意图出发,让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种设问方式“大而空”,学生也无从下手,整节课死气沉沉。还有的教师提问不能紧扣学习目标,课堂的提问成了一些花絮式的表演。如某教师在执教《想北平》一文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对北平哪些东西熟悉,分别写一写特点。最后再说一说自己的家乡,甚至还让学生以“我的家乡”展开即兴演讲。这种提问方式和教学设计违背了散文的教学规律,冲淡了文章精妙语句所带来的情思。长期下去,学生阅读情感得不到提升,只会变成一个个空洞无趣的表演者。

二、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途径

(一)问题把握情境化

一定的情境可以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美好的情境可以点燃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火花,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带入到最美好的学习境界。问题的设置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要适时去创设情境,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比如,教学古诗文,有些教师喜欢播放乐曲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由乐曲导入来设置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要注意把握好具体的情境。教师要明晓情境创设的时机,什么时候该播放乐曲,播放怎样的乐曲,乐曲怎样与问题的设置结合起来,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把握好。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教学为例,感知课文阶段,教师这样创设情境:教师伴随着《临江仙》的乐曲朗读词作,学生边听边勾画,教师读完后播放长江航拍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长江之水的波澜壮阔。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然后配乐朗读,体悟诗词的豪迈之感。体悟课文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说一说赤壁之战,然后展示赤壁的图片。在体悟主旨的时候,教师播放“苏轼”和“周瑜”两人视频短片,让学生结合这两人的经历找出相似之处,从而体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深刻意味。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都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极力地找到学生熟悉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相对陌生的内容,教师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发散思维,体悟作者的情感。

(二)问题注意层次化

课堂上教师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经验来设置问题,往往会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学习低效。教师自说自演,自问自答,这主要是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把握不好“度”。教师在课堂上只有适时适度地提问,才能让学生收获乐趣和成就。如学习苏轼的《后赤壁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标题着手,抓住两个主体去设置问题。一个是“赤壁”的样子,一个是“赋”这种文体的特点。根据这两大主线去由浅入深地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1:刚到赤壁,诗人眼前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

问题2:由眼前之景,作者抒发哪些感慨?

问题3:作者陶醉在赤壁的景色之中,又做出了怎样的行为?

问题4:作者为何“划然长啸”?又为何“悄然而悲”?

问题5:作者情感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能否结合《前赤壁赋》谈一谈转变的缘由。

从教学设计上来看,教师设置的问题紧扣教学目标,抓住了文体特点,由浅入深地对文章进行分析。这种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够教会学生梯度阅读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问题把握的有效性

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才能让课堂变得高效。每节课教师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去设置问题。比如小说阅读,教师要紧紧扣住小说的三要素展开问题的设置。以《祝福》为例,文章的主体对象是祥林嫂,她身上有什么特点,前后发生了怎样的事情,有没有情节的突转,这些突转的设置对表达主体有怎样的作用,除了主体人物祥林嫂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人物,他们身上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这些人物的描写对表现祥林嫂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设置都是围绕本文学习的重点去展开,没有脱离主题无限制地延展。

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还可以抓住文本的细节之处去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比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在品味完文本的语言美之后,要围绕作者说“宁静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展开设置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宁静是别人”“作者为何颇不宁静”,围绕这一情感主线,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原因,然后结合相关阅读资料给出朱自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从而体会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情感。

总之,课堂上问题的设置必须注意有效性,必须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千万不可为了一时的热闹,远离教学目标,随意问几个问题。

(四)课堂适时追问

一节语文课想要学生一直保持“愤”“悱”状态离不开教师及时准确地点拨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阅读产生的问题,因势利导地将学生带入到某一个角色中深入地思考问题。笔者在执教《方山子传》一文时,解读方山子的人物形象过程中发现学生更加关注方山子的人物描写的方式,于是因势利导地设置以下问题。

师:苏轼与方山子在山中相遇,说了哪些话?

(学生找出文中语句朗读)

师:除了说话,方山子还有哪些异常表现?

生1:俯而不答,仰而笑。

师:为何方山子“不答”,为何方山子“笑”?“不答”和“笑”背后有没有深刻的含义。

生2:是嘲笑苏轼被贬。(其他同学对该同学答案否定)

师:为何是嘲笑呢?

生3:因为方山子早知道苏轼被贬,认为苏轼没有自己有先见之明,自己不能在官场春风得意,于是选择了退隐。而苏轼今天才知道这个道理。

师:从这可以看出方山子怎样的为人呢?

生4:对朋友的率真。

师生(鼓掌)

从这一教学实录可以看出学生的解答是超出教师的预设的,但是教师紧紧扣住学生的解说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得阅读更为深入。

世界上最美丽的火花是思维,学生的思维只有被激活才能具有创新意识。这离不开我们每位教师课前充分的预设问题,课堂巧妙提出问题,抓住学生疑惑点生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课堂的最大化。

作者简介:陈蓓蓓(1984—),女,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高中语文课堂
欢乐的课堂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