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俊,彭 宇,廖森林,张天涛,吴元浩,邬旭龙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 温江 61 1 130)
猪巴氏杆菌病(Swine pasteurellosis)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散发性和热性传染病,也称猪肺疫、锁喉风,其主要引起猪咽喉肿胀、呼吸困难、急性败血症和肺炎等症状,是猪的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为:最急性型呈败血症,咽喉及其周围组织急性炎性肿胀,高度呼吸困难;急性型呈现纤维素性肺炎变化,表现为肺、胸膜的纤维蛋白渗出和粘连;慢性型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逐渐消瘦,有时伴发关节炎[1]。
猪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体是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细小短杆菌,两端钝圆、中央微凸,多单个存在,有的成双排列,革兰氏染色显阴性,没有鞭毛,不形成芽孢,不能进行自由运动,毒株有明显的荚膜,美兰染色镜检下的菌体呈两极着色,两端着色深,中央着色较浅。有A、B、D、E、F的5个血清群[2]。
巴氏杆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培养最适温度为37 ℃,最适生长酸碱度为7.2~7.4。血液琼脂板上培养24 h后,形成湿润、光滑、边缘整齐的圆形露珠样灰白色小菌落,无溶血现象[3]。肉汤培养基培养呈均匀的轻度浑浊,有黏性沉淀物,长时间培养,表面形成菌环。该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在疏松的粪便中经14 d死亡;如堆积发酵则2 d可死亡,说明腐败容易导致其死亡。
猪巴氏杆菌病常年发病,其中以夏季和南方等潮湿温暖的情况下多发。主要的传染源有发病猪和其排泄物、分泌物以及含有病原体的饮食源。患病猪大多是小猪和中猪,成年猪发病较少。该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及黏膜、呼吸道和昆虫叮咬等入侵;如果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差,猪只抵抗力下降,疫苗质量差,饲料以及饲养环境的突然改变等情况,都会引发该病的发生[4]。
猪巴氏杆菌的传播机制主要通过猪直接接触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水平传播,通过口腔、鼻腔侵入猪体后,在肺脏内繁衍,表现为患猪的肺脏中的菌群增多。带病猪为传染源,再将病菌传给健康猪。此病菌是一种条件性病原菌,在温度低、燥热、环境变化大、潮湿、单位密度大、通风不良、营养不良、疲劳、远距离运输等不良应激情况下,导致猪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发病[5]。
巴氏杆菌病潜伏期一般为1~5 d。临床上将其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3种。
最急性:其症状为猪只发病急速、迅速死亡。时间稍长一点的表现为猪只体温升高,厌食无食欲,呼吸困难、心脏跳动剧烈、全身虚弱。咽喉部肿胀充血、高温坚硬。病猪主要表现为呼吸严重困难,伸长脖子呼吸,发出沉重的喘息声,同时会做出犬坐姿势,其口鼻中会流出泡沫黏液,可视黏膜发绀,皮肤出现红斑[6]。发病时间一般为1~2 d,死亡率100%。
急性:患猪一般具有败血症,同时还会出现急性胸膜肺炎。初期表现为呼吸困难、痉挛性干咳,发烧体温升至40~41 ℃,口鼻有黏稠液体流出。后期胸部疼痛剧烈、咳嗽时感到疼痛。病情发展后患病猪坐姿似犬姿,呼吸严重困难,可视黏膜呈蓝紫色,心跳加速,皮肤出现瘀斑和出血点[7]。发病时间一般为5~8 d,窒息而死,未死亡的变为慢性。
慢性:其症状表现为猪只慢性肺炎和慢性胃炎。常伴有腹泻,极度消瘦、营养不良。如不及时治疗,2周就会死亡,死亡率为60%~70%[8]。
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应始终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养殖方针。有条件的养殖场应实行自繁自养,避免在引种时引入外来传染源,如需引进猪只,需经过严格检疫和隔离措施后方可混群饲养。采取全进全出生产方式,定期监测,及时将感染发病猪进行隔离或淘汰。猪场内制定防疫免疫制度以及消毒制度,对猪场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严格消毒、灭鼠,保持猪舍环境的卫生,减少病原菌传播[9]。加大空气流通,降低猪舍内粉尘漂浮和氨气含量,改善栏舍空气质量。应激反应也可引起发生猪肺疫,因此,合理的饲养密度和减少猪群应激,增强猪体的抵抗力可有效进行预防。
疫苗免疫接种是主要的预防措施,目前市场上有多种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疫苗可供选择使用,如弱毒疫苗、灭活疫苗、荚膜亚单位疫苗等,多以联苗的产品存在。种猪一年可免疫两次,一般于春秋两季进行疫苗接种,肥猪可在45~60日龄左右进行免疫,发病严重和病原流行的猪场可在90日龄左右再加强免疫一次[10]。需要注意的是,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多种不同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作用力较低,因此猪场在选择疫苗时,需根据养殖场和当地实际流行的致病血清型菌群进行合理选择后免疫。疫苗接种时,同时需要对抗生素使用进行控制和避免猪群应激,特别是猪场选择弱毒活疫苗进行接种时,使用抗生素可影响疫苗毒株的增殖,猪群应激也能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影响免疫效果[11]。有条件的猪场,可及时监测猪群的抗体水平,评估猪群健康程度和免疫效果。
猪场应提高生物安全防控意识,加强对多种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的综合防控,特别是猪的一些重要和常见的疾病,如猪瘟、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流行性腹泻、副猪嗜血杆菌等,净化病原,提高猪群健康水平,避免混合感染。
5.4.1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性治疗效果,常可做出初步的诊断。但应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猪副伤寒等相鉴别。猪败血型的巴氏杆菌病与败血型的猪瘟、猪丹毒、猪副伤寒等很难区别。呼吸系统症状和肺部病变常与猪流行性感冒、猪气喘病相似而不易区别;咽喉部的炎症水肿又与炭疽相混淆[12]。因此,在怀疑为巴氏杆菌病时,应及早作实验室细菌学检测。
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形态学检查、菌属培养特性检查、动物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测、细菌16S DNA鉴定和血清学试验等。细菌纯培养后制作组织涂片,镜检出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可初步确诊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再利用分子生物学PCR诊断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快速确诊,且结果准确可靠,已成为目前实验室诊断中最为常用的确诊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方法。
5.4.2 治疗
猪场发生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后,病死猪及其被污染的垫料等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猪要进行紧急免疫或药物治疗。治疗通常以抗菌消炎为主,常用的有链霉素、氟苯尼考、增效磺胺等,有条件的猪场应先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抗生素的乱用和延误治疗时间。同时需要注意对其他混合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治疗,采用广谱抗菌药与特效抗生素结合对症治疗。
可使用的治疗方法[13]为:氟苯尼考注射液0.05 mL/(kg体重)+替米考星注射液0.05 mL/(kg体重)+维生素C注射液5~10 mL/(kg体重)混合肌注,1剂/d,注射3 d;或采用复方长效磺胺注射液0.2~0.4 mL/(kg体重)+黄芪多糖注射液0.2 mL/(kg体重)混合肌注,1剂/d,注射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