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坐月子”相关研究概况

2020-01-13 20:00玉罕的段忠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坐月子保健妇女

玉罕的 段忠玉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妇女生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妇身体顺应内外环境,使各大系统、调节体系及生殖器官均自然地发生了很多改变,在产妇分娩后,其各个系统顺应自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恢复到原来的非孕状态,这个生理变化大约需要42d,称为产褥期[1]。产妇通常在这段时间里“坐月子”以恢复身体机能和预防产后病。笔者以中国知网文献检索数据库为主,以“坐月子/月子病”“产褥期/产后调护”“月子习俗”为检索关键词,以近年来关于“坐月子”研究参考文献和书目记载为基础,对“坐月子”文化概况综述如下。

1 传统习俗

妇女们通常在产褥期调养身体以恢复健康,即使在不同的地域也存在类似的经历,如: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妇女分娩后遵循洗药浴、忌“凉”性食物、限制日常活动范围等传统习俗,产妇“月子”期结束前由助产士进行腹部按摩,盆骨捆绑固定等仪式以助子宫、骨盆复位,之后逐渐恢复她们正常生活的职责。这个仪式反应了作为女性的文化观念[2]。许多国内外华人也依然遵循着“坐月子”的传统习俗,因为这种传统的产后行为根植于文化之中,被用来促进母亲的身体康复,心理健康,预防慢性疾病,并加强她们的家庭关系[3]。

有学者从“坐月子”的传统习俗多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影响“月子病”的因素,以发现不科学的“坐月子”行为对产妇健康的影响,为新妈妈们“坐月子”提出一些保健建议[4-5]。但大多学者通过收集产妇对传统“坐月子”的认识资料及产褥期日常生活、饮食行为、卫生保健、体育活动、居住环境、衣着,婴儿喂养情况、分娩状况及其他社会禁忌等资料进行研究,以继承有利于产妇恢复健康的习俗与措施,改进和纠正不利于产妇健康的传统习俗[6-8]。另外对“坐月子”的传统产后调护理论及方法进行文献研究,主要概括为三部分内容:一是产后食疗方和食物;二是传统医学中产后调护方法;三是民俗学中产后调护方法。有研究[9]认为后人对中医产后调护方法及民俗“坐月子”宜忌的继承上应该抱着发展的态度去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然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变化影响了传统的月子习俗,一些人也会根据传统习俗修改调整适合自己的“坐月子”饮食及行为仪式,并不是遵守所有传统的规则和限制,但是产妇们在概念上仍然坚持传统的文化信仰和习俗,她们相信坚持这种仪式利于身心健康[10]。有研究[11]认为应该跳出西医的框架看待“坐月子”现象,肯定“坐月子”过程中女性之间涉及的各种知识可作为“女性主义知识传统”的1个事例,它的延续具有深刻的医学文化意义。

可见,人们对传统“坐月子”期间的习俗主要有3个方面的研究,研究角度为通过收集产妇问卷资料、传统文献资料分析传统“坐月子”习俗内容的合理与不合理,是否继承等方面进行。

2 饮食调理

我国妇科病证食疗文献非常丰富,其内容包含中医妇科的经、带、胎、产、杂病等[12]。许多食物具有药食同源的双重作用,可以调理产妇的身体,预防产后病。通过研究药食同源的食材、药材、药膳及临床感官评定结果,疗效反馈等,可以归类分析“坐月子”期间防治产后病的饮食[13]。“坐月子”期间的饮食行为对产妇康复极为重要,饮食调理应以精、杂、稀、软为原则,合理安排每日进餐次数;合理的“忌口”[14]。

中医认为健康的状态是阴阳调和,如果阴阳失调就会生病,而阴阳也是相对而言,有时候可以发生转化。乔安娜等[15]认为从怀孕到生产是从阳转化为阴的一个过程,怀孕时是阳(精力旺盛)的状态,而在分娩后,妇女变得虚弱,转化为阴的状态,人们围绕着“坐月子”的许多饮食习惯是为了恢复阴阳平衡。故食物的阴阳属性就显得重要了,但食物也具有阴阳的相对性所以很难区分。陈允斌[16]从食物的寒热之性、食物含水分的多少(水 火)、喜动的动物和喜静的动物、食物的味道(按升降沉浮来分)等四个方面进行简单区分。文伟[17]也提到阳性食物具有温热的特点,阴性食物具有寒凉的特点。总之,阳的食物可以理解为具有温热特性,味辛、麻、辣、甜,气轻,可以使体内阳气上升的食物;阴的食物可以理解为具有寒凉特性,味咸、酸、苦涩,降,可以使体内阳气下降的食物。阳的食物如黄酒或红糖水煮鸡蛋、鸡汤、猪脚花生汤等,阴的食物如白萝卜、大白菜、黄瓜、芹菜、青菜等。中国大多数产后妇女遵循传统的饮食禁忌,他们认为传统的饮食习惯规定了营养均衡的膳食,根据传统经验选择食物以更好地促进分娩后的身体恢复[18]。传统产后饮食习惯认为应多吃阳的食物、避免阴的食物[10,19]。产妇多喝猪脚花生汤可以通过转化能量来增加母乳产量以滋养身体,但是高脂肪的食物会增加心脏病、肥胖和中风的风险[20],所以适当的营养和高热量的饮食至关重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8)指导方针的建议,哺乳期间的热量摄入应增加到原来的10%~20%[21]。传统的饮食习惯可能不太满足当代科学证据下产妇的营养需求,当代的医疗保健实践提倡均衡的饮食,鼓励新产妇食用多类别的食物,以补充维生素、蛋白质、膳食纤维及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叶月晨[10]提到现代产妇们也正在根据科学知识调整“坐月子”期间的饮食。

可见传统“坐月子”期间的饮食研究极为丰富,说明几千年来产妇对饮食调理极为重视。有研究调查中还发现受教育的不同程度会影响产妇的饮食行为[22]。目前产妇们关注的热点是如何科学地调整传统“坐月子”的饮食,对传统和现代产妇饮食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 心理调理

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活动,可影响妇女病情发展和预后,其中怒、思、恐3种情志在产妇“坐月子”期间最易产生[23-24]。产妇精神和行为失调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疲乏、焦虑、忧郁、思虑过度、怒气、睡眠不规则和身体不适等特征[24-25]。对于产后“抑郁症”发病的现代研究可以概括为3个因素:一是与家庭成员增加相关。孩子出生会导致家庭结构、亲属关系、关注度的变化,随着产后时间延长,社会的支持关注减少、家庭关注减少、生活质量水平下降使产妇感觉情感缺失,导致妇女产后抑郁的发生,还会发生“蝴蝶效应”,波及亲属[26-27]。所以“坐月子”期间,调整心态,减轻生活压力,增强自信心与丈夫和家人多沟通,是降低产后抑郁症的有效途径[28]。二是与中国传统习俗中生男生女(婴儿性别与期望性别不一致)、婴儿不健康、婆媳关系、住房条件、家庭经济状况差等因素相关,研究认为中国传统的“坐月子”风俗,对产后易发生抑郁的妇女具有保护作用[28-30]。三是与产妇没有做好产后体验准备相关。有研究发现,中国移民妇女和国外产妇产后压力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所以对这些妇女的产后经验进行调查,发现西方社会对中国移民传统的“坐月子”做法缺乏支持[31]。深入调查这部分妇女对产后早期护理的看法、期望和经验,发现[32-33]新妈妈的焦虑或恐惧是因为她们没有预料到在分娩后所经历的许多症状,并且缺乏照顾孩子的能力和信心,不能适应转变为母亲和养育子女的这个过程。而医院在产后早期提供的护理对妇女和护理人员来说都不理想。可见,充分做好产前产后准备,加强对产后经历的教育,在妇女生产后给予专业支持、社会支持、护理的连续性和充分的休息,有助于减轻这些担忧,减少产后母亲的抑郁症状,改善产妇的预后。

综上,情志是影响产后妇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情志不调使人体脏腑气机紊乱导致抑郁症及其他疾病的发生。传统的产后习俗和家庭支持保护了妇女分娩后的身心健康和幸福[32]。中国汉人社会结构的核心为家庭,行“女主内,男主外”的分工,妇女负责生育传承和稳定家内经济的重任,故通过“坐月子”这个文化设计,用仪式来表达其感情动机,以取得生理与心理的平衡[34]。通过研究产后妇女“坐月子”期间的主观感受(生理、心理功能、精神状态)、主观体验(社会关系)、生活质量(经济与社会环境条件)可以建立产后生存质量评价体系[35]。

4 少数民族保健

4.1 傣族 傣医认为四塔五蕴功能失调则生病,妇女从孕育到生产的过程由于耗伤气血,导致四塔不足,五蕴失调[36]。产后四塔不足可通过食物进行调补,而五蕴失调可引起情志异常,应给予产妇疏导、安慰、关心、体贴、爱护、理解等关怀[37]。玉应的文章中提到许多傣族“坐月子”期间的内容[37]:①具有当地特点的饮食禁忌,如忌花鸡、公鸡、鱼、白猪肉、牛肉、野菜,一般食用黑母鸡蛋、黑母鸡等[37]。当地认为黑母鸡和鸡蛋可以调补土塔而恢复气血,从现代营养方面来说黑母鸡(乌鸡)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滋补身体的作用,适合产后气血不足的妇女。傣族产后饮食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可以参照现代的营养标准来调整某些饮食,而不能完全对照。②日常行为:由于傣族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素,傣族妇女通常洗冷水澡,生产后也常接触冷水,这与大众传统“坐月子”期间绝对避免接触阴气,如冷空气、风和水是不同的。一些研究认为产妇新陈代谢旺盛,应倡导洗头洗澡, 以促进头皮及全身血液循环,有益健康,前提是使用现代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避风的洗澡房和温水,吹风机等[5]。所以“坐月子”期间完全不碰水也是不科学的,虽然傣族地域气温较高也应该尽量使用温水。

由于傣族妇女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生育后仍从事过重劳动,身体得不到休息调养导致月子病高发,故产生了许多保健措施。如:常服解药进行保健,康郎香所著《档哈雅龙》中纪录了许多保健调解用方、保健外洗(通常选择芳香、开窍、除风药为主)方药、进补方药等,还强调产后保健以外治疗法为主[38]。傣医睡药疗法、包药疗法、拖擦疗法、熏蒸疗法、洗药疗法等被作为“月子”期常用保健疗法[39-40]。

4.2 其他民族 相关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挖掘藏族“邦馕(产褥期)” 保健措施,以预防“月子”期疾病及保障产妇生理及心理健康,如人性化的传统习俗:藏区农牧民产后休养时间平均为21(54%)d左右;农牧区母乳喂养分别占94%和95.5%[41];藏医药浴在预防治疗产后风方面也具有较好保健作用[42]。瑶医“月子浴”,即“产后三泡”用于产后妇女的保健[43]。瑶族民间妇女产后1h内就开始药浴,3d就可以下地劳作;药浴第一泡去除异味,去秽气;第二泡缩阴,收腹,修复受损产道;第三泡可以迅速恢复体力,提高免疫[44]。壮医“坐月子”相关研究[45]:民间善用油炸三七炖肉、花生仁汤、白浆木瓜炖猪脚、龙眼叶黄砂糖汤等食疗方预防治疗相应的产后病;广西民间外用保健方法如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预防和改善产后腰酸、腰胀有很好的作用;有生产后在产房中焚烧苍术,在产房门楣插一根柚子树枝等以祛邪气、防外感等风俗。玉溪市彝族、哈尼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妇女“坐月子”期间饮食以米饭、鸡蛋为主,且大部分人有不吃鱼虾、豆类、米线、面条、奶类的禁忌,以此来避免生病[46]。

虽然各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坐月子”保健措施,一些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也确有保健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在查找相关文献时发现少数民族月子期保健研究并不多,且内容不全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5 小结

目前对“坐月子”的文献研究大致概括为传统习俗研究、现代研究、文献研究3类,研究内容包括饮食行为、风俗习俗、日常行为、卫生保健、活动情况、居住环境、衣着、婴儿喂养、分娩状况、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多方面。虽然汉族在“坐月子”领域研究内容丰富,但研究的形式却大同小异,研究目的均为分析传统的习俗合理与不合理,是否继承等。在少数民族研究领域,有关“坐月子”文献研究内容非常少,特别是从文化视角进行研究的极少,即使像傣族、藏族那样具有完整的医药理论体系的民族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人类在发展的历史长流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人们逐渐积累知识,形成文化,再形成系统的医学体系,所以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坐月子”的研究,才能充分说明和解释其在传承中的内涵。

猜你喜欢
坐月子保健妇女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女性坐月子的文化传承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坐月子不能洗头洗澡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