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珍明,韦 师,莫福旺,李 鹏
(贺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广西贺州 542899)
材料、信息、能源是现代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材料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粉体材料是材料家族中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当前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新材料包括纳米材料,是经由粉体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和开发的[1]。目前国内高校仅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合肥学院、贺州学院等少数几所高校开设有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贺州学院于2017年9月开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招生,该专业的开设充分体现了贺州学院立足贺州、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内涵,也体现了贺州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同时也是广西特别是贺州碳酸钙千亿元产业(贺州有“重钙之都”和“岗石之都”的美誉)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贺州学院,开设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初衷和使命在于培养接地气、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支撑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处、实处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途径将“以能力为中心”,人才服务将更多聚焦地方与区域。欠发达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条件往往较差,资源相对不足,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于学校的发展,如科研平台资源拓展为教学条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现途径。大产业催生大平台,在广西特别是贺州碳酸钙千亿元产业一系列利好政策激励下,以贺州学院为依托单位申报的广西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成功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设序列,实现了贺州市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重点实验室一方面积极发挥了支撑碳酸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研平台支撑与纽带作用,在平台引才与科技支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学校的科研平台高地,特别是基于重点实验室资源(设备、人才等)与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内涵的高度匹配,重点实验室在科研反哺教学、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多渠道尝试。
①重点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 射线衍射仪(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以专业实验的形式面向学生开放,提升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②学生积极参与重点实验室面向企业新产品开发提供的分析检测服务功能,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教师科研项目取材于碳酸钙产业链共性问题,学生跟随老师做接地气的创新训练和毕业论文,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感。通过上述聚焦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等机会的学习和锻炼,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用型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学生参与的“匠石运金”“八桂石事”“创钙科技-全球首创解决碳酸钙粉体色差问题的领军者”等取材于碳酸钙产业链共性问题的创新项目均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金奖等。
2018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也是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企业,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共同特点,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贺州学院积极发挥贺州“重钙之都”和“岗石之都”的资源和产业集群优势,深度校企合作,与行业龙头如广西贺州市科隆粉体有限公司、广西利升石业有限公司等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党建联盟”“广西人造石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积极将这些“载体”变成合作的“实体”,务实推动协同育人。一方面,利用接地气的产业优势,通过带领学生企业生产线参观学习将书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快速于企业就地消化;另一方面,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行业技术管理人员为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聘教师,将企业产品研发与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搬进课堂,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较好匹配。贺州学院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年将迎来首届毕业生,目前已收到多家地方规上企业的关注和用人需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OBE 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一切教学活动、教学方式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产出所制定[3]。目前,基于OBE 理念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具体课程的运行和管理等方面,而对于实习与就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却少有报道。对于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践行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之一。一直以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安排上,通常的做法是第七学期学生在企业等单位完成实习,第八学期回到学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传统做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习特别是顶岗实习过程中已渐渐发现不太协调。比如在3~6个月的顶岗实习过程中,部分实习学生与实习企业间建立了好感,有就业的倾向,但迫于学生实习结束后需返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而企业在较长的时间内无法为其保留岗位而不能如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相矛盾。为此,贺州学院在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率先尝试改革这一传统做法,提出了“实习就业一体化”改革的设想,即将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与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对调,尽管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但“实习就业一体化”改革已在学院相关专业如应用化学专业进行了两年尝试,取得了积极效果,一次性就业率均高于95%,且“实习就业一体化”对最终就业率的贡献均高于80%。当然这也归因于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在执行“实习就业一体化”过程中的务实和高效,比如在选择相关企业时,从学院层面严格把控,包括企业资质、实力和主营业务是否与专业具有较好的匹配度,企业开出的实习待遇与实习工种是否具有较好的接受度等,以此为“实习就业一体化”保驾护航。为将这一创新做法推广到更多专业,特别是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一特色专业,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目前正借助贺州在碳酸钙产业的产业集群优势,积极与几家规上业界知名企业进行深度交流,希望借助“实习就业一体化”,让培养的优秀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地方产业所用,高质量支撑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应用型办学内涵,助力校企协调发展。
大产业(广西碳酸钙千亿元产业)呼唤大平台(广西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大平台反哺教学(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又面向大产业的迫切需求。贺州学院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正是在这样的有利背景与条件下开设的。该专业的培养全过程既有接地气的大产业集群优势,又有科研平台资源的前沿聚焦和有力反哺,特别是科研平台资源(如扫描电子显微镜、X 射线衍射仪、热重-红外联用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在教学中(通过专业实验、毕业论文、创新训练等方式面向学生开放)的贡献,实现了把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的跨越式目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取材于碳酸钙全产业链、在最近连续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中,贺州学院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学院其他相关专业联合组队的项目共获6块金牌,成为广西区内同类高校的一大特色与亮点。与此同时,由广西本科高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广西高校联合选拔赛,尽管贺州学院是首次组队参赛,经过复赛与决赛两个阶段紧张的比拼,贺州学院选派的4名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学进入了最后31名排位争夺赛(入围人数仅次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并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的好成绩。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资源(经费、师资、场地等)严重不足是共性问题,而且在短期内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贺州学院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开设以来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贺州学院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广西特别是贺州重点打造的碳酸钙千亿元产业所带来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和倾斜,从而确保了人才培养过程的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素质。然而,由于贺州的区位优势(到粤港澳大湾区仅1h 车程)和自身欠发达的现实,加上相关企业规范化和综合实力偏弱等因素,导致学生本地就业意愿不够强烈,使得地方支柱大产业“缺人却引不来人也留不住人”的困境没有根本性改变,直接影响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国内众多同类城市的共性问题。解决这一困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需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企业(待遇与环境)和学校(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拓展办学内涵,紧扣“应用型”办学定位,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面向市场特别是区域市场的需求,在特色上下足功夫,以特色谋发展、出成绩,培养高素质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