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2020-01-13 06:35:29李新红续百红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9期
关键词:耳背肝阳耳郭

李新红,续百红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 晋中032000)

失眠症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及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1]。睡眠是机体的正常生理需求,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心身健康[2]。失眠症患者因缺少有效睡眠可导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且随着病程的延长,易出现焦虑、抑郁、血压升高等并发症[3]。笔者运用双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失眠症,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收治的120例失眠症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8例;年龄23~78岁,平均(48.61±7.3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1年,平均(5.62±1.07)年。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4]。以睡眠障碍为最主要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睡后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觉不适、疲乏或日间困倦;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失眠导致情绪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排除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疾病。②中医辨证符合《中医内科学》中不寐的诊断标准[1]。心脾两虚型: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纳差倦怠,面色无华,易汗出,舌淡苔薄,脉细弱。心肾不交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质红,脉细数。心胆气虚型:心悸多梦,善惊恐,多疑善虑,舌淡,脉细弦。肝阳上亢型: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痛,舌红,脉弦。脾胃不和型:胸闷嗳气,嗳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6个月内未连续服用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抑郁及其他抗精神病类药物(偶尔服用安定者,则需停药7 d以上);自愿接受本疗法治疗,并能坚持配合治疗者。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及造血系统原发性疾病者;孕期及哺乳期女性;精神疾病者;肿瘤患者;疼痛、发热、咳嗽、手术等导致的继发性失眠者;耳郭有皮肤炎症或冻疮者;自行服用对本治疗研究有影响的其他药物者;治疗过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

2 治疗方法

2.1 双耳取穴 两组取穴方法。A组:一侧耳前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枕;配穴取心、肝、胆、脾、肾、胃、角窝上、三焦等;根据辨证分型配穴,心脾两虚者,可配耳穴心、脾、小肠;心肾不交者,可配耳穴心、肾、肝;肝阳上亢者,可配耳穴肝、角窝上;心胆气虚者,则配耳穴心、肾、胆;脾胃不和者,可配耳穴脾、胃、三焦等穴。B组:另一侧背穴取耳背肝、耳背心、耳背脾、耳背肾及耳迷根;配穴取耳尖、肝阳、神经衰弱点等。根据辨证分型取穴:心脾两虚者,主穴取耳背心、耳背肝,可配耳尖、肝阳;心肾不交者,主穴取耳背心、耳背肾及耳迷根,可配耳尖、神经衰弱点;肝阳上亢者,主穴取耳背心、耳背肝,可配耳尖、肝阳;心胆气虚者,主穴取耳背心、耳背肝、耳背肾,可配肝阳、神经衰弱点;脾胃不和者,主穴取耳背肝、耳背脾,可配肝阳2、神经衰弱点等。

2.2 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郭内外侧皮肤,再用消毒干棉球擦净。用耳穴探测仪或耳穴探棒寻找穴位的压痛敏感点,找到穴位的敏感点后,一手固定患者的耳郭,一手用镊子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6 cm×0.6 cm的小方胶布置于穴位处,并粘牢贴紧。待各穴贴压完毕,即予以按压,按压力度以患者感酸、麻、胀、热、微痛并能耐受为度,直至耳郭发热、潮红。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每个穴位3~5次,睡前30 min必须按压1次,每次双耳穴贴压,两耳各有侧重,一侧耳穴贴压取A组主穴4~5个,随症配穴取3~4个,另一侧耳穴贴压取B组主穴3~4个,随症配穴取2~3个。如首次耳穴贴压治疗时左耳取穴A组,右耳取穴B组;下一次治疗时,左耳取穴B组,右耳取穴A组,如此两耳交替。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和保护耳郭皮肤,避免皮肤受伤,一般5~6 d更换1次,6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再行第2个疗程。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者心理疏导,调节其情绪,嘱其调整心态,并嘱患者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睡前不饮茶、咖啡等具有兴奋作用的饮料,不看有刺激性的书或视频等,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足;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睡眠时间增加至6 h,有时不足6 h,但自觉症状减轻);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失眠症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者。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20例失眠症患者中,最少贴压者4次,最多贴压者48次,平均贴压(9.13±2.24)次。治疗后,痊愈45例,占37.5%;显效35例,占29.2%;有效29例,占24.2%;无效11例,占9.2%,总有效率为90.8%。

4 经典病案

4.1 病案1 患者,女,56岁,2016年2月19日初诊。主诉:反复失眠31年。患者31年前因作息不规律导致难于入眠,易醒多梦,伴头晕乏力,曾间断服用安定类药物及中药治疗,睡眠状况无明显改善,遂停止中西药物治疗。近1年因劳累导致失眠症状加重,患者自觉夜间入眠困难,短则1~2 h,长则3~4 h,甚则彻夜不眠;睡眠浅,易惊醒,夜醒3~4次,醒后难再入睡,每晚睡眠不足2 h,晨起常感头晕头痛,伴心慌心悸,易怒健忘,纳呆腹胀,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腻,脉弦细。中医诊断:不寐,证属心胆气虚。治则:补益气血,安神定志。左耳取神门、皮质下、交感、脑点、心、肝、肾、脾、胰、胆等耳穴;右耳取耳背心、耳背肝、耳背肾穴,以及耳尖、肝阳2、神经衰弱点等耳穴。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6 d更换1次,两耳交替,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患者每晚30~40 min可入睡,夜醒0~1次,夜间睡眠时间6~7 h,偶自觉做梦,醒后精力充沛,无明显肢体乏力,病告痊愈。1年后随访睡眠正常。

4.2 病案2 患者,女,47岁,2017年8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失眠17年,加重1个月余。患者17年前因产后夜间哺乳导致难以入眠,头晕头痛,烦躁易怒,曾间断服用玫瑰花、蜂胶等保健食品,睡眠状况无明显改善,曾辗转多家医院就诊,服用中药治疗后睡眠有所改善,时有反复,半年前即停止中药治疗。1个多月前,因情绪波动致失眠症状加重。自觉夜间睡眠困难,常辗转反侧,转移多处亦难以入睡,短则1~2 h,长则3~4 h;寐时易醒,夜醒次数3~4次,醒后不易再寐,每晚睡眠不足3 h,晨起常感头晕头痛,急躁易怒,胸胁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中医诊断:不寐,证属肝阳上亢。治则:疏肝解郁,安神定志。左耳取神门、皮质下、交感、脑点、心、肝、肾等耳穴;右耳取耳背心、耳背肝、耳背肾穴,以及耳尖、肝阳2、神经衰弱点等耳穴。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6 d更换1次,两耳交替,6次为1个疗程。该患者治疗1次后,睡眠即明显改善,15~20 min可入睡;治疗1个疗程后,每晚10~15 min可入睡,夜醒0~1次,夜间睡眠时间7~8 h,偶自觉做梦,醒后精力充沛,无头晕头痛,病告痊愈。1年后随访睡眠正常。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症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中反复或长时间觉醒、总睡眠时间不足等症状,还包括对警觉性、精力、认知功能、行为和情绪的变化等日间功能的影响[5]。失眠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对于失眠的治疗,西医多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短期内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服用易出现药物依赖、耐药性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失眠症属中医“不寐”范畴。《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中医认为,不寐总的病机为阳不入阴,阴阳失交,与年老、情志抑郁、思虑劳倦、惊恐、久病体虚及饮食不节等原因相关,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胆、脾、肾、胃[5-6]。

中医认为,耳与经络联系密切。《灵枢·口问》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上走于耳而为听。”耳通过经络与脏腑及全身发生较为广泛的联系,通过耳穴贴压可调理脏腑,改善气血,调整阴阳,从而使阴平阳秘,阳入于阴,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6]。现代神经系统解剖发现,耳郭作为与内脏器官和大脑皮层密切相关的器官,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及神经组织[7]。耳穴贴压属非药物疗法,是在中医辨证的指导下,对失眠症者进行辨证取穴贴压,可改善大脑的血供情况,减轻健忘、多梦等症状[8]。耳郭不仅受颈上部脊髓节段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的支配,而且分布5、7、9、10四对脑神经分支[9]。作用于耳穴(耳郭反应点)的良性刺激传导至相关的神经核,可阻滞病理性冲动传入;抑制邻近的病理兴奋灶,代之以正常的生理调节;皮层的兴奋状态得到抑制,皮层功能得到改善,使病患减轻或消失[9]。

目前,已有较多文献报道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具有良好的疗效。然而,双耳贴压治疗失眠症的文献极少。笔者采用双耳穴贴压,一侧耳取主穴神门、枕镇静安神;皮质下、交感、内分泌益脑安神;配穴心可养心宁心安神;肝穴疏肝理气,解郁安神;脾穴调和脾胃,益后天之本;肾穴补肾益本,宁神益志。另一侧耳取耳背心配耳尖宁心安神;耳背肝穴配肝阳疏肝解郁;耳背肾穴配神经衰弱点补肾益脑。3组对穴前后对按,可增强刺激,提升调理脏腑功效,改善睡眠。

笔者在治疗中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要找准耳穴压痛点。一般来讲,压痛点定位越准,疗效越好。精准穴位产生的“痛”,是一种从内向外扩散的持续性的灼热痛或跳痛,痛后会有一种轻松、舒畅的感觉。其次,要关注耳穴贴压后是否出现“热”的感觉和传导。这种“热”的感觉和传导很可能是耳穴特殊的“得气感”,是耳穴贴压发挥疗效的关键。最后,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加强心理疏导,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注意饮食,多运动,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等,对治疗失眠症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120例失眠症患者中痊愈45例,显效35例,有效29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8%。

综上所述,在中医辨证指导下运用双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良好,且操作简便,方法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偏向临床经验总结,缺乏多导睡眠图、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客观指标;研究病例以女性居多,未设对照组及前后自身对照,缺乏详细的统计学数据。后续研究拟扩大样本量,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并延长观察时间,增加观察指标,进一步探索双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与机制。

猜你喜欢
耳背肝阳耳郭
基于“肝阳虚”浅析肝癌发病机制※
孩子长“猿耳”,千万别等自己恢复
耳背老人回应敲门提醒装置
春季养肝发怒别超三分钟
“先天性耳郭形态异常的分类及治疗现状”点评
耳背
特别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24
耳背饮芹菜槐花汤
耳背饮芹菜槐花汤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临证指南医案》“肝阳”概念形成分析
借耳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