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关穴在晕动病防治中的应用浅析※

2020-11-09 10:50蔡孟成郦弈帆方晶晶尤艳利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9期
关键词:关穴恶心肌腱

蔡孟成,郦弈帆,方晶晶,尤艳利

(海军军医大学,上海200433)

晕动病是远洋航海过程中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是目前海上非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80%的航海人员患过晕动病[1]。船体摇晃、船舱狭小、环境潮湿、情志不畅等都是晕动病发生的诱因。军队环境卫生学调查显示,我国晕动病的发生率较国外高,药物防治晕动病在航海过程中具有一定局限性,若能在晕动病发生前预防或在晕动病发生时给予快速且有效的治疗,能够快速恢复部队作战能力,减少损失。针推疗法见效快、不良反应少,且简单易行,故而在舰艇上逐渐成为治疗晕动征的主要方法。大量实践研究发现,内关是治疗晕动病的特效穴之一。本文综述近年来内关穴治疗晕动病的研究进展,以期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1 晕动病的中医认识

中医古籍中无晕动病的相关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将其归入“眩晕”范畴。眩晕病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风相关。《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言:“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认为眩晕与痰饮相关。《景岳全书·眩运》言:“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尔。”认为眩晕与虚损有关。久病入络,瘀血停留,阻于经脉,而使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清窍失养而发眩晕,提示眩晕与“瘀血”有关。综上,晕动病主要由风、痰、虚、瘀所致,后世亦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之说,其发病与肝、脾、肾密切相关[2]。

恶心、呕吐是晕动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其发生亦与风、痰、虚、瘀密切相关。风性主动,风动胃肠而致呕吐;素体虚弱,脾阳不振,水湿运化受阻,导致气滞津停,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胃失和降,发为呕吐。

2 内关穴概述

内关穴出自《灵枢·经脉》,属手厥阴心包经,为心包经之络穴,亦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黄帝内经太素》曰:“手心主至此,太阴少阴之内,起于别络,内通心包,入于少阳,故曰内关也。”内关是联络手厥阴与少阳关要之处,该穴为临床治疗顽固性呃逆、恶心呕吐、晕动症、疼痛等常用穴[3-5]。

内关在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深度为0.5~1.0寸(13~25 mm)[3]。《针灸大成》中有“针入三分”“针五分”“针一寸二分”的相关论述。夏冬冬等[6]研究证实,内关直刺6.68 mm、12.37 mm和30.87 mm可分别刺激浅、中、深部的结缔组织及血管神经以发挥针刺效应。内关深刺可透外关。朱丽等[7]研究内关透刺外关的解剖学基础发现,透刺针的长度以40 mm或50 mm为宜,针刺时进针方向应约与前臂横切面呈4°夹角,同时应紧贴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进针。针刺内关时在两肌腱中点或略偏掌长肌腱直刺,可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

内关具有催吐与止吐的双向调节作用,其与针刺手法密切相关。《针灸大成》言:“吐,针内关入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行子午捣臼法三次,提气上行,又推战一次,病人多呼几次,即吐;如吐不止,补九阳数,调匀呼吸,三十六度,吐止,徐出针,急扪穴。”针刺治疗晕动病时当行泻法,出针时当摇大针孔;缓慢捻进针法比针管进针法得气效果好。指压强刺激操作手法是非针灸医师预防或治疗晕动病的常用方法。因内关与心脏之间存在中枢长反射及不依赖中枢的短反射[8],指压强刺激内关主要通过正中神经治疗晕动病。

3 内关治疗晕动症相关症状的文献记载

内关为治疗心、胸、肺、胃等疾病的要穴,对治疗晕动病恶心、呕吐等症状疗效显著。古代医籍对此早有论述,《普济方》记载:“内关主心胸痞满,吐逆不定,水谷不化。”《针灸集成》记载:“呕吐,中脘、内关并针,三阴交留针,神效。”《标幽赋》记载:“胸腹满痛刺内关。”《针灸大成》记载:“脾胃虚冷,呕吐不已配内庭、中脘、气海、公孙。”“治疗食不下取内关、鱼际、三里。”《循经考穴编》记载:“内关主翻胃膈气,中满痞胀,脾胃不和,脏腑胸胁一切疾病。”《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记载:“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此处阴维穴即为内关。

4 内关治疗晕动病的临床研究

内关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穴位配合使用。内关配合四神聪、百会、合谷、翳风等治疗眩晕之头晕、目眩,配合足三里、神阙等治疗晕动病导致的胃肠道不适。临床采用内关与其他穴位配合治疗晕动病的具体情况见表1。

5 内关治疗晕动病的机制研究

现代主要通过胃电图正常波与异常波的比率、神经递质与相关受体的结合、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介导等方面对内关治疗晕动病进行研究。

5.1 胃电图 现代研究表明,晕动病的发生与胃电图的异常波形占比有关,晕动病发生时,胃电图异常波占比增加;晕动病消失,胃电图回归正常[19]。俞尧荣等[20]通过研究飞行员晕动病状态下内关与足三里的电位变化,发现晕动病发生时胃电图变化与穴位电位变化密切相关。钟恬等[21]研究发现,电针内关和体表电刺激内关均可以明显减轻胃节律紊乱程度,明显改善晕动病症状。STERN R M等[22]研究内关对异常胃活动的影响时发现,对受试者的内关进行针刺,能明显减少受试者的异常胃活动。HU S等[23]通过观察胃电图的波动发现,对内关进行电刺激,发现其可以减轻晕动病症状的严重程度。杨春敏等[24]研究发现,采用中频电体表刺激内关,能逆转胃电节律及增强胃动力。

5.2 神经递质 刘延莉等[25]研究发现,针刺内关可降低剖宫产产妇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与降低血浆中5-羟色胺的浓度有关。张兴等[26]采用电针刺激内关、间使联合药物治疗化疗后呕吐,结果发现电针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与降低血清中5-羟色胺、多巴胺含量有关。刘建新等[27]研究发现,针灸刺激内关,可通过激活肾上腺能和去甲肾上腺能纤维,降低5-羟色胺的浓度,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胃肠运动,解除胃痉挛,从而治疗恶心、呕吐。因此,刺激内关防治晕动病可能与降低5-羟色胺的浓度有关。

表1 临床采用内关与其他穴位配合治疗晕动病的具体情况

5.3 神经传导 研究发现,晕动病的一些症状和体征由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介导,经皮神经电刺激内关后,可增强患者运动功能、视觉空间能力、姿势控制及认知功能[28-29]。王述菊等[30]研究发现,针刺内关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激活延髓内与内脏传入信息相关的中枢核团神经元实现的。内关的神经纤维有一部分来自C5~C7脊神经和迷走神经节的同一神经元,而且膈神经由C3~C5的神经前支组成,因此针刺内关可以同时刺激膈神经及迷走神经,抑制神经兴奋,缓解膈肌痉挛,从而达到控制呃逆、呕吐的作用[31]。交感神经中的感觉纤维是内脏感觉的外周通道,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得胃肠道活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从而使得恶心、呕吐等症状得以缓解。因此推测,治疗晕动病的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感觉纤维而实现的。

6 小结

恶心、呕吐是晕动病典型的症状表现。内关是现代治疗晕动病的常用穴位之一,针刺内关当行泻法,配合头穴与体穴治疗晕动病具有显著疗效。对于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在选择内关的基础上,还应当辨证取穴,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积极应对环境因素对航海官兵带来的身体不适,降低晕动症对航海官兵的负面影响,推行针灸治疗晕动病,是保障长远航官兵作战能力的重要措施。

猜你喜欢
关穴恶心肌腱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改良的骨腱道成形穿引肌腱段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
养心护心,常按内关穴
The selection rule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data mining-based literature study
晕车时用力点内关穴
题出的太恶心
辅助治疗心血管病有个第一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