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经》理论的“通法”探析

2020-01-13 03:38梅耀文田永衍
中医药通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腠理通法灵枢

●梅耀文 田永衍

《素问·热论》言:“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假若脏腑、荣卫一有不通,则会引起病变。清人林佩琴在《类证治裁》[1]中指出“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认为七情之郁导致气血不通,久必伤及气血而成劳病。饮食同样也可影响气血运行,如《素问·痹论》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若食饮有节,则气血生化有源;若饮食不节,伤及肠胃,则必致气血不通而成病。除了情志之郁、饮食等实邪致使的不通以外,脏腑虚损、气血不足均因正气的虚衰致使“外邪易侵”,引发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以致于出现因虚致实的不通病变。《景岳全书》[2]言“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指出气血虚少致“壅滞”不通。对于这些由于人体气血、脏腑、经络的不通而出现的疾病,中医往往采用“通法”来进行治疗。

1 “通法”涵义

就“通”的词义而言,《说文解字·辵部》[3]解释为“通,达也”,《周易》[4]言“推而行之谓之通”,故“通”常含有流通、通顺之意。《吕氏春秋·尽数》[5]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其中“流水”“户枢”常流常动,在于解析天地自然以动为常、以通为常,而类比于人体应当常动常通,才会百疴不起。《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的运行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而血以“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的状态在运行,故而气血物质基础化生有源、运行有道,为机体生命活动健康的前提。《素问·调经论》又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反之,“不通”则“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人体气血通畅受阻,则形成病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其中“达”“发”“夺”“泄”“折”均属通法的治疗措施,其治疗大原则不离扶正祛邪。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在治疗方面提出了“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灵枢·邪客》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治疗失眠,其中“通”主要表示营卫气血的“流通”及经脉通道的“畅通”。《金匮要略》[6]认为人欲安和,需要达到“五脏元真通畅”,使病邪“无由入其腠理”,使人体处于“通”的状态,且言“勿令九窍闭塞”,故而治疗“九窍闭塞”应当通之。唐人孙思邈同样重视通法,提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7],认为脏腑血脉应当通之。张从正更是提出了“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擅用汗、吐、下三法祛邪,以疏通表里上下经络气血。丹溪倡“郁证”之说,认为气血本应流畅,假若一有郁滞,即生它病,便立越鞠丸治以通郁。且如《医学真传·心腹痛》[8]言:“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所言和、行、达等,其中含义均等同于通法的治疗措施。

就临床治疗而言的“通法”,不单仅以狭义“通下”一法言之[9]。其含义既包括扶气血、协调脏腑关系,解决“化源”之物质基础生成不足;又包括祛邪气、疏通经络气血、疏布津液,解决“运行”之道路阻塞,以调动内部气血流动,畅通机体通路,从而达到脏腑“阴平阳秘”的治疗效果和整体气血周流不息的治疗目的。

2 通营卫法

《素问·痹论》言:“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营卫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成,营卫和谐,内而充养脏腑,外而温润皮肤腠理、筋骨官窍,亦是五脏六腑自身摄纳、生化等功能正常的体现。

2.1 通脾胃以通营卫《灵枢·邪客》言:“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常以半夏秫米汤“通其道而祛其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10]中载有失眠一案,此人“呕吐眩晕,肝胃两经受病,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寤不肯寐”,处方以“灵枢方半夏秫米汤主之”。本案痰饮内盛,胃气失和而营卫失交以致夜寐不安。半夏秫米汤方中秫米为谷色黄属土入脾胃,与谷气所生营卫之气同气相求,可通营卫生化之源;半夏辛温通阳,祛邪降逆;“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流动之性。半夏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有解郁滞、通营卫之意。

2.2 祛郁邪以通营卫《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素问·调经论》曰:“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素问·风论》言:“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综合来看,营卫不和,腠理失卫,防御功能减退,则邪气侵袭,诸邪杂合易导致痹阻不通,进而成疾。

《内经》多以针刺、艾灸祛郁邪通营卫。从《素问·骨空论》所云“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挟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可知,治疗以针刺和艾灸相结合,祛邪以调节营卫之气运行。亦有后世刘完素倡宣通玄府法,制防风通圣散开郁祛邪,使郁积之邪得散,结自通,营卫行,玄府便得养。

3 通脏腑法

3.1 通脏法《素问·调经论》言“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经隧”为五脏通达以行气血精微物质的道路所在[11]。《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饮”之含义为“食饮”,入于胃中,佐以脾之运化、肺之宣降、肝之疏泄、心之运行、肾之气化,均帮助气血通顺,以流通气血精微物质。精气藏于五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同时五脏亏虚,气机失常,水湿、痰饮、瘀血等病邪自会随虚而生,正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且《素问·五脏别论》论及“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亦为给邪以去路以佐证。张景岳[12]言“虽诸脏糟粕固由其泻,而脏气升降亦赖以调,故亦为五脏使”,指出五脏通过魄门排泄糟粕,调畅气机。

故施治于五脏时,既要扶气血以补不足,又要给邪以去路,使五脏脏气运行通畅。《续名医类案·内伤》[13]载有丹溪一案,其人“病三日后,胸中痞胀,小便少,大便不通”“上窍闭而下气不通”,有医者见小便少、大便不通“欲以大柴胡汤下之”,丹溪则处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升麻、柴胡,一剂之后则大便润而小便长。因察脉症为内伤五脏、中气不运,气失其机而上窍闭且下气不通,二便闭成邪,丹溪之治正合五脏通法,补虚、祛邪使五脏脏气运行通畅。

3.2 通腑法《素问·五藏别论》言“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指出了六腑的生理特点为受盛和传化水谷。《蠢子医》[14]曰:“胸膈顺利,肠胃通和,能饮能食,则五谷之精华自生气血,不诚胜于参芪之常为补乎?”气化以后产生的糟粕、废气、废液,当从六腑传化而出,受盛和传化水谷后化生气血,故六腑通则气血活。亦如《脉诀汇辨》[15]所言:“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六腑输布、排泄道路通畅,则气血的运行有道,亦为人体的周身、上下、内外提供丰富的营养。

故施治于六腑时,必须顺应六腑“通”的生理特点。诸如张仲景以小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顺势以祛邪气,可直接着眼于邪气以解决道路阻塞,便可“祛邪”;《千金方》多见以大黄配姜、桂,人参佐硝、黄,补泻兼施,“祛邪”与“生气血”并举;张从正[16]且言“若其余大积大聚,大病大秘,大涸大坚,下药乃补药也……泻法兼补法”,足见张氏治法之中蕴含“六腑以通降为顺”“以通为补”的治疗思想。

4 通经络法

《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经水》言:“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亦言:“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可见,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因而通络法的治疗主要在于通气血。而经络病多以气血虚实并见,如《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病久经络失养,气血营卫化生一有失常,则经络失养不通而病,并见络脉瘀滞、痹阻不通。

4.1 针灸刺络通经络经络瘀滞、痹阻不通之实,多以针灸、刺络之法治之以扶正祛邪。《灵枢·周痹》曰:“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诊断经脉的虚实,便可以补虚泻实治疗。《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经陷下者,火则当之。”若针刺所不能治疗者,宜以灸法治疗。《素问·缪刺论》提出“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灵枢·寿夭刚柔第六》则言“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指出了病邪侵入络脉时,可缪刺及刺络放血。

4.2 辛通润补通经络《灵枢·经脉》言:“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气血有源,经络便有物质基础可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血为濡润血络之质所在,故而在治疗血络受伤时,应该在补法当中兼有通散之势。《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因辛味之药可开散腠理、通行气血、畅达经络,所以辛散能通,气血郁结以辛散通之,又因润多入络,治疗多兼以润补血络,使得血之精微调达无碍且布散全身血络。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17]中载有一人“胁膈左右,懊憹不舒,呕逆带血”,因络脉为聚血之处,而该病人中年操持,使得血耗而“血不和气,气攻入络”,是以处方:新绛、青葱、橘叶、桃仁、钩藤、瓜蒌皮。其中青葱管辛宣而散;新绛、桃仁润络濡脉。此案取辛润、通补兼用,以辛通润补宣通血络为治。

5 结语

“通法”作为重要治法,虽列八法之外,但该理论源于《内经》,且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进一步重视“通法”的理论研究与临床运用,对更好地传承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腠理通法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揭示思维过程 寻找通法通则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
《字里藏医》之——腠理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