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bot:网络世界的“秘密花园”

2020-01-12 00:00泛舟
青年文摘(彩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大本钟钟楼运营者

泛舟

2020年了,微博上形成了“万物皆可b o t”的热闹场面:@天秀bot、@千禧bot、@失恋bot……各式各样的b o t全面开花。你是不是还在疑惑:b o t是个啥?

bot是Robot的缩写,社交网络早期的bot雏形,可以追溯至推特上的老账号大本钟b o t。这类b o t账号是真机器人,通过程序脚本编写,按照预设的规则发布、转发一定主题的推文。或许是受“大本钟”启发,2011年“古城钟楼”微博开通,头像是坐落于西安市中心的钟楼夜景,其个人简介写道:“我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从开通账户到现在,古城钟楼只做一件事,在每天的整点,发送一条用干支计时法表示的报时微博,再附上相应数量的“铛”声,代表钟楼的钟声,9年来几乎从未中断。

b o t号中国化后,渐渐多了一丝人味,机器逐步被博主取代,大部分微博b o t号,并不真由机器人操控。b o t运营者接受用户投稿,筛选后通过b o t账号发布,他们自称:“我们不生产情绪,我们只是情绪的搬运工。”

一开始,b o t账号建立在相同兴趣的基础上,账号运营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话题的范围,然后不断吸引产生共感的粉丝,逐渐扩大受众的规模。他们的语言往往带有独特的群体色彩,不了解这类话题的人很难产生共鸣。

@菜里的姜b o t的灵感来自博主吃到的一碗没有牛肉的笋子牛肉面,于是开始专门收集隐藏在各种菜里的姜。众多受到过此类欺骗的网友纷纷投稿:姜味夹心蛋糕、豆腐脑里的姜、伪装成土豆的姜……

@千禧b o t主要分享的是千禧年间(1990年~2010年)的人、事和物,其内容相当广泛,当时流行过的歌曲、影视剧、明星和乐队,销量很广的零食、玩具和其他各式商品……只要是在人们记忆中留下过印记的事物,都有可能出现在@千禧bot上。

相对其他娱乐性较强的b o t号,文学类b o t账号不管是从运营者还是读者的角度,都具有一定的门槛。然而一定的门槛并不代表它与其他类型的b o t没有共通之处,毕竟在互联网圈子里,没有多少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人开始读加缪的《鼠疫》,@法国文学b o t也接连发布了多篇有关加缪的内容。

@意难平b o t的名字源于《红楼梦》里“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一句,它的运营者致力于分享那些“风湿般渗入骨髓的钝痛感,又细细密密地钻出来磨人”的情绪。这类情绪往往能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因此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意难平b o t成功后,很多类似的账号相继出现,内容从最初的文学作品扩展到影视、动漫、游戏乃至娱乐圈的明星或者组合。

今天,网络上有成千的b o t账号,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知识类及情绪类。他们所涉及的内容从幽默到怀旧再到各种小圈子内的“瓜”,几乎无所不包:天底下最直率的直言直語,带给大家“尬尬的欢乐”的@直男发言bot;搬运老照片的@老照片bot;看起来没啥用,但挺有道理的@冷知识b o t;打脸一时爽,一直打脸一直爽的@黑历史打脸bot;甚至还有专门推荐bot号的@botbot。

无论是“机器人类”b o t的一本正经让人感到快乐,还是“树洞类”b o t让人了解知识,都不会给人带来压力。b o t也就成为了一个类似“现实生活避难所”的存在,自由地生长为一种文化。

随着内容愈发多元,b o t号也开始与追星文化强势挂钩。曾经上过热搜的@丑娃bot,是一个在2天之内粉丝人数从几百人涨到近3万的微博账号,每天不定时分享各种关于明星的布偶娃娃。当粉丝将自己的“期望”与“意识”投放于这些b o t之上,各人就有了各人的解读,解读不统一时便开始争执,进而转变为攻击和谩骂。不少b o t号由于类似的原因遭到封号,毕竟他们都是现实中的人,而非真的机器人。原@意难平b o t在他最后一条微博中写道:“现如今解读词语的人多了去了,各人有各人的意难平的来处和理解……江湖再见。”

正如@亚非文学b o t在最后一条微博中所说:“希望大家都平心静气一些,发言之前想一下自己的立场是什么,有没有被各种真假夹杂的信息带偏。不要把热爱和不理智的愤怒过度宣泄,把网络当作自己一方的工具。”

(资料来源:娱乐硬糖微信公众号、单向街书店微信公众号、游戏研究社微信公众号等)

猜你喜欢
大本钟钟楼运营者
家乡的钟楼
胡桃的阴谋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公众号再增视频号入口
伦敦大本钟进入长达四年的“静音模式”
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大本钟将“失声”四年引争议
链接: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其收集的个人信息
钟楼
伦敦大本钟将休息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