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墉
互联网从来不关心全部的真相和全程的事实,就像用户需要“标题党”带来的刺激一般,网友的热度也只能给到那些在一两分钟的叙述里挑起兴趣和愤怒的“碎片化”场景。
比如動辄就用战乱地带小女孩纯洁的大眼睛引发网友恻隐之心,仿佛苦难既无缘由又要分出彼此轻重缓急;又比如发布一段养殖户哭闹、大骂的视频,配文说执法人员逼得养殖户跳海;再比如发布一段言之凿凿的叙事体文章,却只能拿与主题毫无关系的配图来煽动情绪……这些“碎片”如此尖锐而精准,足以让很多人在第一时间做出强烈的情绪化反应,等不到是非曲直说明白,人们已经一哄而散,带着负面情绪,去寻找下一个“扎心”的“碎片”。
慢慢地,真相如何再也没人在意。网友们要的“正义”,不过是给网帖中发声的那一方一些补偿——过分吗?似乎合理。甚至有人说:我不管谁对谁错,弱势一方就应该得到帮助,得到声援。问题在于,因为得到网友的声援,而获得社会的帮助乃至直接利益的那一方,还能算是弱势群体吗?
人性逐利。只要有一个人能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在网上讲故事而获取不正当利益,就会有千千万万的逐利之徒蜂拥而至,掀动舆论、制造话题,利用情绪,谋求更丰厚的金钱、物质乃至权力。
我们要警惕这种全新包装的“按闹分配”,以前是按吵闹分配,谁骂街响亮、胡搅蛮缠就得到利益;现在是谁能巧言令色、“完美受害”就得到利益。每一次“按闹分配”,表面上看,的确安抚了群众的焦虑,但实际上却让人们心中的天平又倾斜了一些,让我们的双脚距离公平、法治和正义又远了一步。
//摘自2020年5月24日《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