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临证经验

2020-01-12 21:46温林月黄柳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24期
关键词:嗳气胃气反酸

温林月 黄柳向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湖南 长沙 410007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其中的酸性物质导致食管黏膜破损引起的慢性炎症,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范畴[1]。此病属于中医“反胃”“胃痞”“吐酸”“噎嗝”“呕吐”等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嗳气、恶心等,西医治疗常用质子泵抑制剂、促胃肠动力药对症支持治疗[2],临床效果不佳。黄柳向教授为我省知名脾胃病专家,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5年,中西医学理论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患,对胃食管反流疾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有独到的诊治思路。笔者有幸跟随黄柳向教授学习临证经验,现将其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目前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与肝胆脾胃密切相关,脾胃互为表里,木常克土,且肝之经脉“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寿世保元》云:“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素问》亦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其发病机制多为情志不畅,气机郁滞,郁而化热,横逆犯胃,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嗜食辛辣肥甘,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灼伤脉络,瘀血内生;或年老体虚,或劳倦久病,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肝胆疏泄失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为本病。

黄柳向教授认为,此病还与肺密切相关,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共同调畅全身的气机,且从解剖部位来看,肺与胃仅仅一膜相隔,胃相连之食道也居胸中与肺系相邻,肺主一身之气,天气降,斯云雾清,而诸窍为之通利,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肺之肃降为胃之通降的基础,脾胃为全身气机之枢纽,胃之通降也是肺之肃降的必要条件[3]。《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理气,主升发,调达一身之气机,肺司气,主肃降,维持全身气机调畅,左肝右肺, 一升一降,相互制约协调[4],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共同作用使气机升降有序,故认为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肝胆疏泄失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此病的主要病机,后期可导致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结聚于食管。本病初期以实证居多,中后期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胃虚弱,实则为气郁、痰浊、血瘀。

2 治疗特点

2.1 从肺肝论治 肺居上焦,主气机的宣发和肃降;胃居中焦,主通降,气机以降为顺;在胃气不降时,可导致肺失肃降发生咳喘,肺失宣降亦可引起胃气上逆,发为呕逆,如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云:“大凡吸入之邪,首先犯肺,发热咳喘,口鼻均入之邪,先上继中,咳喘必兼呕逆、瞋胀,虽因外邪,亦是表中之里。”薛生白亦云:“肺胃不和,最易致呕”[5]。故黄柳向教授多以调理全身气机为基础,添加清降肺气的药物,善用入肺胃二经的枇杷叶、旋覆花,既可以清降肺气,又能降逆止呕,配合重镇降逆之代赭石,使上逆之气得降,又喜用浙贝母、紫苏子、紫菀、桔梗等开宣肺气,使肺气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气机调和,则胃气通降,临床疗效显著。

《临证指南医案·卷一》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神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故需保持肝气条达,治疗上从其发病机制一是肝疏泄太过,木旺克土,治疗以抑肝气、泻肝火为主,故用柴胡、黄芩、黄连疏肝泻热,加以白芍、百合等重视酸甘之品以敛肝、缓肝的运用;二是肝疏泄不及,木郁土壅,用柴胡、郁金、厚朴等辛散之品疏理肝气,佐以鸡内金、六神曲、焦山楂等健脾消食之药使脾胃壅塞得以运化;三是土虚木乘,脾胃虚弱,肝气得以乘虚而入,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加重,治疗以健脾益气培土,多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使肝胆疏泄正常,全身气机条畅,脾胃纳运相得,津液输布正常,邪不可干。

2.2 分期论治

2.2.1 气郁痰阻期——开郁化痰,降逆和胃 《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以气为动力,能推动脏腑气化,输布津液,宣畅血脉,消化水谷。情志不畅,气机郁结,导致气血津液运化失常,气郁日久,化火煎灼津液,聚而成痰,进一步阻滞气机,发为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部闷满,或嗳气或反酸或咳嗽,吞咽困难,声嘶,舌苔白腻,脉弦滑[6]。黄柳向教授善用经方半夏厚朴汤治疗此期患者,正如《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云:“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若反酸症状明显,酌情添加浙贝母、乌贼骨制酸止痛,嗳气明显加旋覆花、代赭石、枇杷叶降逆和胃。且有研究[7]表明半夏厚朴汤可以有效抑制胃酸改善胃肠功能。

2.2.2 湿热期——辛开苦降,清热祛湿,和胃降逆 平素饮食不节,或嗜食辛辣肥甘,致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内蕴,发为烧心,反酸,胃脘部或胸骨后灼痛,反胃,口干口苦,易饥饿,心烦失眠,头重如裹,大便粘腻,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黄教授临床多用辛开苦降之半夏泻心汤,临床多用苦寒之黄芩、黄连清热祛湿,辛温之半夏燥湿、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健脾益气和胃,可酌情添加少量干姜,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上下调和,升降复常,使邪气有出入。若湿重于热可添加杏仁、薏苡仁、豆蔻仁,使湿邪从上、中、下三焦分消,若热重于湿加用竹叶、芦根、葛根等清热生津之品。有研究[8]表明半夏泻心汤通过黄芩、黄连的组成的苦降组药醇沉部位能有效调节胃肠动力。

2.2.3 脾虚期——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黄帝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故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为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提供营养,是为中枢环节。此病发展到后期,脾胃受损,气血生化无源,中气不足,气机反而上逆,则发为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胃,胃脘部隐痛或胀满,纳差,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黄教授多用健脾益气之四君子汤加减,或补中益气汤,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降逆下气,嗳气频者,加砂仁、豆蔻,若胃脘部隐痛难忍,加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此期可酌情添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符合“久病必瘀”的理论。

2.3 生活调护 在临床过程中,黄柳向教授善于指导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生活调理,她认为生活干预是疾病治愈的重要保障:①保持心情舒畅是关键;②饮食调护是基础,少食多餐,以软食为主,少进食流质饮食,禁烟酒,忌食咖啡、巧克力、浓茶,避免进食过冷、过热及刺激性食物;③夜间睡眠时应适当抬高枕头至15 cm左右,睡前3 h不进食,餐后要处于直立位或者散步半小时促进消化,避免剧烈运动。医者不仅仅需要帮助患者治愈疾病,更重要的是教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达到“未病养生,防病于先”的目的。

3 病案举例

3.1 病案一 患者喻某,女,46岁,2018年1月14日初诊,平素喜辛辣油腻之品,自诉3月前进食糯米类及碳酸饮料后出现反酸,伴有剑突下隐痛,予以完善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B级)。现症见:反酸,进食流质时明显,稍有剑突下隐痛,上午10~11点发作频繁,伴有反酸,无嗳气、烧心,无口干口苦,大便1~2次/日,质溏,色黄,尿频,纳食可,夜寐安。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浮弦略滑。查体: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吐酸病-胃虚痰阻气逆证。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制酸止痛为治疗原则。用药:旋覆花10 g(包煎),代赭石15 g(先煎),生姜10 g,法夏10 g,茯苓15 g,陈皮10 g,乌贼骨20 g,浙贝母10 g,枇杷叶10 g,炙甘草6。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嘱患者清淡饮食,注意生活调护。

2018年1月21日二诊:症状明显好转,现无反酸,剑突下未见明显疼痛,咽部稍有堵塞感,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效不更方,继续上方进行加减:加党参10 g,白术10 g。7剂,煎服同前。

2018年1月28日三诊:患者咽部堵塞感明显减轻,无剑突下疼痛、反酸、嗳气、咳嗽、口干口苦等不适。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继续服用二诊方药7剂,症状未再发。

按:此例为中年女性,平素喜辛辣油腻之品,湿浊痰饮内生,运化失常,损伤脾胃,胃气不和,气机上逆,故见反酸、剑突下隐痛,湿浊痰饮不化,故大便质溏,结合舌脉象,为胃虚痰阻气逆证,旋覆花下气消痰,代赭石善镇冲逆,生姜宣散水气以助祛痰,浙贝母、苏子、紫菀开宣肺气,降气消痰,枇杷叶清降肺气,使气机调畅,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乌贼骨制酸止痛,陈皮、厚朴燥湿化痰,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苔由厚转薄,脉弦细,加用党参、白术,与茯苓、甘草合用益气健脾和胃,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制酸止痛之功。

3.2 病案二 患者梅某,男,51岁,湖南长沙市人,2018年10月8日初诊,平素易烦躁,自诉近5月自觉烧心,咽部梗阻感,每情绪激动时诱发及加重,完善胃镜示:1.反流性食管炎(A级);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服用西药(具体药物不祥)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现症见:进食后及睡醒时烧心明显,咽部阻塞感,无吞咽困难,稍反酸,偶嗳气,上腹部胀满,矢气后好转,纳食可,夜寐欠佳,大小便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查体: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吐酸病-肝胃郁热证。以疏肝泄热,制酸和胃为治疗原则,用药:柴胡10 g,百合10 g,黄芩10 g,黄连3 g,吴茱萸3 g,丹参15 g,郁金10 g,乌药10 g,白术10 g,茯苓15 g,干姜3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饮食调护。

2018年10月15日二诊:服药后,患者自诉烧心明显减轻,次数减少,进食后可缓解,咽部阻塞感减轻,无反酸及嗳气,仍有上腹部胀满,纳寐可,小便调,近日大便干,每日1次,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效不更方,继续上方进行加减:去干姜,加栀子10 g,紫苏10 g,姜厚朴 10 g,法半夏10 g。7 剂,煎服同前。

2018年10月22日三诊:自诉现暂下午4点发作烧心1次,持续约10分钟,咽部无梗阻感,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继续二诊方药14剂巩固,并嘱患者调整生活方式。

按: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平素易烦躁,肝气郁结,久而化热,故见烧心,气机不畅,故见咽部梗阻感,木郁克土,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则为上腹部胀满,肝胆疏泄失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嗳气,结合舌脉,为肝胃郁热证,用柴胡、黄芩、黄连疏肝泄热,白芍、百合养肝阴以柔肝,黄连、吴茱萸肝火得清,胃气得降,郁金、丹参活血化瘀,乌药行气消胀,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佐以少量干姜与黄连、黄芩相伍,有辛开苦降之意,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干,仍腹胀,故去干姜,加栀子清热泻火,紫苏、厚朴、半夏行气消痞散结,诸药合用,共奏疏肝泄热,行气散结之功。

4 小结

反流性食管炎多表现为反酸、烧心、胃脘部不适感,诸多患者胃镜可见不到食管粘膜的病变,西医需经验性或诊断性治疗,中医药在掌握其基本病因病机后辩证施治,临床效果显著。黄教授从肺肝论证此病,提倡分期辩证施治,善用旋覆代赭汤、肝胃百合汤,前者为胃虚痰阻气逆证,药物多以重镇降逆、益气和胃、化痰散结;后者多为肝胃郁热证,以疏肝、柔肝并用,清泻肝火、行气散结、活血化瘀,且在上2例病例中同用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使脾胃生化有源,气机得复,疾病自除。

猜你喜欢
嗳气胃气反酸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钦丹萍辨治嗳气验案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