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晋玲,马 超,李 玲
(1.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山西 太原030006;2.山东现代学院,山东 济南250104)
颈源性心脏病是由颈椎病变引起的心脏症候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常被误诊并延误病情[1]。李玲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40年余,在治疗颈源性心脏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应用刀钩针治疗颈源性心脏病505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2月至2019年7月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针灸科治疗的颈源性心脏病患者505例,男345例,女160例;年龄22~68岁,平均(24.32±3.24)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13年,平均(1.32±0.14)年;单纯骨质增生165例,单纯生理曲度消失184例,增生伴生理曲度消失156例。
1.2 诊断标准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长期低头工作,呈慢性发病;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升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心电图显示ST-T段异常,T波改变[2]。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无严重系统性疾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者;合并严重系统性疾病者;中断治疗者;妊娠期女性。
所有患者治疗前拍颈椎X线片(正侧位、双斜位、张口位)及检查心电图,均给予刀钩针治疗。第1步;患者取侧卧位,去枕,取左侧C1、C7棘突旁0.5 cm处的结节点钩割3~4下;第2步:患者仰卧位,取左侧剑突下0.3~0.5 cm处压痛点,左侧前中斜角肌(锁骨缘下)钩割3~4下;第3步:患者取俯卧位,颈部前屈,胸前垫枕,取T4~5左侧棘突旁结节点钩割4~5下。出针后按压针眼,用创可贴贴敷,嘱患者3 d内不可沐浴,避免感染。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伴有肩胛骨内缘疼痛时行圆利针(1.0 mm×75 mm)处理,嘱患者挺胸,双手背后,暴露双侧肩胛骨,圆利针沿左侧内缘45°角进针,调整为15°角进行提插。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2个疗程。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2]。治愈: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结果 治愈386例,好转114例,无效5例。其中54例行1次刀钩针治疗,67例行3次治疗,48例行4次治疗,104例行5次治疗,98例行10次治疗,82例行15次治疗,23例行半年治疗,18例行1年治疗,6例行2年治疗,5例行3年治疗。颈源性心脏病病程不同,治疗时间也不相同。
患者,女,50岁,2017年6月初诊。主诉:胸闷伴项部发僵1个月。患者由于长期低头工作,近1个月常感觉胸闷、胸痛、心慌,伴有颈部活动僵硬,低头时心脏症状加重。自行服用硝酸甘油,心脏症状缓解,颈部仍有僵硬表现。查体:颈项部肌肉僵硬且压痛阳性,左侧锁骨前中段压痛阳性,左侧中斜角肌压痛阳性,斜方肌压痛阳性,左侧肩胛提肌压痛阳性,T4~5棘突下压痛阳性。心电图示:ST-T段异常。颈椎X线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寰枢关节不对称。诊断:颈源性心脏病。治疗:①刀钩针在C3~7左侧横突、左侧锁骨前中段、左侧中斜角肌、左侧肩胛提肌压痛点、T4~5左侧棘突旁进行钩割;②毫针针刺神庭、上星、百会、四神聪,留针30 min。第1次治疗后患者心悸症状缓解,行刀钩针3次,配合毫针针刺15次后症状全部消失,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李玲教授从事中医针灸、新九针临床工作40余年,系统阐释了针灸、针刀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弓弦力学系统,并发明了刀钩针及刀钩针疗法,并在2008年申报刀钩针发明专利。李玲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应用刀钩针治疗软组织疾病疗效更优。她曾接诊1例在伏案绘画中突然胸闷、胸憋、心慌的患者,根据患者口述病史,初步诊断为颈源性心脏病,予以丹参滴丸口服,同时施刀钩针疗法,钩割左侧前斜角肌,左锁骨中下段,C4、C5左侧横突,T4、T5左侧棘突旁。治疗结束后,患者感觉胸闷、心慌症状消失。从此,李玲教授体会到刀钩针治疗颈源性心脏病具有独特疗效。
李玲教授认为,本病的原因为颈部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交感神经节与颈部组织关系密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压迫周围神经组织,使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功能异常,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颈源性心脏病与颈椎关系密切。颈交感神经自颈椎和胸椎发出后分布到心脏,心血管系统功能由C2~T5节段发出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分支共同支配。当颈椎主线病变时,会压迫颈交感神经,从而影响支配心脏的神经,继而引发心脏疾病。由此可见,长期伏案劳作、不正确坐姿都会导致颈椎病发生,如颈椎间盘突出、颈部骨质增生、颈部的软组织损伤等,从而导致颈部的交感神经受到压迫和刺激,使心脏缺血,表现为头晕、心慌、胸闷、心律不齐、心电图ST-T段异常等。
李玲教授应用刀钩针治疗颈源性心脏病,通过钩割颈、肩、胸部压痛点,以松解局部粘连组织。刀钩针既有针刀的切割作用,又具有钩针提拉放松肌肉的作用,不仅可减轻椎体间纵向压力,也可减轻或消除局部软组织对神经根的刺激,从而缓解颈源性心脏病症状。此外,李玲教授还常联合毫针针刺督脉及膀胱经相关腧穴治疗,并提出了“督脉主治周身疾病”“督脉调整整体平衡”的思想。李玲教授认为,督脉不仅与各条阳经相联系,还联系众多脏腑,贯通上、中、下三焦,与脑、脊髓、心、肝、肾、胞宫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调节督脉可刺激和调节整个神经系统,使疾病向愈。李玲教授临床应用刀钩针治疗颈源性心脏病,辨证准确,思路独特,治疗手法安全轻巧,治疗效果显著。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脑、手机的普及,低头工作者的增加,颈源性心脏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并呈年轻化的趋势,且不时有颈源性心脏病患者猝死的报道,临床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