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养蜂学会
由于蜜源条件的限制,农户定地饲养中蜂的数量不能过多。数量过多,“僧多粥少”,超载后单产、总产都会下降。
黔东南州凯里职业技术学院李民和做过调查,定地饲养的蜂群,随着饲养规模的扩大,产量、效益随之下降。2018年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传统养蜂协会安副会长说:“我今年蜂场扩大到100群,产蜜量还不如去年50群的多,感觉蜂群增加了,蜜源供不上”。该会马崇营会长告诉我,他今年(2020年)12桶蜂,割蜜140kg,而去年养蜂多一倍(21桶),只割了40kg蜜。这些例子说明,定地饲养的中蜂场,要根据当地蜜源实际情况,控制饲养规模。至于转地放蜂的蜂场,当地没有蜜源时,可以转到其他蜜源范围广、机会多的地方去采蜜。
定地饲养的蜂场,一户养10~20群蜂,年产100kg蜜,也有1~2万元的收入,投资不大,在农村这个收入应该不错。实行定地饲养的农户,可不可以扩大饲养规模呢?当然可以,但扩大规模后,要把蜂群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去饲养。根据蜜源情况,每个点放置一、二十群或三、五十群蜂不等。据笔者了解,我省一些养蜂户采取这种分散饲养的方法,都很成功。他们把蜂群分散到亲友或农户家,采取分成的方式,收蜜后养殖户占7~8成,寄养户占2~3成;养殖户负责投资、技术、管理,寄养户负责蜂群安全和扑打马蜂,双方都可获益。
我们把这种养蜂法叫做“小集中,大分散”。蜂群分散以后,蜜源条件有了基本保证,平常蜜少的时候,外界有一定的蜜源供应,实在不足,则稍加补饲,到大流蜜期再取蜜。这样少喂白糖,既节约了喂糖的成本,又省去了喂糖和流蜜期前清脾(把饲料糖摇出来)的工夫,所以能降耗节本增效,又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环节。
在农村把养中蜂作为职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农户都将其作为一项副业生产,定位为“庭园经济”,因此,中蜂生产提倡适度规模,以“小集中,大分散”的模式饲养,具有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