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凌俊 乔建芬 李奠础 侯改莲
(1.山西安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 介休 032002;2.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8]66号)、《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9年度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晋教职成〔2019〕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培养水平,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山西安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泰集团)在“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基础上,探索和实践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煤化工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
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创新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坚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在招生与招工、学习与工作、教学与实践、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资源建设与共享等方面因地制宜。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考试评价、学生教育管理、招生与招工,以及师资配备、保障措施等工作方案。
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安泰集团针对中职或高中起点的企业在职青年职工,通过高考报名、自主招生入学,开展煤化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该项目被评为山西省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安泰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适合各类人才生存的土壤环境,以“经营人、激励人”作为重点,从机制、政策等方面科学配置资源,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员工个人价值和组织目标的有效结合,形成了企业特色的“12336”人才培养模式:以三条职业晋升通道为方向、以“企中校、校中企”等六种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人才储备、技能培训、后备梯队建设、素质能力持续提升”等为一体的人才系列化培养通道。自2000年开始,企业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 800余人,有力促进了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2014年—2016年期间钢铁产业经受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企业骨干流失比较严重。钢铁行业形势回暖后,企业职工人岗不匹配、后备人才断层等问题愈发明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长效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成为企业从战略层面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基于企业现有人员结构分析和钢铁行业内外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安泰集团将大专学历员工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后备梯队培养的重点。在此战略需求下,利用国家“现代学徒制”相关政策,和省内多所大专院校进行了沟通 ,最终和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体系是核心设计要素,经多次交流沟通,对现代学徒制下的教育培训体系的设计有了新的认知。
针对在校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原则不适用于“现代学徒制”下的职工教育培训。院校传统专业设置服从国家宏观层面的统筹设计,服务社会各行业人才需求,专业课程的设计遵循“专业化、精细化”原则,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现代学徒制下的职工培训,属企业在岗人员素质能力再提升,服务特定人群,满足特定条件下的企业生产需求,故“一专多能、通用型人才”是企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校学生和在职员工的个人素养不同,对报考现代学徒制的员工而言,高中学历亦有普高、职高、中专、技校等的差别,存在毕业没几年和工作十几年的差别,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不同。这些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操环节,对设计内容的深度、难度的把握均提出相应的挑战。
在具体授课方式上,在校学生采取集中授课为主、多媒体和实训实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职职工则需考虑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授课环节,需考虑集中授课、在线教学、自学等多元化的学习手段。
在集中授课时间安排上,企业职工的上班时间为常白班和三班制,基本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必须考虑参训员工不能全部集中起来一次性授课的现实问题。
在业绩、能力和态度考核权重的设计方面、在理论和实操能力考核的设计方面,都要结合企业实践,有针对性的设计。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有关政策,实施“1+X”人才培养考核机制。
培养体系要建立在企业人员结构分析和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由校企双方组成设计小组,共同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调研,理清问题需求导向,共同分析设计。
在满足国家职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现代学徒制班级的特点,对课程体系的设计提出如下改进点,包括:
1) 公共基础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类,侧重职业道德、职场社仪及专业岗位相关法律知识体系介绍;高职语文,侧重公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侧重创新意识及创新工具、方法等的培养。
2) 专业基础类课程:在所开设专业传统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单元和车间设备系统的构成情况,增加电工基础、仪表自动化基础、通用机械类基础等课程设计。
3) 专业核心类课程:其一,在所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上,从工艺运行、设备管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设计;其二、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形势要求,对制造性企业增加安全、环保类课程的设计;其三、从后备梯队人才储备的角度,增加通用管理性知识的学习,以培养专业性强、管理能力好的基层应用管理性人才。
4) 实操类课程体系:要结合岗位的实际需求、问题导向,针对参训员工自身的专业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
1) 授课老师的选聘:由校企双方人力资源共同承担授课任务,企业要制定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对承担授课任务的技术人才制定相应的聘用管理规定。
2) 培训教材的设计:基于培训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导入碎片化教学、活页纸课件等设计理念。
3) 理论授课时间的设计:针对企业特点,对公共类、共性类课程,采用大班制授课;针对员工三班倒的作业方式,对相同的知识点采用同一天下午和晚上开设平行班的方式加以解决。
4) 具体授课方式的设计:对理论知识点,采取集中授课学习、仿真学习、网络教学、自学、案例分享等形式。对实操知识点,采用师带徒、现场实践等方式,由企业指定老师(师傅)结合工作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
1) 遵循理论和实操考核并重的原则:理论考试采用笔试、机考等方式,实操考试采用实物操作、模拟操作、虚拟仿真操作和手指口述等方式。
2) 遵循德能考核和智能考核并重的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仅是干部选拔的首要标准,也是职工基本素养的首要标准。要把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使命观作为考核的内容,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主动创新发展。
3) 遵循过程管控和结果考核并重的原则:工作重在平时,职工培养的周期为三年,要关注日常教学培训环节的管理,量化管理考核细则,发挥正面的管理导向功能。
4) “1+X”考核模式的有效落地:要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文件精神,落实“1+X”证书制度政策,结合员工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工作,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现代学徒制从战略层面,为学校教学改革和企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和办法。校企双方,要本着高度信任、理解的原则,成立合作推进机构,明确责任人,持续推进,合作共赢。
现代学徒制,为企业在职高中学历员工提升大专学历开辟了一条通道,但好事办好,也在宣传,校企双方要积极配合,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氛围,取得全员的认可和参与。
一项新的人才培训模式,对校企双方现有工作机制而言,都是一种挑战,在实际运行层面,面临新环境、新工作机制的适应过程和新问题的协调解决,需要双方的密切配合,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为各项工作的推动提供保障。
人的思维认知是动态变化的,在三年的学习周期内,在职职工认为有用,能学到知识,就会坚持,反之则有可能中途放弃,这和在校学生的学习管理不同。故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过程管理的原则,除业务层面的管理外,要按专业班,设置兼职班主任、兼职辅导员等岗位角色,强化日常的现场管理和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实践管理环节,要针对参训职工、老师和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运用“营销”手段,设计有针对性的激励内容,充分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实现“吸引人上学、上学后不退学、毕业后有事干、干得好有待遇”的良性人才培养目标。
合作共赢,是现代企业管理所提倡的基本理念。在现代学徒制教育培训体系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学校、企业和职工等积极参与,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科学优化设计教育培训体系,并坚持推进,落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