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娟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对于口腔修复科而言,交叉感染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除了 会影响患者的修复效果之外,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些年,临床工作者越来越重视交叉感染的发生,也在临床工作中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使发生率得到了降低,但是仍然会有一部分患者由于医护人员的认知匮乏以及医疗器械的消毒不彻底而引起交叉感染。所以,寻求高效的护理方案是临床预防交叉感染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有研究学者提出,针对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的护理工作中实施应对性护理,可以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进而使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但是这方面的临床研究较少,还没有得到普及[1]。基于此,本文作者以80例口腔修复科进行诊治的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现做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挑选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口腔修复科进行诊治的患者80例,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了关于本次研究的知情。患者中有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76岁,平均年龄(44.62±6.28)岁;其中有16例患者为活动修复体,有26例患者为固定修复体,有38例患者为活动和固定联合修复。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患者40例。并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口腔修复知识的健康宣教,患者心理支持的增强,饮食指导以及修复器械的消毒灭菌;观察组实施应对性护理:①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做好修复中的消毒灭菌工作;②建立交叉感染护理小组,成员组成包括1名护士长+2~3名护理人员,护士长要指导和监督所有的护理工作,小组成员要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③严格监测与患者有关的相关人员,做好消毒工作,若患者发生交叉感染,护理小组的成员要分析其原因,并将分析结果及时的上报医院感染部门,同时做好记录;④定期监测治疗室和修复器械的清洁程度以及细菌的浓度,若不达标,要立即行进完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相应责任;⑤定期给护理人员进行交叉感染知识的培训,并对其进行考核,若其中有护理经验缺乏和实习阶段的,要对其进行重点培训,以增强其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3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发生交叉感染例数,并对交叉感染率进行计算。
1.4 数据处理: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进行t或卡方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中有6例发生交叉感染,有34例未发生交叉感染,交叉感染率为15.00%;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发生交叉感染,有39例未发生交叉感染,交叉感染率为2.50%。将两组进行数据处理,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χ2=3.914;P<0.05)。
引起口腔交叉感染的原因有很多,也比较复杂,有研究学者认为高龄以及侵袭式操作都可以使口腔修复科发生交叉感染[2]。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口腔诊治器械以及口腔检查器械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患者口腔遭受侵入性操作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如果在给患者进行口腔诊治和口腔检查的过程中没有对相关器械进行彻底消毒,病原微生物就会趁虚而入,引起口腔交叉感染。目前,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已经成为了各个医院的研究热点。
近些年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对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的护理工作中实施全面、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减少交叉感染事件的发生,而且在加强器械消毒灭菌的同时,增强医护人员预防交叉感染的意识和无菌操作的意识,也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3]。
在口腔修复科应用应对性护理干预是目前临床上预防交叉感染所探寻出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医护人员和患者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进行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另外,应对性护理主要反映的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来降低交叉感染率,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本研究以80例口腔修复科进行诊治的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交叉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00%和2.50%,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说明应对性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口腔修复科患者交叉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的护理工作中实施应对性护理模式,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显著预防和降低患者交叉感染的发生,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