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净植
果然,一书一世界。
《心的处方笺》(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版)这本书,让我初步认识了一个专业、真诚、谦和的心理学家,也窥见了他工作的一些日常。我也不由向往,如果能遇见河合隼雄先生并与之交往,将是怎样的一件人生幸事。
这本书里,河合先生开出了直指人心的“处方”,道出了许多情绪、烦恼、困扰背后的真相,也给出了一种生活不必过于用力的从容和达观。算是挤出时间、颇具目的性的情况下读完的(这也是自己一种不好的习惯和心态,总是以完成任务的方式做事、读书),但书里的真知灼见依然抚慰了我的不安,释然了一些纠结,提出了很多有待深思的问题,还给出了不少解决困境的方法。
“都是常识”——这是河合先生自己对本书的评价,也是让读者深以为然的原因,因为“河合先生从来没有失去与真实的人生之间的联系”(谷川俊太郎语,见后记《河合先生的口头禅》),加上他谦谦君子般的人格,文如其人,这是我个人笃定的判断,一个真正有大成就的人一定是位仁者。缺乏德行和格局的人,專业能力再强也写不出这种感动人心、富有力量的文字。
55个处方,微言大义,把常识打开,带读者深入到更内里的东西。每一则都引发很多触动、联想和思考,就像打开了一扇扇窗,窗外的风景我们可以按照河合先生给出的指引去探寻发现。每一则都值得驻足细思,而且它们之间也应该相互关联起来细细品读。很多内容对于怎么和孩子相处沟通很有启发。如今这个年纪,不仅和孩子相处是个难题,和自己的父母相处也很困难,有时真的感到心累,常有一种纠结——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更多成为一份责任,这无形中又带来一种不敬、不孝的负罪感。
书里也讲了“处理家庭关系是一项大事业”,对于这个问题,河合先生的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既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方法上的。
比如读到“但是在家里,人往往能更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应该说这正是家庭的好处吧”,我不由心念一动,因为在家里,人通常会更多地表现出真实的自己或者说是卸下了“面具”,让情绪肆意流淌,这也是引发家庭矛盾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既然知道家庭关系中的这个常识,不必苛责于家庭成员情绪的爆发,那么在情绪爆发后静下来的反思、修补就尤为重要,它将可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开启更自在、坦诚、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的爱是完全的吗?”反观自己,应当承认对于孩子的爱也是片面的、私心的。真正的尊重和爱,是不是意味着对那些个性的真正的接纳?是不是当父母没有从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的角度真正尊重、接纳和欣赏孩子,那么这个孩子的一生都会去追寻一种认可、尊重和那种无保留的接纳和爱?
“唯有强者才懂得感谢”,自己的情况通常是对外人比较容易心生感激,而父母、孩子给予的多是理所当然的接受。有发自内心的感谢父母吗?是否也“把本该有的感激之情转化成了一种难以承受的重负”,并没有去花时间认真地分析和父母间很多矛盾背后的真正原因,认真去想父母究竟是怎样的人、他们行为模式到底透露出什么,“不去想”或许是一种逃避、也是抱有“父母是最不怕被得罪的人”的这种功利之心。当听到父母抱怨的时候,如果都能想到“人们也往往会通过喋喋不休的抱怨让自己保持安定”,也可以由此深入解释和理解为人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
现实中,我处理问题和关系总是太心急,太想做到一招制胜,其实“人心不可测”(这也是本书以及作者做心理治疗的一个大前提),“人心是不可能看透且变化无常的”,“不要轻易下结论”;“物质的丰裕让教养儿女更难”,“太过明理的父母会让孩子无所适从”,“长时间说教往往收效甚微”,满足家人的物质需求、给他们讲大道理,很多情况下,也是图省事,没有真正的从根源处、从理解开始寻求问题的解决;“理解别人是豁出性命的工作”,试问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没有真正地投入,有没有用心、有没有抛开自己的私心和当时对自己而言更紧迫的私事?直面自己的真实,有时候是残酷和痛苦的。“如果一个人没能看透自己,多数情况是没能看透自己的缺点”。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么那些只想着尽早到达目的地而无视沿途风景的人,就无法体会到这条路的真谛。”“人生是一条路”,路不只有远方的目标,更有沿途的风景和走向目的地的过程。这既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种调节压力的方法。“真正快乐的人是非常安静的,因为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他们也能获得快乐”,一个人始终都要学会自己独立、独自生活,真实、坦然。能够自处,方能更好地和他人相处。
是啊,一书一世界,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书,读完了也不会那么快开始遗忘,更重要的是它如同透过密林的阳光,有仁爱、和煦的温度,从书里的文字能感受到东方文化的渊源,觉察到其中隐含了一种反求诸己但不过于苛责、执着的立场。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