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伪鉴赏 学会真理解

2020-01-11 08:45黄淑兰
考试周刊 2020年105期
关键词:知识体系古诗教学理性

摘 要:现如今,我国的古诗词教学质量明显较低,学生在学习古诗、进行古诗阅读时存在很多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古诗时过度重视诗词背诵,忽视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没有构造一个良好的诗词认知框架。诗词鉴赏的基础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将诗词意象作为理解诗词的抓手,运用理性思维总结诗词主旨,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古诗阅读,才能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诗词素养。

关键词:古诗教学;理解鉴赏;意象;理性;知识体系

一、 引言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诗词作为我国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了诗人的思想和精神,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篇诗词都具有很强的作者风格,展现了人性的内容,是孕育现代人思想情感的重要存在。然而,相比古人,现如今的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有不小的差距,而且古代文人对情感的表达非常含蓄,这些都导致如今的中学生在学习诗词时,会与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有一定的隔膜感,这也致使诗词理解成为语文考试中的重灾区。对于教师来说,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艰难地推进着学生的审美,然而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只会通过反复做题来寻找解题套路,即使对提出的问题能够对答如流,但是也只能局限于一些他们接触过的习题类型,对诗词中的意境理解和情景关系分析已然形成了固定的思考,对诗词的内涵也根本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把握。

二、 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的欠缺

在高中时期,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进而让学生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创新。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诗词背诵、诗词翻译、诗词理解作为主要的诗词鉴赏能力,对学生是否深入了解诗词内容并不关心,以至于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较低。由此可见,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在诗词教学方面依旧停留在“世俗化”的层面,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高考化”教学模式。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帮助学生完成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层面上,致使他们没有心力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单板,欠缺创意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教师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授诗词的方式一成不变,缺乏推陈出新。读诗、解释、论背景、谈情感成为高中诗词教学的重点。教师的实际诗词教学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写诗的背景,带领学生学习文学常识内容,寻找诗中的关键字词并对字词进行解析,解释每个诗句的意思,最后概括诗词主旨。这种教学模式虽然看似合理,但是对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一直停留在背诵层面,致使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一直得不到提升。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中缺乏对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无法深刻感知诗人的情感,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学生对诗词内涵的完美认知。

(三)学生审美水平较低

大部分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較差,他们的心灵和审美观念过于幼稚,导致对美的理解不够深刻和成熟。目前,许多高中生对阅读内容的需求还停留在漫画、言情和奇幻小说上,学生相互交谈的内容大多是娱乐八卦和游戏等内容。学生的这些关注点都无法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审美,甚至会让审美观念逐渐幼稚化。笔者陈述这些内容,并非是对小说、漫画以及网络游戏的否认,只是立足诗词鉴赏角度,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帮助可谓杯水车薪。

三、 以意象为抓手的语境阅读

一篇好的诗词,其背后的意境之美,是诗词情感和文章价值的重要体现。在我国漫长的诗词发展历史中,许多传统的意象观念逐渐形成,所蕴含的内在含义也有相似之处。所以,学生在进行高三诗词复习时,经常会忽略诗词中的意象理解,特别是学生没接触过或接触较少的意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语境结合能力较差。为此,我们结合高考的一些诗词解析题进行细致分析。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 ①楚台风: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②庾楼月:《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

对于诗词上阕的情景关系分析,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有这样几种回答方式:其一,作者在第一句诗中所写的一系列凄凉的意境,例如“孤城”,都烘托了诗人的内心悲凉;其二,“秋声”等词汇的运用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苦;其三,秋雁象征秋去春来,寓意时光流逝,蕴含诗人感慨时光易逝,表达自身的悲凉和无奈。虽然学生的回答用词优美,也有所根据,看似鉴赏能力极强,但细细琢磨会发现,学生并没有说明悲凉凄苦的具体缘由,也没有阐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而阐述诗人表达“时光易逝”的学生更是对诗词中的用词没有深刻理解,只注重“孤”“寒”意境的表达,反而忽视了整体意境所表达的情感状态。由于现代与古代的用词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距,致使学生不明白“寒砧”一词实际上与思想表达有关,而这一词汇阐述的是古人的一种习俗,在秋夜捣衣,并把其远寄边人,示意为秋日到了,天气变冷,要为家人做秋衣御寒,这也致使很多文人喜欢用这一词汇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除此之外,诗中还出现了“别馆”一词,该词汇指代别地的馆舍,说明诗人是一个羁旅之人,结合诗人的身份,可以知晓此时他正身处异地他乡,再结合整片文章的意境,可得知诗人表达的是一种在异地他乡的思乡之情。

四、 以理性思维为收束的逻辑阅读

在我国的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文献中明确说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语言的应用,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的全面提升。有很多人认为,所谓诗词鉴赏能力实际上指代的是对诗词感性思想的审美,要依靠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来进行鉴赏,若运用理性思维分析诗词,就破坏了诗词本身的唯美意境。诗词意境是模糊的存在,但是却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所以其来源必定为作者清晰的写作思路,因此,审美鉴赏不能缺少理性思维的加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诗词内容进行判断,从容加深对诗词内涵的深刻领悟。

对诗词进行鉴赏,运用直接思维是最基本的操作,而这一思维的运用起到奠基作用,是凭借自身感觉鉴赏诗词的第一步。而后,形象思维才开始发挥作用,让学生可以根据文中的一些字词产生相应的联想,最终形成想象,而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感性审美。举例说明,学生在品读诗词时,感受到了悲凉凄苦之意,那么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对诗中的词句进行意象的联想,而这一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当通读完整片诗词后,学生须有理清诗人的写作思路,并对诗中情感进行总结,而这一过程是理性思维的作用。例如,当学生在读到“宛如昨”的内容时,通常会联想到物是人非、时光飞逝等内涵,而读到“楚台风”时,则会联想到惬意的凉风。由此可见,整片诗词的情感基调和意境掌握并非片面可得,需要将全诗用意做总结分析,并对诗词内容进行细致剖析,才可得出。

我国的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也曾说过,诗人作诗,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感悟,四季转变、草木枯荣,都会触动诗人心扉,让他们心有所感,而后出口成诗。我国古代的诗人在情感表达上都十分清晰,李后主就是实例,在研读其诗词时,只通过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就能够对其诗词情感有所领悟。大多数诗人在作诗时,都十分注重字句安排,且手法巧妙,有些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百转千回,所以若想对这类诗有深刻的情感领悟,还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以知识体系为目标的多形式教学实践

学生在探究诗歌情感之时,大多都借景寻情,而这样的操作也说明了学生缺乏知识功底,在脑海中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缺少对诗词题材、诗词表达手法、诗歌的样式、诗歌作者的风格流派等内容的认知,这也是学生在回答诗词鉴赏题时答题模板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有些诗人在作诗时喜欢引用一些人物故事和历史典故,而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知之甚少,这也使得学生在答题上有所欠缺。为此,我国在2017年版提出的教学课程标准的相关文献中提出,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专项知识学习,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结合,让学生能够实现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除上述内容外,教师还需要进行课程发掘,比较阅读训练和专题阅读训练应当放到古诗词教学的内容当中。例如,鉴赏过必修四“词别是一家”的四首词之后,再观必修二的“苏辛词”,便能体会出豪放婉约之感,感受两派词风格之差。苏轼与辛弃疾同为咏史大家,在豪放派的领域中各领风骚,前者宏放不羁,更擅以景吟情;后者雄健浑厚,善用典故以表胸臆。而李煜和晏殊两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体裁类型又不尽相同:李煜一生挫折,命运让他生至帝王家,可也让他成为亡国之君,笼中之鸟,其词后期多见凄凉悲壮之情,《虞美人》更是成为一代后主的泣血绝唱;而晏殊的《相见欢》,则是典型的婉约词派写作风格,所写诗词多离愁别绪,但是却高远寂寥,情感丰富,然其在诗中的情感宣泄却与其个人的背景毫无相干,甚至还有所差异。

六、 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是为学生未来的诗词鉴赏奠基。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突破诗词鉴赏的传统的模板化思想,从而增强他们的诗词解读能力,进而让诗词鉴赏不再成为空谈。

参考文献:

[1]朱再胜.品味与归纳:古诗教学再思考[J].學语文,2019(3):47-49.

[2]曹忠华.“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6(25):23-24.

[3]肖雪娟.让诗歌鉴赏不再是摆设:高中古诗词教学再思考[J].都市家教,2015(4):79.

作者简介:

黄淑兰,福建省南安市,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猜你喜欢
知识体系古诗教学理性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