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菲
摘要:打击乐是一项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又不断焕发出蓬勃生机的艺术。各有特色的中西打击乐共同搭建起精彩纷呈的打击乐文化长廊,在世界音乐谱系中散发着不朽的魅力。民族打击乐与西洋打击乐的融合是大势之所趋,二者不仅存在着充足的融合可行性,亦有着丰富的融合路径。西洋打击乐的多样技法可以丰富民族打击乐的表现形式,民族打击乐在烘托气氛优势的同时,还可以增强西洋打击乐的情感内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已经证明,打击乐只有在中西结合和创新的道路上才能越走越远。
关键词:民族打击乐 西洋打击乐 结合 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3-0004-04
打击乐作为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从远古时期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类的文明齐头并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焕发出崭新的生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持续深入,民族打击乐与西方打击乐的交流也空前繁盛。二者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共进,西方与东方、古老与现代的音乐在这里一同发出回响,打造出打击乐艺术民族化和多元化共生的新态势。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日新月异,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要取得持续健康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在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走结合与创新有机发展的道路。本文将对二者结合创新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分别从民族打击乐、西洋打击乐两个主体出发,基于其各自的演奏技法和艺术审美特色提出具体的结合方案,再从纵向历史维度论证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结合的必然性。
一、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结合创新的可行性
要寻找民族打击乐与西洋打击乐结合与创新的路径,首先要明确二者结合创新的可行性。若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其相结合的合法性是无从体现的;若二者的联系本相当薄弱,以人为意志将其强行粘合,是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影响二者原本各自的发展潜力。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两者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是由二者产生、成长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比如在常用乐器上,民族打击乐有双云锣、狗锣、挎鼓、钹、镲等,各具地方特色;而西方打击乐器有特有的键盘类乐器,如木琴、马林巴、颤音琴等,鼓类乐器则以小鼓、定音鼓为主,兼有多种色彩性小件打击乐器。在演奏风格上,民族打击乐通常会在表演中结合舞蹈表演形式,使打击乐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风格鲜明,令人印象深刻;西方打击乐常常以乐队演出的形式呈现,组合方式自由,在集体表演中具有良好的融合性。另外在演奏的具体技法上,民族打击乐不像西洋打击乐那样有着严密的乐谱,民族打击乐对节奏和力度也没有详细规定,更加灵活多变,民族打击乐的演奏者也因此比西洋打击乐的演奏者更能把握好每个音节内部的联系,演奏出多样又和谐的乐曲。
西洋打击乐是由东方打击乐演变而来的,二者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自然存在不容忽视的共性,其中最突出的就在于二者的发声原理是一样的。从乐器形式上看,世界范围内的打击乐器(除键盘类外)都可分为体鸣打击乐器(又名自鸣乐器)和革鸣打击乐器(又名膜鸣乐器)两类。前者是通过敲击,使乐器本身发出声音,如中国古老的传统乐器编钟和各种常见的锣和钹。膜鸣乐器,顾名思义,就是乐器上附有一层皮或者革,通过敲击使其振动,从而发出乐声。这样一来,二者的演奏技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互通的,民族打击乐的演奏技法可以在西洋打击乐中使用,反之亦然。
由此可见,民族打击乐跟西洋打击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隔閡和壁垒。即使是二者的差异,也可以看作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将二者有机结合并进行合理创新,一定能达到中西合璧、相辅相成的效果。
二、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结合创新的路径
上文已述,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二者有着共通的乐器形式和演奏技法,由此奠定了二者相互兼容的理论基础。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音乐领域的中西对话日趋频繁,中西打击乐在表演形式、演奏技法、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开始了互相交流和借鉴。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结合的重点在于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西洋乐在集体演奏中表现良好,民族打击乐往往在个体演奏中更胜一筹;西洋打击乐具有更好的掌控全局的能力,而民族打击乐更凸显演奏者的个人特性,变化多样。因此,结合我国当下语境,对二者进行结合创新时,要注意在保持民族打击乐的自由个性基础上,发挥西洋打击乐的优势,使整场表演更显浑融圆润、流畅整饬。
(一)以民族打击乐增强西洋打击乐的情节性
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民族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和继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当然,我们已经采取了大量有效的措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保护传统文化的事业中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音乐艺术领域,西方音乐比传统音乐的受众范围更广,尤其是打击乐方面的学习和继承情况着实不容乐观。因此,可以主动在国内的西洋打击乐表演中适当加入民族打击乐的成分,扩大民族打击乐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到其魅力。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不只是打击乐,许多音乐类别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突出特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传统艺术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故而显得质朴纯粹,富有真情实感和强烈的情节性。同时,广阔的生活画面也潜移默化地移植进了音乐之中,使民族打击乐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氛围感,能唤起人们丰富的生活印象。在表现故事情节和塑造画面形象方面,民族打击乐有着西方打击乐和其他音乐艺术类型如声乐等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在与西洋打击乐结合的过程中,要保证这一优势能够得到有效彰显。比如西方打击乐的乐谱是严谨的五线谱,演奏者严格按照谱中规定的节奏和力度进行演奏,可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这种精雕细刻的演奏模式固然浑融精彩,却难以令人眼前一亮,如同一条函数曲线,只在规定的范围内以特定周期起伏变化。而民族打击乐的速度和力度没有固定模式,由司鼓者指挥。若在西洋打击乐演奏的适当时刻插入民族打击乐的音节或片段,“函数曲线”就成了海上的波浪,一潮未平一潮又起,涨退变化难以预测,能使整场演出更加跌宕起伏、个性鲜明,故事容量和氛围感得到增强,演奏中形象塑造和情感传达的需求也能更好地得到满足。除此之外,还可以直接将民族打击乐的演奏方法和风格直接糅合进西洋打击乐。如2016年11月3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打击乐二重奏组合“追”带来的精彩表演就是一个成功典范。在这场演奏会上,两位演奏者将马林巴琴搬上舞台,用这种在世界上广泛流行且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乐器,为听众们带来了一场古典与现代、民族与外域完美融合的视听盛宴。马林巴琴音色圆润悦耳,音域宽广,能够胜任各种风格乐曲的呈现,弹奏难度较大,但这也给马林巴琴的演奏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在其中融入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能使其打法更加多元丰富,演奏出的音乐也会更加精彩动人、独具特色。“追”的演奏就对中西方打击乐技巧和中西文化进行了有效融合,使其产生时空感和纵深感,突破了古典音乐的限制,将人的思绪引向宽广的未来。
(二)以西洋打击乐提升民族打击乐的整体性
从历史沿革过程来看,打击乐在西方落地生根的时间晚于东方。彼时西方本土的音乐演奏体系已经初具雏形,所以打击乐在西方并非从一开始就获得了高度独立的地位,而是作为其他乐器演奏的陪衬存在的。长久的“配角”处境和辅助作用使西洋打击乐更具有“集体意识”。如果说民族打击乐的作用对象是观众,侧重激发观众的情感意识,那么西洋打击乐就是诉诸其他乐器的,为整体音乐氛围进一步营造服务,不强调塑造一定的音乐形象。民族打击乐演奏中,每一种乐器都是一个独立的符号,虽然彼此之间有密切配合,但更强调各自的个性,颇有“百花争艳”的气势。而在西洋打击乐中,所有乐器的声音都最终融合成一个声音,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整体性。所以,在民族打击乐与西洋打击乐结合的过程中,大可继续发挥西洋打击乐的辅助作用,使其填补民族打击乐在乐声转换时可能产生的空白,将连接缝隙处包裹得更加细腻流畅。
同时,西洋打击乐自身具备的高度艺术美感为其在中国表演艺术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在京剧表演中就时常能见到西洋打击乐的身影。京剧表演对唱腔有严格的要求,西洋打击乐能够在精准体现节奏的同时,将整体表演氛围烘托得更加淋漓尽致。
再有,西洋打击乐中的键盘类打击乐器如马林巴、颤音琴等,充分弥补了民族打击乐器不能演奏旋律、只能以节奏为载体的空白,为打击乐器成为一种独立而表现力丰富的演奏形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西结合的打击乐组合演奏形式更是别开生动,让人耳目一新。如青年作曲家万方的打击乐重奏作品《绽放》,在乐器选择上使用了民族打击乐中的大鼓、小锣和大锣等,还使用了西洋打击乐的颤音琴、定音鼓等。定音鼓可以让音高变化更加丰富,用它来渲染雷声的氛围,使其产生一种环绕式效果,为整首乐曲增添了一份热情洋溢、生机盎然的光彩,同时更显圆融流畅、更富感染力。
三、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融合创新之前景展望
打擊乐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音乐形式,是值得人们共同学习和探索的艺术瑰宝。音乐是不受国界线限制的,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繁荣过程中,中西方音乐早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但是,就现阶段的融合情况来看,能自然巧妙地将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融为一炉的音乐演奏成果还比较少见,大部分仍停留在二者单纯相加的阶段,即在同一场表演中,将民族打击乐器和西洋打击乐器一同搬上舞台,演奏者们各行其是。这样的“结合”是带有局限性的,且缺乏创新和改造,未能真正挖掘中西打击乐融合的潜力。在未来的融合创新中,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加强国际间的艺术交流,首先在意识上完成“融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认知上将二者进行同质化处理,而是强调从深层次的思想情感上认识到二者本来就是音乐家族中的优秀成员,以开放的胸襟欢迎两种音乐形式的交流和交响。随着打击乐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打击乐团的演出在世界范围内都成了一项拥有广泛受众的艺术欣赏活动,这也为不同国家的打击乐爱好者领略其他打击乐文化提供了良好契机,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乐团在巡回演出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当地文化特点对演出曲目进行选择性的改编,使其更能符合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和居民的审美取向。而在改编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也会寻求当地艺术家或院校研究者们的帮助,如此一来,久居象牙塔、缺乏实践机会的学生们也能获得与成熟的打击乐队对话交流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放眼世界文化艺术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文艺复兴”运动,究其根本,都是不同民族的不同艺术形式相互融合作用下的产物。在20世纪初期,我国艺术文化步入崭新发展阶段的初期,中国音乐届人士曾就中国音乐该走怎样发展道路的问题进行过深刻而持久的讨论。就像众多次艺术领域的论证一样,有人高举民族文化的旗帜,将西方音乐视为洪水猛兽,主张对其不闻不问,集中力量实现民族传统音乐的复兴;有人对西洋音乐秉持绝对推崇的态度,把国内传统音乐视作落后的象征,要将西方音乐文化完整地引入中国;也有有识之士积极推行将西方音乐文化和中国音乐文化融会贯通,取其所长、为我所用的先进策略,正是这种思想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打开了第一扇大门。漫长的历史发展已经向我们证明,全面复兴和全盘西化都是不可取的,不仅是音乐领域,文学、舞蹈、建筑等艺术门类甚至其他自然科学学科都需要在中西交流中成长进步。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打击乐与西洋打击乐的有机结合和大胆创新是百利而无一弊的趋势,它不但不会消弭中西打击乐各自的特点,还能最大限度地凸显二者的优势,并为其寻找更多样、更合适的表现方式。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的结合与创新需要多方协同努力,作曲家、演奏者、指挥家和研究者们要携起手来,提升自身创作和演奏能力,丰富打击乐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含量,使音乐之花在中西方的土地上都能生机勃勃、繁荣茂盛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梁靓.中西打击乐异同浅析[J].北方音乐,2012(07):62-63.
[2]梁靓.关于中西打击乐的融合与创新探讨[J].科技风,2017(05):263,266.
[3]易大鑫.论我国民族打击乐演奏艺术的艺术特征及其与现代音乐教育的结合[J].乐府新声,2014(01):202-205.
[4]潘高峰.西洋打击乐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及在中国的发展[J].艺术研究,2017(02):184-185.
[5]铃凯.在中西打击乐的交融中“绽放”——打击乐重奏作品《绽放》的特点分析[J].北方音乐,2018(23):11-12,17.
[6]铃凯.中西鼓类打击乐在基本演奏技术上的兼容与互补[J].音乐天地,2009(1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