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视角下卢森堡资本积累全球化理论

2020-01-11 08:40贾淑品
江淮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卢森堡

贾淑品

摘要:对于推动资本积累动力的关注,卢森堡由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她把研究的视域从剩余价值如何产生转移到如何实现剩余价值的问题上,虽然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有其无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局限性,但是考察卢森堡资本积累全球化理论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对非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崩溃论,通晓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和资本主义未来发展之路,深入思考在资本逻辑支配下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世界秩序。

关键词:卢森堡;资本积累全球化理论;历史与逻辑;资本主义未来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0)06-0039-008

罗莎·卢森堡(以下简称卢森堡)(1871—1919),是第二国际才华横溢、勇敢坚强的著名左派代表人物,一位杰出、优秀的女性。她以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写出了两部经济学著作《国民经济学入门》和《资本积累论》。她从资本积累与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角度论述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政策,发展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有其产生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批判发展。

一、卢森堡资本积累全球化形成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主要是从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来说明资本积累问题。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世界纷繁复杂的表象,抽丝剥茧地运用了不同于一般抽象思维的科学抽象法,剥离掉资本主义社会一些表象。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由于对外贸易还不发达,为了研究方便,马克思就抽象掉了对外贸易,他假定工人和资本家阶级的存在,而排除了其他阶级。而到19世纪末期,卢森堡生活的时代,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逐渐超出了原有的体系范围,并且外溢到西欧之外的地区,如美国等国的资本主义体系得以飞跃式发展,由于上述情况的变化,卢森堡研究资本积累问题的视角也随之改变,她侧重于从资本主义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外部环境,以及资本实现的条件来研究资本积累问题。她认为,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第二部类势必会出现剩余产品,而单靠工人是无法消化掉所有的剩余产品的,这样产品的销售就会成为问题,为了进一步的扩大再生产,资本家阶级必须在工人和资本家以外寻求市场,即非资本主义市场。

(一)初步产生资本积累要靠外部实现的思想

1893年,卢森堡受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机关刊物《工人事业》杂志编辑部邀请,做了一个报告,在报告中,她做了三点说明:第一,波兰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俄国销售市场得以实现。第二,非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存在。第三,资本积累要靠非资本主义环境实现。卢森堡说明了在世界市场其他国家存在商品过剩难以解决的情况下,而波兰的大工业却能够存在和发展,其原因在于“依靠它同俄国在政治上的共存”[2]8,而两国之间的联系也因为共存而存在。卢森堡还说明了俄国政府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还在不断促进波兰工业的发展,这样的政策使两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卢森堡此处说明了波兰的大工业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在于它依靠俄国,这表明此时她已经产生了资本积累要靠非资本主义环境来实现的思想。

(二)资本积累实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卢森堡的《社会改良还是革命?》这本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和资本积累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和论证,书中还提到实现资本积累的方式——关税政策和军国主义。卢森堡对关税政策和军国主义,首先肯定了它们在历史上曾经所起的积极作用:“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上,曾经起过不可缺少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是起过进步的、革命的作用。”[2]97然后又客观地分析现在保护关税政策的消极作用,“现在各工业部门是互相依赖的,对于这些产品征收了保护关税,就会抬高国内其他商品的生产价值”[2]97。这里的“企业主却需要关税来保护他们的销售”蕴含着非资本主义市场是实现资本积累的手段的思想。“军国主义已经对他们(资产阶级)成了不可缺少的东西……第一,它是个斗争的手段……第二,它是最重要的投资方式……第三,它是国内阶级统治的工具,用来反对劳动人民。”[3]军国主义这一投资形式,在后来的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中发展为资本积累的一个领域。

(三)资本积累实现思想的进一步形成与完善

卢森堡在授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了国民经济史中有“第三者”被掠夺的悲惨事实,这激起她的愤怒。她深入研究马克思的资本再生产理论同当时的帝国主义政策问题,并于1908开始着手写作《国民经济学入门》,但由于她工作繁忙,又在写作中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即对资本主义如何进行客观地描述生产发生的总进程以及分析它的客观历史界限,她感到没有多大把握,这就导致她中断了《国民经济学入门》的写作,转而写作《资本积累论》。在先期研究的基础上,她在短短四个月时间内最终完成了《资本积累论》900页的手稿,并于1913年先行出版了影响深远的《资本积累论》。这是她关于资本积累的专门著作,也是《国民经济学》的通俗入门著作。

《国民经济学入门》第六章“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倾向”关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在书中她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之从来一切生产方式,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力图把自己的势力机械地扩大到全世界,并排斥其他所有旧的社会形态”[4]254,这样就出现小工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和小农经济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排挤、挤压,其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是“资本统治范围的巨大扩张、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在世界市场内部,地球上所有有居民的地带,同时互为生产者、互为生产物的消费者,作为席卷全世界的同一经济的参与者而进行共同劳动”[4]256。而另一方面则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形成,不仅导致贫困的加剧,劳动人民负担的加重和毫无保障,而且与此同时,少数人积累了巨额资本,这样,“资本主义世界经濟就意味着资本家专门为资本积累的目的,日益使全人类在无限贫困和痛苦之下”[4]257,为了进一步扩大资本积累,使所有的后进国家都卷入世界经济中,资本家就通过世界贸易的发展和殖民地的掠夺这两种途径进行资本侵入,侵入到欧洲以外诸国。这主要通过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通过商业的侵入,把土著居民卷入商品交换中,部分地还将土著居民现有的生产形态转化为商品生产。第二,采用各种手段,掠夺土著居民的土地,从而攫取他们的生产资料。这种生产资料在欧洲人手中转化为资本,而土著居民则变成无产者。”[4]258在上述两个阶段之后,迟早会出现第三个阶段:“或者由欧洲移民,或者由富有的土著居民在殖民地建立起自己的资本主义生产。”[4]258落后的生产形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到处排挤,与此相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却获得巨大的扩张,资本的权力和统治扩大到全世界。“资本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发展中,陷入根本矛盾的困境:资本主义愈加排挤落后的生产形态,那么,为了追求利润所创立的、供满足现有资本主义企业扩大生产要求的市场界限就愈加狭小。”[4]260可见,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技术进步、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本身没有什么限制,但是市场却要依赖于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商品生产量及其价格,这样会造成一方急于膨胀,而另一方已经陷于疲软状态,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与市场的扩张并不同步,这样资本主义工商业危机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资本主义最终走向崩溃就成为一种必然。

2.对商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从哪里来

“积累的起点是什么?”[3]87是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没有进一步考虑到的理论,也是理论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不适用的原因,卢森堡得出虽然两大部类都考虑到积累问题,仅仅依靠积累的愿望和积累的技术前提,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经济中充分保障剩余价值的实现。 “剩余价值由谁实现”是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核心,她之所以研究这个问题,就是从经济角度探寻帝国主义的实质和根源,她在《资本积累论》的“原序”中说明了她研究资本积累问题的初衷。对于源源不断的需求从何处来?卢森堡给出了自己肯定的答案。她认为,仅仅考虑从马克思图式中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资本家那里来,是不可能的,“它不能从他们个人的消费中产生”[3]262。只有从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以外寻找不断增长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她进一步解释为什么需求不能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资本家那里来的原因。这是因为:为了扩大再生产,资本家会抑制自己不把剩余价值全部消费掉,工人阶级也没有办法消费掉,那么如何满足商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呢?在她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来实现资本积累是不可能的,必须从流通过程来寻求外界的非资本主义环境,也就是从资本的交换关系来实现。

卢森堡还强调在现实的扩大再生产中只有把“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纳入进去,才有可能顺利实现资本积累。因而,非资主义生产形态是资本主义积累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她指出,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现实中,试图在一个没有对外经济关系的、封闭的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实现作为资本积累源泉的剩余价值,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扩大到一切国家中,不仅赋予那些国家以统一的经济形态,而且还把它们结合成一个巨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3]87。

三、资本积累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灭亡

卢森堡资本积累全球化理论有一个关键词就是“非资本主义”环境或区域,她把它与资本主义积累紧密联系起来,并由此推出了当资本主义积累再也找不到非资本主义环境的时候,那么资本主义就要灭亡了。

研究资本积累视角的变化是卢森堡研究的一个特色,她把传统的资本积累理论局限于资本主义内部的研究范式打破了,拓展了研究资本积累的视野,并将着眼点聚焦于非资本主义环境,着重研究资本主义征服的非资本主义环境的阶段和条件,这为后来的资本积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研究资本积累理论范式的转变:探讨非资本主义环境被打破与征服的阶段和条件

1.资本主义征服非资本主义环境的阶段

卢森堡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角度出发,按资本主义积累所处环境不同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分别为“资本对自然经济的斗争,资本对商品经济的斗争,资本在世界舞台上为争夺现存的积累条件而斗争”[3]255。当资本积累居于第三个阶段时,资本主义也进入了它的最后阶段,即资本主义处于濒临灭亡和崩溃的阶段,这个时期也是资本主义为争夺资源或者最后能实现资本积累的环境地域进行疯狂掠夺的时期。下面就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第三个阶段——资本在世界舞台上为争夺现存的积累条件而斗争的这一阶段进行重点论述。

卢森堡在《资本积累论》中,重点探讨了落后的、非资本主义区域和国家是如何被世界资本主义侵入的,这些地区原有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又是如何被資本主义破坏掉,卢森堡把她对落后地区人民群众的关切融入她的研究中,深刻地说明了他们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的侵入殖民化的过程,这些区域被动地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通过卢森堡大量丰富而具体的实例,详细而生动地描述再现,“剩余价值的实现,它确是依存于非资本主义的消费者”,卢森堡认为,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他们的生存,为了他们的野心,必然会不顾一切地扩大生产规模,掠夺非资本主义区域的资源,进行再生产,为了顺利完成资本积累,他们会不惜花费一切代价向非资本主义区域扩张,因而,卢森堡认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公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关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只是提出来了,但并未给出完满的解答,因而,马克思对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实际上并未完成。卢森堡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她指出了“一方面资本主义需要非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才能使资本主义的积累能够继续不断地进行;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在前进中不断同化那些条件,而正是这些条件才能保证资本主义本身的存在”[3]290-291。

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成为卢森堡批评的焦点,再生产理论也被她看作兜圈子式的循环推论,实际上这个看法是不全面的。卢森堡指出,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来看,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所以要扩大再生产,都是为满足另一部类和自己的需要。那么那些不断扩大的剩余价值靠谁来实现呢?按照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是资本家本身,只有他们才能实现……他们为了日益扩大自己的生产,而使用它……资本家就成为一种为了扩大生产而扩大生产的糊涂虫”[3]289,卢森堡这段话实际上暴露了她并不真正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由于生产竞争和资本家千方百计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导致资本家事实上成为“为了扩大生产而扩大生产的糊涂虫”,正因为这样,资本主义社会被称为人类社会所有剥削方式中最能发展生产力的方式。

卢森堡认为资本积累被分成两步进行。第一步:将用于积累的物质资料卖给“非资本主义阶层”取得货币;第二步:再用这些货币向“非资本主义阶层”购买用于扩大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即生产要素。也就是说,资本主义需要的原料、粮食和劳动力要素,必须有“第三者”提供。通过这两次交换,最终实现资本积累。这两次交换,虽然是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交换,但这才算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价值上完成了资本积累。反之,她认为如果没有这个非资本主义环境的“第三者”,资本积累不可能实现。但实际上她的这种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难道非要靠非资本主义阶层的出产品单独进行吗?比如纺织工业需要棉花,难道棉花非要由农民或者奴隶生产吗?它也可以由资本主义的大农庄生产的棉花呀,因而剩余价值的实现除了要有生产者还要有售卖者,是在商品全部价值中实现的。按照她的理论,经过“非资本主义阶层”即“第三者”这个中介的一卖一买之后的等价交换之后,“非资本主义阶层”好像并没有丝毫损失,那么是如何实现资本积累的呢?第三者仅仅是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而已。

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隐含着一个潜在的难以解决的困境,那就是她把资本主义灭亡定位为能给资本主义提供营养的外部环境的资源的耗竭,她虽然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种种内在矛盾,但是她的关注点并不是这些内在矛盾,卢森堡否定这些内在矛盾具有推动资本主义前进的能力,她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也不是这些内在矛盾。她认为,当剩余价值在第三市场难以得到实现,资本主义国家必将发动殖民掠夺,当没有可以开发的市场和可以掠夺的资源的时候,资本主义就会自行灭亡。卢森堡试图从理论上找到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在实际斗争中找到战胜帝国主义的途径,但是她的理论是有缺陷的,仅仅从流通领域而不从生产领域来说明,是她的理论难以突破的一个瓶颈。

2.资本主义侵占非资本主义阶层的条件与手段

卢森堡将资本主义生存的前提和条件作为自己潜心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研究,她认为满足资本主义生存的前提和条件就是要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由此,对资本主义的考察视野扩大了,从一国的资本积累扩展到全球世界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卢森堡认为资本积累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资本积累过程是具体的、历史的,既有纯粹的经济过程,又有处理资本主义国家与非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过程,对于如何处理他们的关系,卢森堡所关注的主要方法就是资本积累的外部条件,她认为可以通过殖民掠夺、国际间的借款、势力范围争夺或者战争来实现。因而,在资本积累理论上,卢森堡不仅强调内部市场,而且还强调外部市场,即非资本主义市场,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的合乎规律的内在结构。卢森堡这一认识对我们分析帝国主义的特征、本质,以及他们的侵略、掠夺本性及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有很大帮助的。

卢森堡对推动资本积累动力的关注由生产转移到消费,她把研究的视域从剩余价值如何产生转移到如何实现的问题上。她认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体系同非资本主义阶层和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不再是马克思的理论图式中指认的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生产和消费的矛盾,非资本主义阶层和非资本主义世界环境的存在是资本主义暂时得以生存的原因,同时這些因素的存在也是资本主义得以延续的客观历史条件和最终界限。

(二)卢森堡揭示了资本全球性拓展的外在限度——非资本主义市场

卢森堡认为,在一个绝对的资本主义环境里要想实现资本积累是根本不可能的。她提出了资本积累得以实现,需要资本主义市场与非资本主义市场这两个市场主体,她认为“抽象掉其他阶级”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探讨的一个特点,卢森堡认为资本积累在只有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的封闭的“纯”资本主义环境中无法实现。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瓶颈呢?卢森堡认为解决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实现困境的关键是能否打开非资本主义市场,她强调指出,在只有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的封闭的资本主义环境中资本积累无法实现,而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从问世之日起,就向非资本主义阶层采取殖民扩张政策,剥削压迫当地人民,诸如贩卖黑人、殖民掠夺当地自然资源等方式不一而足。事实上,正如卢森堡分析的那样,非资本主义区域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宗主国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资本主义不可能主动放弃对那些非资本主义地区的侵入和控制,而且力度必将加码。非资本主义市场可以为资本积累提供原材料、产品销售市场、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力,从而保证资本积累顺利进行。

既然资本积累的实现需要资本主义市场与非资本主义市场,那么资本积累的资本主义市场就是内部市场,这种市场的生产资料只在资本主义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内部的生产和流通,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进行的,而资本积累的外部市场主要是指生产的产品在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的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这两个环节得以实现,即“作为一个历史过程,资本积累,不管它的理论如何,在一切方面是依存于非资本主义的社会阶层及社会结构形态的”[3]289。在这个资本积累的整体过程中,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限度的揭示,对此,卢森堡并不否认,但是卢森堡还认为这个说明是有局限性的,而她则把研究重点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资本全球性拓展的外在限度的揭示,试图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性条件,这是她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她指出,资本主义的终极危机将是资本拓展的外在限度所导致。资本主义“扩大到一切国家中,不仅赋予那些国家以统一的经济形态,而且还把它们结合成一个巨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4]254,卢森堡同时又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点是“比之从来一切生产方式,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力图把自己的势力机械地扩大到全世界,并排斥其他所有旧的社会形态”[4]254,她继而指出,“资本如果没有全地球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那是不成的。”[3]288为了使积累顺利进行,必然需要一个资本积累的历史环境,“必需要地球上一切地带的自然财富及劳动力。绝大部分的资源和劳动力,事实上还存在于前资本主义生产形态的范围内”[3]288。

资本主义进行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资本扩张进行。如何完成资本扩张呢?通常有两条途径来进行。一是通过发展资本主义自身,二是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两种资本扩张的途径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而发展资本主义、殖民掠夺、世界贸易市场的形成,又是同样问题的不同方面,其中发展资本主义和世界贸易市场的形成,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贸易市场的形成离不开资本主义扩张,同时资本主义扩张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但是在资本主义疯狂排挤落后生产形态,对他们进行殖民掠夺、侵略、扩张的过程中,非资本主义市场能够满足扩大再生产要求的地方却变得越来越狭小。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在狭小的市场里面根本不能消化掉,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试图隐藏的内在矛盾再无藏身之地。资本积累的外部需求推动着资本在全球进行侵略和扩张,而最终结果却是陷入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与市场无法继续扩大这种矛盾中去。

卢森堡把资本积累所造成的矛盾由资本主义生产内部转移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外部,她的关注点在于如何进一步把资本家所剥削的剩余价值消费出去,那么也就把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转移到资本主义国家与非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从封闭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转移到国际上去。

(三)对非资本主义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灭亡的可靠手段

就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本主义创造了它自身的掘墓人”。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的疯狂追逐、资本家的贪欲,致使他们之间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发生日益严重的冲突。正如卢森堡所指出的,帝国主义在侵占非资本主义地区时,必然摧毁非资本主义文化,在此过程中他们往往采用极端手段,但是他们的手段越是残暴、狠毒,同时也就愈加迅速地挖掉资本积累的立足之地。因而她指出,“帝国主义虽是延长资本主义寿命的历史方法,它也是带领资本主义走向迅速结束的一个可靠手段。”[3]359她指出,从地理范围来看,未被侵占的非资本主义市场依旧占领很多区域,但相对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生产力来说,这些区域太微不足道了,当这些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试图为他们生产的剩余产品寻找出路,实现剩余产品的资本化,而非资本主义市场已经被完全侵占,已经没有再扩大的市场的时候,资本主义就要灭亡了。当然,卢森堡的理论并不是完美的,也存在着瑕疵,这也是卢森堡《资本积累论》问世后,遭到各方批评和质疑的原因之一。卢森堡理论错误的核心是离开积累的内在规律,不是从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出发,而是离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而转向流通过程。卢森堡把非资本主义经济成份看作解决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问题的关键,虽然这也有利于揭示帝国主义本质及其经济根源,但她的核心论点却是建立在她对马克思积累体系修正的基础之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本质上,卢森堡的资本积累思想是与马克思一致的,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崩溃的事实。卢森堡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剥夺性积累”的学说,她指出,发达国家内部产业资本的发展,导致了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这种过剩的根源在于:资本家不肯通过扩大劳动者消费和就业,来消化过剩资本和过剩产品,这就导致发达国家内部的资本“过度积累”,也正是内部的“过度积累”迫使资本家去创造一个不平等的“外部”,就需要强制手段,需要暴力,这种暴力就是帝国主义。

或许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受当时客观条件的制约和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她在《资本积累论》中所提出的资本积累全球化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至今還闪耀着光辉。这得益于她在《资本积累论》中总体性方法的运用。运用这一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在极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针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及资本无限积累的趋势,进一步认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

[2][德]罗莎·卢森堡.卢森堡文选(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M].北京:三联书店1959.

[4][德]罗莎·卢森堡.国民经济学入门[M].北京:三联书店,1962.

[5]熊敏.资本全球化的逻辑与历史——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

[6]张一兵.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二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516.

(责任编辑 吴晓妹)

猜你喜欢
卢森堡
Luxembourg卢森堡
中国船级社与卢森堡海事主管机关签署法定授权协议
缺警察,卢森堡打算招外国人
卢森堡的骄傲 查理·高卢Charly Gaul
卢森堡多家图书馆推出电子书租赁服务
世界与中国:《罗莎·卢森堡全集》出版的现状与展望
戚彧陶瓷作品个展卢森堡举行
迎世博:海宝带你游世博(六)荷兰馆和卢森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