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治理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

2020-01-11 08:29张劲松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制度优势公有制宏观调控

张劲松

〔摘要〕 疫情治理既要科学防控、有效救治,又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疫情治理中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为疫情治理注入资金、供应物资和调度人员;公有制经济在疫情期间提供了公共产品和民生服务,以自身的复工复产带动全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为患者和困难群体提供医疗和基本生活保障,是统筹防疫和经济发展的社会稳定器。

〔关键词〕 疫情治理;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宏观调控;公有制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6-0055-05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世界经济衰退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严重受挫,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治理必须有效发挥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势,在疫情防控到位、救治科学的前提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特定时期制度治理的两翼,即一方面要科学防控病毒传播、有效救治患者,另一方面要统筹推进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目前在抗疫斗争中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显著优势和强大威力,其中尤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了核心和关键的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仅是改革開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制度基础,而且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重大疫情治理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高效灵活的宏观调控、所有制中公有制经济的主动担当、分配制度中社会保障体系的精准施策,为夺取防疫和经济发展的双胜利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保障。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疫情治理的资源调配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优势。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尤其是那些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公共安全、满足特殊时期国家和社会特殊需要的行业和领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要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党中央迅速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先后出台联防联控、复工复产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全面加强人员与物资的统一调度和复工复产的统筹指导与协调服务,从而为疫情治理提供了全方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治理效能。

(一)宏观调控为疫情治理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在疫情防控至关重要的时刻,宏观调控为医疗物资的生产和供应注入了强大的资金动力。在财政和信贷政策方面,中央财政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提供50%的财政贴息,确保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降至1.6%以下;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专项再贷款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为抗击疫情提供了超过2.6万亿元的信贷支持。在税收政策方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中央部门实施精准的税收优惠和减免,对防控重点企业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设备采购也全部允许一次性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运输防控重点物资和提供公共交通、生活服务、邮政快递服务的企业免征增值税;对进行社会捐赠的企业、个人给予所得税方面的减免。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复工复产和经济发展首先要注入资金活水。宏观调控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等间接手段,解决了企业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和扩大投资等问题。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运用利率手段增加货币总量的市场投放。中国人民银行在防疫专项再贷款的基础上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向中小银行定向降准 1 个百分点,并下调各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其次,积极运用政府财政预算内的投资,加强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改委等多部门通过信贷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滚动推进实施新型基础设施项目,以此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同时,财政部门适时推出各种补贴直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截至今年8月份,全国170多个地方政府和各类电商企业共发放消费券总额300多亿元。消费券能够增加民众购买力,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和提振市场信心,进而发挥消费乘数效应,推动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宏观调控实现了全国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使用

科学的宏观调控在疫情治理中充分发挥行政手段高效集中的优势,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其科学调配资源、维护社会生产秩序的功能。疫情发生以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物资保障组首先对重点物资实行全国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如要求工信部紧急部署生产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交通运输部要对应急物资车辆予以免费与优先通行,为抗疫物资的运送铺就“最后一公里”等;其次在武汉等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的生活保障上,第一时间建立央地协同、政企联动的9省联保联供协作和500家应急保供企业调运机制,加大粮油、肉类和蔬菜等物资的供应力度。国家在疫情治理中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建立的疫情防控物资统一调度制度,形成了全民动员、全面部署的疫情防控总格局。

在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党中央从全国各地调集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96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湖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医疗支援行动,它及时有效地解决了湖北地区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在疫情治理的经济战场上,人力资源也是复工复产的关键要素。各地政府为重点企业建立用工调度保障机制,提供“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组织专车、专列、专机等保障工人有序复工。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超过99%,中小微企业复工率达到88.4%,重大项目复工率超过95% 〔1 〕。

(三)宏观调控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在疫情治理中,宏观调控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主要手段,党的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则是宏观调控的根本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既发挥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管理作用,政府高效调度医用物资和民生物资的生产,为遏制疫情蔓延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補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有效地实现了中央与地方的政令统一、协同行动。疫情发生后,我国成立国家层面的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还向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真正做到了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疫情治理时期的宏观调控使“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到充分显现,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有力保证。

二、公有制经济在疫情治理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着资源配置方式和分配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在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安全、社会基本保障等领域具有主导作用,是疫情治理的“压舱石”和“顶梁柱”。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各项举措必须通过公有制经济这一主要渠道才能及时得到贯彻并有效落实。

(一)公有制经济为疫情治理提供完善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主心骨”

公有制经济承担着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福利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疫情治理的关键时刻,各类公有制企业为疫情防控提供全方位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保障,如石油石化企业统筹供应渠道、抢调油气资源以确保油气能源供应,电信企业全力保障疫区的网络通畅,粮油贸易企业加大粮油副食产品的供应力度等。

在抗疫物资调配和硬件设施建设上,国有企业发挥着生产和调度的主渠道功能。如国药集团等央属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在快速检测、对症药物、疫苗研制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中国建筑等央属企业在短期内高效建设100多家专门医院,按期建成了集中收治病人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总之,在疫情治理中,国有企业在医疗物资配备、药品研发与供应、生活必需品调度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保障着人们的基础生活和公共服务,充分体现了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优越性。

加快复工达产、促进社会健康运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标志之一。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规划的执行者,是推动生产力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力量。首先,国有企业的率先复工复产为社会稳定和各行各业健康运行提供基础产品和公共服务。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之时,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石油石化、通信、电网、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开工率超过95%。公有制企业的担当作为发挥了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有力有序地推进了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复工复产。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居主导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还通过项目建设、原料供应、产能调配等方式主动开展全链条协作,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复工复产。其次,部分国有企业主动为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减负促产。一方面公共服务类国有企业通过降低电价气价、降低物流成本等方式,降低各类中小微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对其持有的商场、商业项目减免部分租金,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以上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各类企业的经营压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非公有制经济是疫情治理的重要力量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疫情防控的危急时刻,非公企业在保障医疗物资的供应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积极行动,向战疫一线驰援大量医疗和生活物资,许多民营医药器械生产企业迅速复工复产,化工、服装、汽车、家电、白酒等领域的许多企业“跨界”转产医疗物资用品,有效缓解了抗疫物资紧缺局面。在疫情防控升级、居家隔离成为常态之时,以民营企业为主要力量的电子商务业、快递业努力地串起物流运转链条,在危急时刻连接起广大群众的物资和情感往来,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推动复工复产、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产业模式转换、培育新经济业态的“催化剂”和“新引擎”。一方面,广大民营企业通过加大自有资金的投入和相互扶持,携手共克时艰。如有些大型民营企业通过启动专项扶持资金和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商户恢复经营提供优惠利率小微贷款,许多房地产企业也启动减租补贴模式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减轻经营压力。另一方面,民营高新技术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开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动力源。如众多民营科技企业纷纷开发“云办公”“云会议”平台保障企业、学校、单位线上复工、复学和远程办公。非公有制企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强大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了管理体制灵活、覆盖面广泛、业态升级迅捷的优势,是疫情治理中的重要力量。

(三)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制度优势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在疫情治理中能够有效调控稀缺资源,避免物资短缺和社会混乱;提供强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增强经济社会运行的韧性和稳定性;率先复工达产,引导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产生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及要努力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三者和谐统一。在万众一心的抗疫中,14亿中国人民自觉参与抗击疫情,勇敢承担社会责任,为取得抗疫胜利约束自我乃至牺牲自我,全社会形成了联防联控、众志成城的巨大合力。价值理念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从另一侧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三、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疫情治理的调节器和稳定器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等层次。分配制度的这三个层次相互协作,对各种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激励,激发了一线防疫人员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解决了病毒感染者和困难群体的后顾之忧,同时提高了居民的购买力水平进而扩大有效需求,从而释放了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一)在初次分配环节,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对一线医护人员、患者发挥了激励和保障的功能

在个人层面,初次分配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将社会财富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是个人获得报酬的主要依据,同时按生产要素所有权进行收入分配,即个人的知识、技术、管理等按贡献大小获取报酬。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对于参加一线疫情防控的医务和防疫工作人员,中央财政按照风险程度和工作类型等因素,分别给予每人每天300元、200元的临时性工作补助,并且对在重症危重症患者病区工作的一线医务人员,按实际工作天数的 1.5倍计算应发工作天数。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在初次分配环节根据战疫一线人员的特殊贡献增加其劳动收入,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提升了他们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二)再分配调节机制既是保障民生的“定心丸”和社会运行的 “稳定器”,又是释放经济活力的“助推器”。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通过政府调节机制对部分国民收入进行的重新分配,主要是运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为退休、患病、低收入者、失业者等人群提供保障。在疫情治理中,收入再分配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它通过各类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不仅较好地发挥了抵御、防范、化解风险的传统功能,而且为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通过医疗保险为患者的救治、困难群众的隔离检测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管理部门在疫情治理中调整了医疗保障政策,对确诊和疑似患者实行“先救治后结算”,其医疗费用在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进行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补助。国家卫健委还调整了医疗费用的报销范围和流程,将新型肺炎诊疗涵盖的药品和服务全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些特殊时期出台的社会保障措施有效地消除了一线防疫人员、病毒感染者和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弥补了市场失灵造成的群体差距,成为疫情防控期间民众的“定心丸”和社会的“稳定器”。

二是通过调整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为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发展释放资金。一方面,相关部门阶段性地减免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单位缴费,阶段性地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今年2月份全国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1 239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受益942亿元,大型企业受益209亿元,上半年各类企业在社保助企“免减缓”方面减免额在5 00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通过返还失业保险费为企业注入资金。社保管理部门规定中小微企业裁员率不高于上年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即5.5%),或30人以下的企业裁员率不超过20%,就可以返还企业所缴上年度失业保险费的50%。社会保障在特定时期的减免征收或返还,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为恢复生产、经济发展增加了资金来源。

三是通过对再分配制度的灵活施策,助力劳动者上岗就业,维持收入水平。一方面社保管理部门综合运用失业保险基金结余援企稳岗。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19日,已有302万户企业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388亿元,惠及职工8 076万人。同时,相关部门加大职业培训补贴的支持力度,促进劳动者的技能提高、积极就业。另一方面,通过阶段性降低或减免企业的社会保险费,保证职工在延迟复工期间获得全额或部分标准工资,尽量减少疫情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同时,相关部门通过发放社会救济、抚恤金和生活补助、失业保险金或者失业补助金、消费券等,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并适当地增强其消费购买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第三次分配在疫情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强调“第三次分配”,指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疫情爆发后,众多民营企业为疫区快速调度资金或慈善捐款。根据全国工商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0日全国共有110 314家民营企业通过捐款捐物、设立基金、各种补贴等方式支持疫情防控,累计捐款172.14亿元,捐物价值118.83亿元,设立基金61.81亿元 〔2 〕。实践证明,以社会慈善为主的第三次分配在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解决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等社会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撑功能,有助于不断地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社會主义分配制度的优势

在我国疫情防控体系中,大部分企业把个体利益让位于社会公共利益,在服从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调动一切人力和物资完成防控和救治任务,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在疫情治理中的优势和效能。我国分配制度中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对新冠肺炎患者实行免费救治、医保买单和财政兜底。截至今年5月31日,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3.5亿元,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 〔1 〕。实践证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支撑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能够保证医疗物资的有效供应,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为疫情治理提供稳固的社会保障。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N〕.人民日报,2020-06-08(10).

〔2〕刘维涛,杨 昊,易舒冉,等. 民企加快复工复产稳就业〔N〕.人民日报,2020-04-09(01).

责任编辑 徐 芳

猜你喜欢
制度优势公有制宏观调控
全民抗疫下集体主义的当代内涵与制度优势探讨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着力点
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着力点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认清制度优势 坚定制度自信
陕甘宁边区县政制度的设计理念
陕甘宁边区县政制度的设计理念
宏观调控程序法治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