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时聪
关键词:支架式服务策略;儿童阅读推广;公共图书馆
摘 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承担起儿童阅读推广中的“支架”角色。文章将支架式服务策略细化为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指导、阅读推广三个方面,结合厦门地区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的现状进行了举例分析,并对未来如何运用支架式服务策略开展儿童阅读推广工作提出了操作性强的建议,以期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12-0138-03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培养是关系到我国“两个一百年”重要目标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战略之一。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其应充分发挥文化教育职能,积极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思想建设融入阅读指导工作中,遵循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创新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服务工作,在保障儿童文化权益的同时,引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维果斯基“支架式教学”理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提出了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产生的,由此,社会对儿童的活动内容、思维方式、心理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他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理论。支架,原指脚手架,是建筑房屋时用来支撑工人高空作业的临时结构,能扩大工人的活动范围,支撑他们完成建筑任务。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儿童阅读推广中扮演“脚手架”的角色,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引导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 厦门地区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中支架式服务现状分析
在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中,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中随着成年人的指导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公共图书馆有效开展支架式阅读指导工作对于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阅读环境的营造
维果斯基认为,社会环境是儿童思维和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儿童的认知和行为与它们发生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1]。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其应打造符合儿童阅读特点的阅读空间,并对阅读空间的色彩、陈设、功能、区域等进行合理设计,为儿童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目前,厦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儿童阅览室在环境营造方面缺乏儿童元素,形式较单一,大多数公共图书馆仅仅运用相对丰富的颜色凸显儿童元素,在阅览室的设计方面存在趣味性和人文性不足等问题,在空间布局方面存在缺乏清晰指引、功能区域划分不明确等问题。
2.2 阅读指导
认知能力是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注意和交往建立起的共有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指导学习这一理论,即直接地、有目的地从一个个体将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个体,学习者需要先内化教师的指导意见,然后再利用这些指导意见规范自身的学习行为。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教育职能,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积极开展阅读指导工作,为儿童阅读搭好支架,建立科学的阅读指导体系,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厦门地区公共图书馆为例,该地区许多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及其家长的阅读指导活动,如: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厦门市各大医院合作开展的“智慧妈妈”活动,厦门市图书馆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开展的趣味性强的双语阅读指导活动。虽然公共图书馆重视阅读指导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能及时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导服务。
2.3 阅读推广活动
目前,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已成为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公共图书馆应在扮演“脚手架”这一角色的过程中创新阅读推广模式,根据儿童所处的能力阶段调整“支架”操作模式,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活动内容,以便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近年来,厦门地区公共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如: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的“成长阅读会”,以“心灵成长”为主题,与幼儿园联手为学龄前儿童精心设计了绘本成长阅读活动;翔安区图书馆针对9~12岁学龄儿童开展的“翔图智绘书”活动,在引导儿童阅读馆藏绘本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故事创作,提升了他们在创新、写作、绘画、编辑、美工及沟通交流、协作、动手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虽然公共图书馆已认识到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对活动的定位不明确、对活动对象的分类不明确、趣味性活动较多、专业性强的活动较少等[2]。
3 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工作中支架式服务的启示及运用建议
3.1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公共图书馆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阅读偏好,为他们打造舒适、功能区域划分清晰的阅读空间。
3.1.1 针对学龄前儿童设置分级阅读专区。公共图书馆可在打造阅读空间的过程中结合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在环境设计方面为其打造光线充足、宽敞舒适、富有童趣的场所,把经典童话故事形象作为装饰或指示标识,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在硬件设施陈设方面充分考虑该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点,设置高度适宜的书架,方便其取阅图书。公共图书馆可设置展示型书架,激发学龄前儿童的阅读热情。公共图书馆还应重视功能区域的划分,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开设2岁以下儿童感官体验区和3~6岁儿童互动体验区两个分级阅读专区[3],开展支架式阅读指导服务,在2岁以下儿童感官体验区放置布质书、翻翻书、有声书、点读书等读物,提高该阶段儿童的阅读兴趣;在3~6岁儿童互动体验区放置互动类游戏书、思维训练书、成长类绘本及AR、VR互动体验书等读物,满足该阶段儿童的成长需求。
3.1.2 针对学龄儿童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龄儿童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喜欢相对独立的阅读模式,关注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和阅读环境。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打造阅读空间的过程中要采用较稳重的色彩,以免太过跳跃的颜色分散学龄儿童的阅读注意力。在硬件设施配套方面,公共图书馆要配置普通的学习书桌椅、舒适的沙发椅及带隔断的独立学习桌,满足学龄儿童的多元化需求;采购一些多媒体设备,建设安全绿色的网络平台,方便学龄儿童搜索、下载资源,进行网上学习。在人文环境营造方面,公共图书馆应全心全意为学龄儿童提供阅读指导服务,对他们实施必要的人文关怀。由于学龄儿童的年龄跨度较大,生理需求及心理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分级阅读可为公共图书馆开展支架式服务提供有效支撑。公共图书馆可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向不同年龄段儿童推荐不同的读物,如:向7~12岁儿童推荐贴近儿童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向12~18岁儿童推荐哲学类及文学类经典作品。
3.2 提供集趣味、内涵于一体的阅读指导,增强支架式服务的专业性
维果斯基认为,目前对儿童的教育诊断和评价大多侧重于“昨天的发展”,而教育者应更关注儿童的动态发展。公共图书馆要探究搭建脚手架的办法,针对儿童开展阅读指导服务,将复杂的阅读任务加以分解,使儿童在不断完成阶梯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一点点“爬升”[4]。
3.2.1 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阅读指导。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还处于萌芽和初级发展阶段,其无法有意識地开展阅读,无法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书籍。公共图书馆可在阅览室醒目位置张贴读者守则,或向入馆读者分发读者宣传册,加强对学龄前儿童的入馆教育,培养他们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分级阅读规则设置分级阅读书架,定期更新图书,制作分级阅读宣传册,在网站主页、微博、微信进行宣传推广,引导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借阅书籍;定期组织专题阅读指导讲座活动,满足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的需求;与绘本馆或早教机构合作开展艺术类、益智类、科普类阅读指导活动,激发学龄前儿童的阅读热情。
3.2.2 针对学龄儿童的阅读指导。学龄儿童已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认知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喜欢独立阅读。公共图书馆应及时对学龄儿童进行阅读指导,向他们推荐合适的书籍,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公共图书馆可根据学龄儿童的认知能力,为他们提供分级阅读指导服务;邀请知名学者举办讲座,针对学龄儿童制订阅读指导计划,提高阅读指导的效果;与学校合作开展阅读指导活动,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加入阅读指导团队,为学龄儿童提供针对性强的阅读指导服务。
3.3 精心设计阅读推广活动
3.3.1 交互式阅读推广活动。公共图书馆应以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设计阅读推广主题,制订阅读推广计划。馆员可根据计划,紧扣主题,策划阅读推广活动,采用提问、总结、阐明、预测的交互式认知策略为儿童阅读提供支架式服务,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馆员也可将阅读推广活动的成果进行量化,根据量化结果及时调整策略,制订下一阶段与儿童阅读“最近发展区”相匹配的支架式阅读推广活动计划。
3.3.2 合作式阅读推广活动。一些学者发现,有共同爱好的同龄人的影响力是最大的,甚至超过了学校和父母对其的影响。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利用朋友圈效应,开展合作式的阅读推广活动。活动组织者可根据既定的活动计划和目标布置阅读任务,让小组伙伴通过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共同承担阅读任务、协作对话等方式,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以实现共同的阅读目标。
参考文献:
[1] 西格勒.儿童思维发展(第四版)[M].刘电芝,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18,126,127.
[2] 夏代英.如何选择适宜的早期阅读材料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3-6.
[3] 陈艳东.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视域下的少儿图书馆分级阅读推广服务研究:以盘锦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分级阅读推广项目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9(2):65-69.
[4] 徐然.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服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8):68-71.
(编校:孙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