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国家每年为高等教育发展划拨高额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也为高校建设提供部分资金支持,而对于经费的配置与使用则需要在预算编制与预算绩效管理下进行系统分析,以保障高校资金配置的科学性。但从现阶段预算编制及控制、绩效管理现状来看,不足与缺陷客观存在,为此,文章就高校预算编制及控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预算绩效管理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为适应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发展形势,高校也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提高自身市场化水平、开放性,以此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为保障资金资源充足,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实现价值、获取效益,实现高校经费的科学配置、量化使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面对当前高校预算编制与控制、预算绩效管理效果不理想现状,探究具体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预算绩效管理措施十分必要。
预算编制是一项筹集与分配资金的年度计划活动,其是实现资金优化配置的关键。随着高校市场化水平的提升,高校资金体系逐步完善,不再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性拨款,因而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基于资金使用权力,保障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满足高校发展需要以及各利益方的利益诉求。综合来看当前高校预算编制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预算编制目标中未体现相关利益者的诉求。高校编制受到政府、管理层、各学院、部门等多方主体的影响,但主体之间以各自利益为主,未综合考虑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实现综合性、全球化、研究型院校建设,在教育教学实践、科学研究方面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从而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一长期目标的实现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持。但这一目标并未通过分解融入到预算编制当中,导致预算编制目标中未体现出高校的具体期望,不利于高校完成这一长期计划。
二是未给予预算编制高度重视。预算编制中涉及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校级管理层、项目申报部门、预算编制部门等主体,其需在正确理解编制功能基础上,才能通过合理建议、不断优化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但目前预算编制管理、主导主体的轻视,直接导致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质量不断下降;预算编制实施过程中,与现实情况存在极大差入,导致预算编制流于形势。虽然国家早在本世纪初则强调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并不断出台政策指导与规定高校预算编制工作,但高校作为利益相关者组织,存在过多的利益相关主体,政府以及管理层的重视并不能将利益相关者利益综合。
三是预算编制程序存在缺陷。目前,高校预算编制在较大程度上仍受政府的严厉管制,需严格遵守政府规定,以时间为节点进行预算编制审核,保障资金的合理利用,因此,政府要求的预算编制时间对预算编制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存在一部分负面影响。一方面,高校需在规定时间完成,但过早的编制导致预算执行期间与现实情况存在极大差异,各项标准无参考价值;另一方面,预算标准需在充足的时间下完成,紧张的时间条件下,预算编制质量必然受到影响。如某校预算编制涉及到部门预算、校内预算两部分内容,按照时间要求,需在两个月内完成部门预算编制,经过政府审核后展开校内预算编制,但在校内预算编制期间部门预算编制已开始执行,且校内预算编制仍需经过审核后执行,导致校内资金分配在前期无任何标准,严重影响预算编制功能与执行质量。
预算绩效管理是在预算管理基础上融合了绩效管理的可量化特点,将绩效指标作为衡量预算的基础。因高校运营不以盈利为目的,合理的分配资金,从长远角度来看是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对高校资金的使用以及分配进行量化一直是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通过引进绩效,将高校发展内容进行分类评价,制成体系,根据发展诉求、预算绩效配置资金,是目前高校提高预算管理质量与效果的重要手段。但从预算编制及控制现状则可以看出,预算管理中绩效价值与功能的实现缺少有利基礎,从而仍存在需要改进之处。
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建设
分类评价体系是决定预算绩效管理准确性、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其为绩效管理提供科学的指标,指导预算管理科学设置管理标准、要求。但考虑到高校预算分类评价内容多,各高校有着自身的发展需求,短时间内构建起统一、标准化、无差别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为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价值,高校在落实工作中需充分考虑高校发展历史背景、地区经济水平、高校类别等因素,对高校自身发展、需求进行精准定位,构建科学的评价基础。
现阶段,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上海、苏州等地区率先作为高校分类评价体系建设试点,从管理、评价两个维度展开分类体系建设,其主要以高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条件等作为基础制定分类评价标准,如综合大学、专业性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师资水平、占地面积等不同都成为定位高校预算评价分类标准的依据。
优化改进财务会计制度
高校财务部门是落实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行为主体,预算绩效管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财务部门的支持,但这种新型预算管理模式与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存在本质性差异,其需要将绩效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与耗费资源作为测算的一部分,保障成本核算的全面性,但在高校现行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当中,无法支撑测算预算绩效管理成本,从技术以及人员上都不具备条件。因此,在预算绩效管理执行中财务会计制度的优化与改进势在必行。从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的需求角度来讲,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中需增设绩效成本管理制度,规范绩效评价标准、评定范围、评价方法,指导绩效成本的科学计算;同时,增设权责发生制度,作为会计基础制度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权责制度要求开展工作,限制越权行为、违规违纪行为;规范会计报表体系,增加绩效成本相关报表;此外,优化财务制度,将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在财务制度中明确,围绕预算绩效管理建立起全方位监督、考核、审查制度。
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一方面,确立绩效管理信息公开制度。每阶段绩效评价后,将预算绩效信息公开,可通过门户网站等渠道在权威网络平台上发布,以便各部门、各主体间有效监督,提升预算管理工作透明度,及时发现管理问题。
另一方面,以预算绩效作为拨款依据,建立新型拨款制度。预算绩效管理,以绩效量化标准评价预算产生的价值与效益,根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拨款依据,将使高校对自身资金使用效益给予高度重视,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部门预算、校内预算出现“两张皮”情况。目前,这一拨款制度在国际上有所实践,其中美国一所高校早在上个世纪按照预算绩效作为财政拨款的依据,在提高资金使用率、资金科学配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以预算绩效作为拨款依据,必须保障绩效评价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时高校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状态,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都有所差异,因此,需在不同时期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修订与优化。
从我国高校校内预算与部门预算衔接不畅、“两张皮”情况则可以看出,政府与高校预算管理方法上存在的差异,导致高校自主分配的一部分权力受到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无法保障经费使用情况切实满足学校需要。在将预算绩效作为拨款依据中,政府将资金分配的一部分权力给予高校,根据高校建设与发展切实所需进行预算编制,展开绩效评价,不必按照政府要求对应各项科目。我国高校可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的经验,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充分发挥高校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完善当前预算编制、预算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缺陷。
综上所述,文章从预算编制与控制、预算绩效管理两个方面对当前高校预算编制、执行、管理工作展开了探究,清晰的看到当前高校预算相关工作存在诸多不足,在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形势下,预算工作中的问题极可能成为掣肘高校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问题。因此,文章提出了预算编制与控制的不足,并分析了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价值中需要改进的事项、措施,希望引起高校深入思考。但本次分析相对粗浅,在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未提出建设性意见,未来还需从该方向展开更深入的探究。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