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模式下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

2020-01-11 01:14陈冬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53期
关键词:科学素质讨论真实性

陈冬燕

【摘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STEM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新热点。STEM教育形成和发展于科学教育,它关注幼儿的兴趣,强调幼儿的自主探索,主张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幼儿园在实践中,对科学素质的认识存在偏差,过于关注知识积累从而忽视了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STEM教育模式是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因此,幼儿园在开展科学教育中,要鼓励幼儿提问的行为,重视幼儿的讨论活动,注重幼儿科学活动的真实性,以提高幼儿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关键词】STEM教育模式;科学素质;提问;讨论;真实性

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美国率先提出实施STEM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以力求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主导权。STEM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强调幼儿的自主探索,主张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所以,STEM教育理念对于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前幼儿园在实践中,对科学教育的定位缺乏真正的理解,对科学素质的认识存在偏差,进而导致我们过于关注幼儿知识积累而忽略了幼儿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科学素质,既不是单纯地表现为个体掌握科学量的多少,也不是单纯地表现为个体对知识的学习能力,而是个体表现出的一种热爱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内在的综合品质。

社会快速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教界对幼儿科学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理论研究表明,当代幼儿的科学素质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1.对客观事物有广泛而稳定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2.拥有一定科学知识,并自学地运用科学知识理解和对待各种事物;3.掌握简单的科学方法;4.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

笔者在幼儿科学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在幼儿科学素质的这四个方面之中,以培养幼儿对客观事物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为最重要、最基本、最首要的任务。这并不是说,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观念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并不重要,而是,好奇心是这一切活动的根源。只有使幼儿的好奇心转变为自觉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兴趣,才能促使幼儿进行其他学习活动。苏联教育家H.H.波季亚科夫指出:在学前时期,认识的兴趣是他们的主要学习动机,幼儿们对学习有了兴趣,并且充满良好的情绪,才能提高教学法的效率。

围绕如何提高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如何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独特理解等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观点,供幼教工作者参考并作进一步研究。

一、重视、鼓励幼儿提问的行为

教师若能真正重视、有效鼓励幼儿提问的行为,对幼儿形成稳定的、内在的对客观事物兴趣和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将起到令人始料不及的神奇作用。

一次,笔者在任教班级进行了一次“小问号博士”比赛活动。比赛的方法是教师为每个幼儿设立一本提问簿,请幼儿注意观察自己生活的环境,开动脑筋想想:有哪些现象是你觉得奇怪,很想知道为什么的。每想到一个问题,就告诉老师,老师会把你的问题记在你的提问簿上,过一段时间,评评哪个小朋友最爱提问题,最会提问题。

这活动一开展,全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都出奇的高。平时一到户外自由活动时间,就会自觉出现在操场上的小家伙们,现在竟然自动放弃“自由”,拿着本子围着笔者七嘴八舌地争相提问题,而每当看到笔者反问他的问题变成了自己也看不懂的文字,总有一股莫名的满足感写在他们稚气的脸上。

这些问题都有趣极了,如:“为什么外国人的鼻子那么尖,中国人的鼻子那么短?”“为什么解放军叔叔射子弹我们看不见,汽车在路上跑我们却能看见?”“地球是哪一天出生的?”……有些问题直指向我们生命的本质、生物的起源和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等问题,笔者不得不佩服幼儿们大胆的思考和敏锐的观察力了。

这个活动历时一个星期,活动结束时笔者整整收集了114个小问题,而班上的小朋友也并没有因为活动已经结束而减弱他们提问题的热情。通过这次的活动,笔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1.从这些问题涉及的领域来看,幼儿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可以说地球上的一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乃至于人文,都对他们充满了神秘感和新鲜感。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敏感程度远远在我们成人之上。但在平时,成人们,包括家长和教师并不注意幼儿们这种宝贵的求知欲望,他们敷衍孩子,不搭理他们的问题,久而久之,这种在幼儿期表现得尤为强烈的敏感性就会在这些敷衍中越来越迟钝。

反观这次活动的成功之处,恰恰就在于充分地诱发了幼儿的这种敏感性,培养了幼儿们对客观事物的兴趣。教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重视地加以记录,又令他们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当他们认为提问题可以使自己获得一种满足感时,当然就鼓舞了他们观察事物、探索事物的积极性了。

2.从整个活动的过程来看,在刚开始时,幼儿们只是把提问题作为一项任务,只对谁能当上“小问号博士”感兴趣,但到活动结束了以后,他们向笔者提问的积极性一点儿也没减弱,相反,他们的求知欲望比活动前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了,他们的兴趣已经转移了,从对比赛结果的兴趣转移到自我客观世界、思考问题、探索客观事物的兴趣上来了。也就是说,这一活动使他们培养了一种对客观事物感兴趣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3.过去,我们的科学课(常识课)教师并不重视鼓励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发问,而仅满足于能回答幼儿们的问题,这在今天看来,是远远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的,要发展幼儿对客观事物感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还必须想出积极有效的办法来鼓励幼儿的好问行为,这样才能使幼儿对客观事物的不稳定的兴趣,发展为一种稳定的习惯,成为一种内在的科学素质。

二、重视幼儿的讨论活动

在过去的常识教育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被置于教学目标的首位,至于学生对知识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则是完全被教师所忽略的。尽管提倡幼儿科学教育以来,让学生有独立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已越来越受到幼儿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希望听到幼儿说出自己心中既定的标准答案,一旦某个幼儿说中了答案,就立即表扬为“聪明”“爱动脑筋”而许多也开动脑筋,大胆说出自己想法的孩子却没有得到任何重视、赞许和鼓励;有的教师为了使教学环节环環紧扣,更不惜牺牲学生思考的时间,抢先一步地代替学生说出答案;在一些被较高评价的科学观摩课上,虽然给予了幼儿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但从幼儿们那千篇一律以便使教师水到渠成地归纳出科学观点的答案中,也不难看出他们独立思考和理解科学知识受到压制的痕迹。

要彻底地改善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必须真正重视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进行独特理解的勇气和能力。而要培养这种科学素质,笔者认为,重视幼儿的讨论活动,有效地组织幼儿讨论,实在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途径。

在科学教学方法中,讨论法并不是一个受教师们欢迎的方法。大多数教师认为幼儿知识水平有限,讨论不起来。实则不然,一个组织成功的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讨论活动,不但公平地给予每个幼儿独立思考和表达自我的机会,而且可以带动科学活动的气氛,促进幼儿对所学知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认识。

在这里,笔者不想展开论述,只想就如何利用图片展览的形式激发幼儿讨论的兴趣,谈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在科学教育中,图片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具,在一些重在扩大幼儿视野,增加幼儿见闻、而操作性较弱的内容中,图片以其形象直观、易为幼儿接受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不但如此,图片也是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组织幼儿讨论的好帮手呢。但如何利用图片组织一次热烈的讨论呢?笔者认为,这与图片出示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图片的出示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逐幅展示(包括实物投影);人手一份和图片展览。而在这几种方式中,笔者认为图片展览的方式最能激发幼儿讨论的兴趣。

在一个《微生物的预防和利用》的科学活动中,笔者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在A班,笔者采用了实物投影,逐幅出示并作讲解的方法;而在B班,笔者采用了“参观图片展览”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结果,A 班幼儿在观看和听讲解的过程中精神涣散,讨论时也只能靠回忆简单地重复讲解的内容。而B 班的情况则完全相反,幼儿们在观看图片展览时,由于自己选择图片观看的自由度大,他们在整個过程中显得兴致盎然,并没有因为自由度大而出现混乱的行为,相反,他们自动地组成小组,在同一张图片前,几个小朋友小声地议论,对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通过这次比较,笔者总结了图片展览法在组织幼儿讨论中的优越性。

1.鼓励幼儿对科学知识形成独特的理解。由于这一方法没有给幼儿灌输知识,限制他们的思维,而是让幼儿从已有的生活或科学经验出发,对新的刺激(图片)进行同化和顺应。由此而引发的讨论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如,有个幼儿在看完《预防微生物》图片之一的《火焰消毒》后,对旁边的幼儿说:“这是因为微生物也像人一样怕热,所以用火烧死它。”

2.给幼儿思考和教师了解情况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在过去的图片讲解法中,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对图片进行解释说明,造成“教师疲于讲、幼儿疲于听”的现象。而参观图片展览的方法,不但变幼儿被动的“听”为主动的“说”和“看”,还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况,以便及时对教学活动作适当的调整,或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帮助落后的幼儿重建学习信心。

3.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的自由。图片展览法,并不限制幼儿先看什么,后看什么,也不规定幼儿进行讨论的伙伴。幼儿完全根据自己意愿,决定观看的顺序,这显然给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和气氛。迪克·施韦尔特认为:儿童需要利用和体验其能力和环境的自由,这是发展儿童创造力的一大要点。

4.使幼儿对探索活动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评价一个科学活动,否认是正规性的或非正规性的,能否使幼儿保持探索的兴趣,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图片展览法中,每一张图片对幼儿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刺激,而每当幼儿选择新的图片进行探索和讨论时,其兴奋程度绝不啻于他们得到一个新的电动玩具。

三、注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真实性

STEM教育以项目学习为载体,注重对幼儿进行综合素养的培养,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通过对相关课题进行观察分析比对、假设推断等方法,帮助幼儿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在先玩后做的过程中,促进幼儿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幼儿科学教育领域的目标与STEM教育有关。幼儿在科学启蒙教育中,有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探究中,幼儿不仅开拓思维,掌握科学的知识,还能培养科学意识,形成科学精神。然而,在实际的科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只能提供材料给幼儿,不能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动力。因此,导致幼儿教育活动缺乏真实性。所以,教师应该注重科学活动的真实性,从幼儿生活周围选材,增强科学活动的真实性,比如,大班幼儿户外运动时脱衣服,发现衣服篓不够装,想要设计一个晾衣架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些都可以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操作,进而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因此,幼儿STEM教育是对传统的科学教育单一知识偏离生活世界的反思和批判,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幼儿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和鼓励幼儿的提问和讨论行为,捕捉幼儿对生活中事物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以便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和真实的情境,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民从.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1994(4):27.

[2]王月媛.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4:25.

[3]迪克·施韦尔特.把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作为学前教育的目标[J].学前教育参考资料(上),1993(2):16.

[4]张璐.早期STEM教育的理论和实践[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9:33.

猜你喜欢
科学素质讨论真实性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策略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