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0-01-11 01:11常丽敏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案例教学道德与法治

常丽敏

【摘要】案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激发了学生主动了解法律知识的兴趣,弥补了低年级学生生活体验的不足,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法治意识、道德行为规范也逐渐渗入,入心入脑,为培养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打好了基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案例教学 法治教育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还需要学会运用掌握的法律知识正确地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并且最终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上,自觉守法,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通过何种方式,能引领学生从简单的知道走向达成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案例教学法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题答案。案例教学法中核心是生动的案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获得生活体验,同时在对案例的层层深入分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生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对法治的了解、理解到认同再转化为外化的行为。学生通常会认为普通人一辈子都不会和法律搭上关系,只有少数的人才会打官司。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孩子爱听故事这个天性,经常性地将最新报道的新闻事件、身边的人发生的纠纷、抖音里看到的案例分享给她们,让她们看到法律并不是远离普通人的,它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需要运用法律武器的时候。

例如,老爷爷在小区中遛弯,邻居未拴狗绳的大狗突然冲出来,将他撞倒在地,引发心梗住院,老爷爷与邻居因责任和赔偿问题达不成一致而将其起诉至法院。

案例陈述完之后,学生立马来精神,纷纷表示自己和邻居也在小区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然后有的同学就关注到了赔偿的问题,有的认为邻居应该承担所有医药费,有的学生认为可能这位老爷爷心脏本来就不好,邻居只负部分的责任,但怎么确定负多少责任呢?还有的学生十分气愤,应该把这只恶狗抓起来杀掉,然后立马有同学反驳太不理智,应该找警察叔叔解决问题。

生活中的案例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和讨论热情,通过学生的踊跃的发言,老师可以很快找到学生头脑里的认知冲突点,并以此为依据展开进一步的探究。每次案例分享完,学生总是意犹未尽,追着问还有没有其他案例。除了案例本身的趣味性,有时案例中法律知识丰富、有勇有谋的主人公也会让学生赞叹不已。比如,上海华东政法大学王洁莹因携带零食进入上海迪士尼乐园时被园方工作人员翻包检查,认为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认定上海迪士尼乐园禁止游客携带食品入园的格式条款无效,并赔偿损失。

很多学生都去过迪斯尼乐园,并且认为禁止携带零食入园,还翻包检查的做法不对,但没什么办法,只能默许了这种行为。王洁莹勇敢的行为让学生看到了掌握法律知识的力量,也看到了依照法律程序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每个人做到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我们就能建设一个公开公正的法治社会。法治意识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个案例逐渐在学生的意识中生根发芽。

为了鼓励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开辟了“新闻播报”环节,每次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则新闻事件。为了避免出现学生漫无边际讲述的情况,我给出了讲述的大纲,并且限制了分享时间为5分钟,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1.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事件中,冲突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

3.事件涉及的法律条文是什么?

二、真实案例补齐学生体验空白

六年级的学生生活体验有限,尤其是关于政治生活方面。《人民代表为人民》一课中讲到人大代表的职责时,尽管探究新知和阅读角都分别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提供了人大代表的职责信息,但还是略显单薄,学生的参与度明显不高。于是,我给学生推荐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官网的“代表风采”栏目,在这个栏目中有全国各地的优秀代表事迹的专题介绍,有视频,还有文字介绍,信息非常丰富。我请每个学生浏览五位优秀人大代表的事迹介绍,然后记录其中提到的每位代表主要工作内容。

掌握了丰富的素材,孩子们的话明显多了起来。他们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共同总结出人大代表的主要职责,再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汇报时不仅能结合栏目中的内容,还在栏目的启发下找到了所在社区的“人民代表之家”,介绍了社区中经代表提案之后带来的停车环境变化等。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处在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还主要依靠直观的感受和事例,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的案例是学生获得新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复杂案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一直以来,小学生的课堂里多数为“是什么”“是或否”“对不对”类型的提问,学生习惯于简单的复述,非黑即白的判断方式以及单向度的分析维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对现象的深入认识。

比如,在讨论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时,教师提问学生“造成这起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无一例外地表示,都是那位与司机发生冲突的乘客的问题。如果不是她一直与司机争吵,拿手机击打司机,司机驾驶就不会偏离方向。

教师充分肯定了肇事乘客是这件悲剧的主要原因,她的行为严重危害了公共安全,已经触犯了法律。接着,教师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短视频,同样是有乘客与公交车司机发生冲突,一直在撕扯司机,车出现了左右扭动的现象。这时,同车的另两位乘客走上来,合力制服了肇事的乘客。

教师继续提问,看完后是否有新的想法?经过启发后,陆续有学生表示车上的其他乘客冷漠旁观,不想多管闲事的行为也是造成这起悲剧的原因;还有的同学想到最近看到公交车上司机的空间被封闭起来了,公交车公司应该早采取这种措施,悲剧也可以被避免。

社会现象是复杂、多面的,选择案例时,要清晰明确的案例,但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冲突、矛盾,有层次渐进,适合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经历过几次案例讨论后,学生在问题分析时考虑能更加全面。

当“大连10岁女孩被害”事件发生后,教师同时呈现了若干起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提问“面对未成年人犯罪年龄有下降、低龄化趋势,我们应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后,有部分小组已经可以结合材料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适当降低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让年龄小不再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同时,家庭、学校、社会也要加强对边缘未成年人的关注和教育,这才是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根本之道,这也是两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的原因。

结合案例进行讨论时,学生并不能一个人分析完整,每个人贡献其中的一方面,这时可以让学生尝试总结大家的观点,也可以由老师进行总结陈述,这将是学生学习模仿的示范,学生的分析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案例讨论中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激发了学生主动了解法律知识的兴趣,弥补了低年级学生生活体验的不足,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法治意识、道德行为规范也逐渐渗入,入心入脑,为培养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打好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王红霞.关联生活巧普法,精选案例入脑心——《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2019,(12).

[3]吴晨媚.培养知法守法用法的小公民[J].中小学德育,2019,(08).

[4]崔维云.法治案例教学存在的误区与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5).

[5]张家军.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01).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案例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