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中的现代性

2020-01-11 01:10谭娟
文教资料 2020年25期
关键词:卢梭现代性

谭娟

摘   要: 卢梭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生而具有善性,假设人类的最初便是一种自然状态,自然主义人性观形成了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独特目的、原则、方法、任务。教育思想中的关于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呈现、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是表现道德教育现代性特征的重要维度。

关键词: 卢梭   道德教育思想   现代性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与前辈培根筹划的现代性科技乐园不同的是,卢梭看到了现在技术和政治带来的对人性摧残的风险。因此,卢梭试图让儿童回到最初的自然状态,以此使人们实现生命的保存与积极的自由,让人既具有同情与温良之心,又成为履行公民义务的好公民。耐人寻味的是:基于反对现代科技的道德教育思想中为何时时散发着现代性的气息?为此,本文立足卢梭经典文本的相关论述,结合西方现代人性观点的历史逻辑,尝试解析思想中的现代性表现,为深入阐释卢梭道德思想的内涵及当代意义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何谓现代性?

首先,我们要探讨“现代”与“现代性”的概念。“现代”一词主要是从时间意义来说的,欧美等国今天普遍公认的“现代”是指十八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以后的历史时期。“现代性”主要是从性质上说的,希尔贝克认为“独立的行动主体和认知主体的观念,科学和启蒙的观念,以及进步和理性的观念等,都是典型的现代性概念”[1](621)。由此,笔者认为“现代性”具有符合人类整体发展方向的指向意义,指的是具有现代化、先进性、进步化、发达等意义的制度、价值等在社会中的确立。尽管学界对现代或现代性的内涵争议颇多,对于卢梭个人及思想的看法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卢梭教育思想中的关于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呈现、有效的道德教育的方法、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是表现道德教育现代性特征的重要维度。

二、自然人——道德教育目的的现代性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首先得益于对自然的思考,在自然中思考人本来的样子。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2](5)。他对所谓的文明社会进行强烈的批判,认为人的本性特征是善,他着力研究如何将人的天性发扬出来,使之不受社会风俗的污染,真正成为自然人。自然人不受传统束缚,是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展,并拥有强健、勇敢、自爱、自主、友爱等特质,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自然人是天生善良的。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情感:“自爱”心和“怜悯”心。“自爱”心涉及自我保存,所以本身并不是邪恶。“怜悯”心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甚至爱整个人类。此外,他还特别强调“良心”的作用,使人不断为善,促进社会整体的善。

自然人是平等而自由的。自然人孤独,却相互独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不可能的事情。人除了受自己的意志支配外,不受其他外在力量的支配。自然人“彼此之间没有任何道德上的关系,也没有人所公认的义务,所以他们既不可能是善的又不可能是恶的,既无所谓邪恶又无所谓美德”[3](67)。这种天然自由不是政治性、社会性的,而是自然幸福的享受。

自然人具有真正的主体性,是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认识和改造客观外部事物的人。所谓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的表征有多种形式,并不一定是外显的。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卢梭的“消极教育”,即成人的不干预、不压制、不灌输,让儿童能够独立思考,率性发展,这个主张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由上所述,虽然卢梭的教育主张有些极端,但仍不失借鉴意义。自然人的培养目标是促进社会的善,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因此,它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现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离不开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探究实践法——道德教育方法的现代性

卢梭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提出了独具魅力的手段和方法。他针对传统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病,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顺应自然”,不要灌输,不主张讲授法,要实践,要儿童自己探究。

卢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2](74)“把儿童当做儿童”要求教育顺应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卢梭设计一个人受教育的全过程可相对划分为四个阶段。在2岁前的婴儿期,主张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而儿童期(2岁—12岁)继续锻炼感官,青年期(12岁—15岁)则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劳动教育。15岁之后才可进行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道德教育的重点是方法,而不是知识。他认为,知善不如行善,能够自己辨别善恶,自己探索何为善何为恶才是最主要的。

“自然后果法”是卢梭提出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方法,实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每种不良的习性和行为造成的痛苦,要儿童靠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成人的机械而严厉的教导,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如伸手入火中,大自然会让他疼痛。盧梭批判那些惩罚措施,认为这残害了儿童,容易招致儿童的反抗,还不如自然惩戒,使儿童感到公平、易于接受。

卢梭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行为实践法。既包括教育者的示范、榜样,又包括儿童自己的探索与发现。爱弥儿首先是在大自然中获得天文和地理知识的,通过实践获得化学与物理学知识,亲身体验后熟悉手工工场行业。

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虽然分期有些机械,但促进了人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认识,卢梭之后的教育大多以心理学为基础,对“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有重要的影响。反对灌输,提倡发现与探索,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方向。“自然后果法”等道德教育方法虽有局限性,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现代道德教育中,“自然惩戒”更易于为人所接受。

四、理性的道德情感——道德教育任务的现代性

卢梭认为,人的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必须有积极的道德体验与实践,否则道德行为将停留在简单化、表面化的程序上。真实而自然的道德情感投入,才能让人们自觉地调节行为,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合一。因此,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能力及坚强的道德意志。培养善良的感情是引起学生仁慈、善良、同情及宽厚之心。培养仁慈、善良、同情和宽厚之情操,通过情操培养阻止嫉妒、贪婪、仇恨等心情的滋生,遏制讨厌、残酷等情欲的生长。

善良判断是理性的结果。卢梭重视情感,并非反对理性,而是认为要由情感推动理性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判断能力,就能够更好地自我保存,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他对他的同伴是那样关心,因此,他不可能不很快地学会怎样衡量和辨别他们的行为,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不能不比那些对谁都不关心,因而对别人一点事情都不做的人,更能正确地评价哪些事情是有益或有害于人的幸福的。只知道为自己的事情打算的人,是太容易动感情的,所以不能理智地判断事物……”[2](339)从这段话可以知道,一个人越是有善良的感情,越能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利益,就越能辨别是非,使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逐渐增强。

卢梭主张善良意志只有通过善良行为才能实现。一个人的心中能够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能够正确对待奢侈、贪婪、仇恨、不公等判断,这只是个人的品德。个人品德如何外化为社会道德呢?必须在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我的行为表达。此外,爱情教育和性教育是他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他认为只有纯洁的灵魂才能使爱情更加美满,并能借此摈弃一切不良的生活。主张对于性问题既不能特意回避,又不能有心刺激,应正确对待。

五、爱国主义教育的循序渐进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卢梭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理想国家中的教育“必须给予人民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热爱祖国是良好公民的基本品质,忠诚的爱国者是必须明确的培养目标。他在“波兰政府计划”中明确指出:“教育应该把民族的印记烙在人的心坎上,指导人们的见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爱国者。儿童从初生起,应该仅仅注视自己的祖国,一直到死为止。这种对国家的热爱才使人成为人,个人自己是不足道的。人若失去祖国,便是失掉生命,假如他还不死,那就比死还不如。”[4](104)具体进行爱国教育的过程是:“儿童能够读书时,就要他阅读关于本国知识的书籍。在十岁时,应当熟悉祖国的特产;十二岁时,应当知道祖国的省区、道路和城市;十五岁时,应当知道祖国的历史;十六岁时,应当知道祖国的一切法律。二十岁时就是一个良好的国家公民,对祖国的光辉历史、英雄人物永远不忘。”[5](281)成为真正的祖国的保卫者。

他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在他的教育理论中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六、结语

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视角在当时是异常独特的。他以自然主义人性观为人的理性道德准则总路线,论证了有利于人成就道德的先天情感基础,阐述了“自然人”的特性与培养方式,强调了实践探究的意义,解释了道德情感的作用,说明了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诚然,卢梭的道德教育具有浪漫主义的成分,但思想的内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他的道德教育与现代性维度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方法、任务及爱国主义等都打上了现代化的烙印。同时,经后世论证,这些现代性特征促进了后世教育的发展。现代社会得以建立和运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展具有现代性特征的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一些学校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立德树人的任务还任重道远。现代教育必须注重尊重儿童的天性、注意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现代教育的发展应该以道德标准为依托,力争促进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獻:

[1][挪]G. 希尔贝克, N. 伊耶.西方哲学史[M].童世骏,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王连喜,王定华.卢梭道德教育思想述评[J].许昌师专学报,1992(04).

[5]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卢梭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