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20-01-11 01:10晁钟丹
文教资料 2020年25期
关键词:社会建设生态环境

晁钟丹

摘   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科学地解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源,提出了克服生态问题的途径。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公民素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   社会建设   生态环境

一、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有产生的历史背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也不例外。古代西方和近代西方关于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比较丰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研究内容,马克思在其中得到了借鉴。另外,马克思立足现实,从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制度层面探索生态伦理思想。

(一)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

古代西方自然生态思想和近代西方自然生态思想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古代西方思想家和近代西方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内容丰富且深刻。古代西方思想家把某一自然事物当作万物的本源,比如泰勒斯认为事物的本源是“水”。这样一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虽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却冲击了“神创说”等唯心主义思想。古代西方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坚持唯物主义方向上对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坚持唯物主义方向具有重要的启示。近代西方思想家对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尤其是黑格尔自然观中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自然观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

第一,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另一方面引发了人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改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同时,科学技术被极力推崇,人文伦理精神被损害。“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化关系,这种‘物化关系,导致人与自然之间‘适应—依赖—共生的本真伦理关系的异化,最终造成人的长期片面发展及自然的深度破坏”[1](11)。

第二,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自然和人本身。

资本主义的基础是私有制,本质是剥削,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唯物主义承认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社会进步起到促进作用,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考虑自然的恢复和再生产,任意从自然界攫取物质生产资料,在不断索取大自然中获得巨大利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深刻地摧残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看作提高利润率的手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浪费血和肉,而且浪费神经和大脑。”[2](102-105)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制度的角度分析生态破坏及劳动者异化的原因,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内容

(一)科学解读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这一思想论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伦理价值意义。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说明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我们对待自然界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类只有和自然界和谐相处,合理利用并善待大自然,才能满足自身生存与不断发展。人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于实践,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大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类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类要发挥能动性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协调两者关系。

(二)深入探究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蔑视和实际贬低”[3](5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环境下,人对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认识失误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当前社会制度体系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目的是获取高额剩余价值,资本家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盲目开采大自然的物质能量,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同时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方面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另一方面打破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平衡。总之,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前瞻性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给环境造成的危害。

(三)提出了克服生态问题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了人类应加强对自然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提出了人类克服生态问题的基本途径。首先,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批判了资本主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马克思认为变革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是克服生态问题的最基本途径。其次,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只有坚持人类的全面发展,消除贫富差距,根除劳动异化,才能解决人类与自然界对立的矛盾。再次,马克思主张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因生产而产生的废物减少到最低,要把废弃物降低到最小限度和把投入生产的原材料利用率提高到最高值,坚持循环生产。最后,马克思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4](31-32)。同时“土地是有限的”[5](727)。人类要树立生态消费观,克服不合理的消费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三、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为重塑和构建新型的发展观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违背了生态伦理,还导致了人发展的片面化。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科学地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类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为重塑和构建新型的发展观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是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重要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批判了传统发展观的严重局限。传统发展观实质上是一种仅仅关注人自身发展的片面的机械性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在引导人们发展的同时,没有以全面的辩证的思维审视和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势必造成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和机械性”[1](75)。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理念对待人的发展与自然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全面辩证思维,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在本质上与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具有一致性。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对克服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用伦理的眼光审视自然,用伦理的态度保护自然。牢固树立生态生产观念,遵循自然生态法则,坚持生态化生产、循环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實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树立绿色消费观念。传统的消费方式破坏了资源和环境,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挑战。我们坚持适度消费,在做出消费选择时,既要考虑个人消费需要,又要考虑消费的社会后果和生态后果。要树立理性的生态科技观。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发展人的主体性能力时,引发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与对立。生态科技观要求我们不仅利用科技避免传统科技对生态的破坏,还合理利用科技造福人类。

(三)对公民生态伦理教育具有深刻启发

随着经济日益发展,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已经开始从伦理角度思考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国家对公民的生态伦理教育还不够重视。“生态伦理教育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把生态伦理的原则和规范内化为社会成员心中的‘道德律并外化为他们的价值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生态人”[6](65)。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不仅让我们认清生态问题的根源,还对提高公民生态伦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公民的生态伦理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内在的基本素质,公民伦理素质直接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公民及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从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面采取有效途径对公民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培养公民的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伦理责任。

(四)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持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外国人士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接踵而至的环境污染和极端事故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二十一世纪,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问题依然存在。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要求我们从人文伦理角度出发认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共同利益观,呼吁全世界人民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是对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松柏.论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罗维萍.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猜你喜欢
社会建设生态环境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从社会建设视角看三大差别的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