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兵
摘 要: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原创性思想。作为东方社会典型代表的中国,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变为现实,在二十世纪中叶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并且在现代化道路上迅速发展。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源头,其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为中国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
关键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发展 当代价值
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看做自身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理论。东方社会理论所揭示的关于社会的一般性规律,具有长久的适用性,是指导社会建设的根本性原则和理论。社会主义的建设,必须以此为准绳,才可保障建设过程平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二十世纪中叶进入社会主义国家行列,并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理论背后依据原则的深入剖析,既有助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有助于为中国下一步发展提供启示与指导。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认为中国、印度、俄国具有相似的东方特征。马克思通过对这些国家蕴含的东方社会特征的研究,推论出这些国家可能走出具有东方特色的发展道路。马克思将这些国家所拥有的东方特征归结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将东方社会可能走出东方道路的过程称为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
马克思将上述国家的东方特征称为“亚细亚生产方式”,以下是它的三个维度:一是土地公有制;二是村社制度;三是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①。土地公有制是指生活在东方社会中的农民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归村社所有。人与人之间靠宗法血缘关系维护,村社制度是人们凝结成的生产组织方式。国家拥有土地作为自己的生产资料,村社制度是东方社会最基础的社会单位,村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保留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不过与原始社会不同的是,虽然进行共同劳动,但劳动成果由个人分配,不再共劳共享,带有私有制的意味。
东方社会特有的生产方式与西方社会大相径庭,可能实践出一种别样的社会发展路径。不同于西方社会鲜明的土地私有制特征,东方社会中存在一些公有制成分,以村集体为生产单位的土地公有制度类似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虽然这种公有制过于松散,比较原始,但正是由于这种低阶的公有制,俄国才有了实现更高层次社会的可能。实现更高级别的社会阶段或者走向全民私有制是俄国社会必须面临的时代抉择,这种时代抉择的基础正是特有的社会所有制制度②。
(二)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意指马克思当时所处时代对人的价值的践踏与欺压,以及给整个人类带来的痛苦,此概念最早见于马克思给俄国民粹主义者的信中。马克思提出俄国未来道路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俄国社会未来多样性的现实基础是独特的生产方式。
具有东方特征的俄国生产方式给这个国家提供了异于发达国家的社会选择:是走向更高级别的社会阶段还是走上发达国家的老路。一方面,俄国有向更高级别社会进发的可能性。马克思提出俄国在吸收先进国家的社会物质基础之后,原始的公有制制度与先进物质生产能力结合,可能形成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跨越到社会主义阶段。另一方面,俄国社会存在另外一种可能,继续走发达国家的老路,俄国在吸收先进生产力之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俄国具有私有性质的公社在接受先进生产技术之后,可能演化成西欧社会式的资本主义农庄,完全抛弃公社具有的公有成分,使整个俄国社会演进成西欧式的社会模式,步入西欧的后尘。总之,俄国未来如何,马克思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明了的结论,只是指出了两种不同的可能性。至于俄国究竟走上哪条路,马克思认为要依赖于俄国社会内部因素的演变。关于俄国知识分子和民粹分子极为关心的俄国能否进入社会主义这一问题,马克思指出,这要依据于历史现实的诸多条件及俄国国内众多经济政治势力之间的较量。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精神内核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精髓可以凝结为以下两个方面: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一)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在研究东方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并没有简单照搬西方社会已有的发展规律,将西方社会的发展规律奉为人类所有社会发展的真理铁律。相反,马克思仔细审视东方社会,发现东西方社会之间巨大的社会结构差异,将着眼点放在东方社会生产方式上。通过对东方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洞察与严谨分析,马克思得出俄国可能走上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结论。正是由于马克思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抓住了东方社会的本质,形成了东方社会理论。
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东方社会理论严密的逻辑推导中,还体现在严谨的结论上。马克思提出俄国超越资本主义阶段的可能性,但能不能超越并没有下定论③。马克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沒给出确定的答复,正是出于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清楚地知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预测单个人类社会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仔细分析不同社会的区别,而非教条化套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不仅与理论核心相悖,而且必将陷入唯心主义。
(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人类的历史发展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但是单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却具有单一性、独特性,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全体人类的发展角度来说,社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虽然同一时期会有不同社会形态共存,但从整体来看跳跃是不存在的。单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规律存在曲折性和跳跃性,常常是由于单个民族历史发展阶段和面临现实的独特性造成的,因此单个民族历史发展规律是具有特殊性的,处在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可能跳过资本主义社会阶段。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同时体现了单个民族社会发展的独特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对俄国的分析既建立在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上,又凸显单个民族发展的独特性、特殊性。总体来说东方社会的超越依然符合整体社会发展规律,超越只不过是相对于自身而已。对整体人类而言,超越式发展本身并不存在,社会的演进方向依然是线性的、渐进的。
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当代启示
在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提出的一百多年间,社会主义在共产党人的努力下从理想成为现实。历史的发展,无疑是东方社会理论科学性最好的论据。东方社会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续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吸纳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性文明成果。
东方社会的对外开放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一方面,东方选择对外开放对其发展是必要的。若东方社会选择独自发展,则社会将延续几百年前以来的停滞状态。若东方社会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不注重发展生产力,则会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不匹配的现象,必然造成社会的瓦解④。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并不是东方社会自主选择的结果。马克思是站在东西方社会交往的宏观视角思考东方社会的未来的。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地开辟世界市场,将全球都纳入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体系中,东方必将成为在贸易上具有绝对优势的西方的从属。在这种背景下,封闭自己只能导致自绝于世界文明发展,而且不现实,因此只能选择积极地对外开放,加入全球化大潮中。
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先进生产力,使我国先进的制度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已经证明这项国策的前瞻性与科学性。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在此过程中,中国把握住对外开放的历史潮流,实现生产力的巨大提升,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土地上不仅越来越稳固,还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制度优势。中国在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二)立足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道路。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强调东方社会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基础是建立在吸收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之上的,并不意味着东方社会的发展是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简单模仿,将西方社会当做自身发展的模板,相反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的跨越发展是借助西方社会完成自身文明的更新,在此过程中东方社会依然保持自身的鲜明特色。同理,中国社会的发展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在注重吸收借鉴外来经验的时候,不盲从、不盲信,立足于国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中国过去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正验证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性⑤。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强国只有一个苏联,可借鉴的发展经验不多,在某种程度上将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虽然全面借鉴模仿苏联模式,我国迅速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为我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著的,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太强,政府作为经济指令的核心调节经济的增长,容易出现经济供需失衡,同时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造成了经济生产缺乏活力,效率不高。以重工业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增长目标,造成轻工业和农业资源投入不足,发展相对缓慢。虽然借鉴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使我国经济增长迅猛,但是长期来看经济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经济难以可持续发展。面对如此国内发展困局,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开发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出中国特有的发展模式。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强调,东方社会应走出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独特道路。中国应坚守独特的历史民族特色,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道路。
(三)尊重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脚踏实地谋发展。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以客观规律为基础的突破与创新,提倡的是在敬畏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自主性。它对社会发展的启示是:尊重基本规律,根据特有的历史条件发挥人的创造性。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发展初期,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针对这些教训,邓小平提出著名的初级阶段论,注重现实社会物质生产的改进与提高,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诸多改革,创造社会发展的奇迹。
阶段论,正是以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为基础的,是科学的,是必须坚持的⑥。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制定国策,要以此为前提,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稳扎稳打,脚踏实地。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平稳顺利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①王殿君.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7(21).
②陈潘俊.浅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5).
③郑曙村,乔田田.全面解析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蕴含的方法论思想[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2(6).
④邓斌.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理论探索,2006(4).
⑤谢浩.改革开放开启的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具体实践与世界意义[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⑥钟伟惠.浅谈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认识[J].青年与社会,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