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于祺
摘 要: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不断向国际化发展,中医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不断深入和拓展,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中医药在保健养生、疾病治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治疗和康复作用,为世界做出了贡献。“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医药文化,如何实实在在地实现国际化,更加有效地传播,是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中医药 “一带一路”倡议 国际化 有效传播
植根于中华大地,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在守正创新、进行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持续对外传播、走向世界。中国在与世界多国分享交流中医药经验的同时,促进传统中医药被更多海外国家民众所认可,中医药文化的全球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进而带动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然而,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传播和推广,依然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和分析,探究中医药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困难症结,提出新全球化时代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及文化海外有效传播的相关建议。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国际化和文化对外传播的背景与意义
中医药作为传承千年的“岐黄之术”,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近年来,随着医疗模式的丰富和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中医药在健康养生、防范与治疗疾病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显著疗效逐渐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接受。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同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86个中医药合作相关协议。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有关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政策文件,助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内涵的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和国际化传播势在必行。
二、中医药国际化和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历史
自西汉时期开辟古丝绸之路,中医药便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元素。隋唐时期的中医药文化迎来全面发展,从中国相继传入了印度、阿拉伯、阿富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宋元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非欧等地区;明朝时期海陆交通发达,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十七世纪初,国外学者开始进行中医典籍的翻译。这一时期的中医翻译者多为欧洲人,大部分为来华的传教士。典籍翻译的传播与推广涵盖中草药、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脉诊等多个中医细分领域,中国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更广泛,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医”这一概念的最早使用者,正是十九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
(二)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区域国家传播现状
“一带一路”区域的许多国家拥有使用中医药或传统医疗方式的历史,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中医药货物和服务贸易持续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各国开展中医药领域交流、沟通、合作及互学互鉴的前景更加广阔。但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尚存在认同程度和传播程度不均衡的现象;中医药文化涵盖的草药、饮片、艾灸、针灸、推拿等不同方面,在沿线国家的接受度也各有差异。
自国家制定关于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规划以来,中医药国际化逐渐拓展和深入。2016年7月,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支持,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圣彼得堡水务集团合作成立中俄中医药中心,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成立并实施运营。运营初期,为了让当地更多民众认识并接受中医药,中医团队选取神经性皮炎、中风后遗症等当地高发且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著的若干病种,进行深入研究和针对性治疗,最终以中医诊断和疗法使多数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自2016年开业至今,中俄中医药中心以切实可见的临床疗效逐渐赢得当地民众的认可,累计接诊约1万名患者,其中既有俄罗斯政商要员,又包含社会名流、医生等,覆盖当地民眾和周边国家的患者。在国家对于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支持下,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项目不断增多,有利于实现国际化发展。
三、中医药国际化和文化对外传播难点
(一)国际认同度低
2019年5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章节,这是对中医药在提升人类健康和福祉方面发挥作用的国际认证。
中医药通过在对外传播中的突出表现,未来有望与各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进行融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借鉴与补充,协调推动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将推动中医药贸易迎来更加广泛充分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制药企业执行的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同发达国家相比,标准相对较低,难以得到国际制药界的认同。中医的国际化认同度依然有待提高,与国际接轨的中医药质量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二)中西医药文化差异
中医药具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和基础,与西方医药的理论原则、治疗体系和方法等迥然相异。中医和西医在思维方式、治疗理念、治疗方法、检测指标等方面均存在多维度、多方面的不同。西医研究理论建立在解剖学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基于临床实验与实证研究,是可以量化的“科学”,中医则基于经验与辨证思维的研究。中医文化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如经络、三焦、脾胃等难以找到相应的“科学”定位。阴阳五行、中药配伍等均没有固定的量化指标,强调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情况而开出个性化的药方。且中药制剂的使用说明对于副作用、不良反应、毒性等只有“尚不明确”的说明,与西医的理念和常规做法不同。由于语言认知和文化交流方面的障碍,也增加了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难度。
(三)沿线国家传播不均衡
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传播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自2015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以来,在中医药国际合作转型支持下,中国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一批中医药海外合作中心,并在国内开展建设了一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相关领域双向交流密切,卫生健康合作不断深化。
与此同时,由于历史、文化和理论体系等方面的因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不均衡,各个国家的立法和民众认可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国家的卫生管理模式大多建立在现代医学体系的基础上,中医药的传播必然面临缺乏统一的中医药相关国际标准和规范的实际情况。一些政策法规限制,亦增添了难度。中医药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面临来自印度医学和阿拉伯医学的挑战,这些医学体系与中医理论有类似之处,需要比较以求得协调乃至融合。
四、加大中医药国际化和文化对外传播与推广的建议
(一)完善政府间交流合作机制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交流机制的建设。
1.在利用现有政府间合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于中医药政策法规、人员资质、考核标准、产品注册、市场准入、质量监管等多方面的交流、沟通与经验分享,为具备条件的中医药机构的对外推广和传播提供政策支持,并搭建有力且有效的平台。
2.进一步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化标准组织及欧盟、东盟等建立多边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对于相关规则、发展规划、运行规则、标准规范等的研究与制订,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推广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3.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有效传播,是否可纳入当地医保,是中医药得到认可的重要标志。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争取相关国家医保体制的认可,积极推动海外国家的中医立法。
(二)推动中西医互学互鉴
历史悠久、内涵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医药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还曾为世界人民的健康贡献力量。中国明清时期的“人痘接种术”是免疫预防方面的医学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为全球范围内最终消灭天花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中医药典籍,从中药材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并将基于青蒿素的复合疗法推荐为一线抗疟治疗方案,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非洲国家的疟疾死亡率大大下降。中国自2008年以来,在非洲设立了30余个疟疾预防中心。从非洲国家实际情况出发、力求标本兼治的“中国方案”,是东方智慧贡献给世界的礼物。
为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在坚持原创思维,保持自身特色、内涵与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创新发展的步伐,并与西医学交融互鉴。中医药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前沿的理论,采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思路与方法,努力寻求创新与突破,与西医共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与此同时,中医药机构应积极与沿线国家进一步合作并举,共建中医药海外中心,以医带药,开展注册,让中医药成为“一带一路”上共商、共建、共享的卫生资源。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相互借鉴与协调发展,不仅可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还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
(三)完善中医药文化翻译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拓展了对外传播的范围和层次。40余年间,我国学者“走出去”宣传中医药文化及国外学者“走进来”进行的沟通与交流均不断加深,我国的中医药翻译成绩斐然。我国出版了大量的英汉对照和英文版中医药教材,以及大量的汉英中医词典,在中医药翻译理论、中医药应用翻译、中医药口译研究、中医药翻译技术、中医药书评译介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中医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中医药翻译依然存在诸如翻译词不达意、翻译不规范的现象,许多诸如五行、阴阳等中医基础理论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语,中医药的文化底蕴很难通过翻译进行有效的传达和表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翻译成果依然匮乏。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医术语翻译和出版的统一与规范是开展国际交流的必要前提,中医药术语亟须标准已成为学界共识。学者在翻译过程中,既应考虑西方的语言体系和文化思想,又应在深入了解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注重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融合中西。同时应不断加强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加强中医药学生的英文学习,促进中医国际化的主力军建设和培养。
(四)中医药知识保护体系有待完善
中医药海外传播过程中,显著疗效处处凸显,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有明显短板,中医药传统知识和研究成果面临流失风险。目前中国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仍多按照西医思维制定。应结合中医药学的特点,健全完善现行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逐步推动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
(五)对外传播与自身研发并重
中医药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不断深挖自身蕴含的传统文化,不断增加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的广度和深度,進一步发扬中医药特色,弘扬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外修”传播与交流,“内修”文化的深度研究,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此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有效传播。
五、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医药的国际合作创造了机遇。借助“一带一路”的具体实施,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了中医药领域更广泛的交流合作,前景广阔。兼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医学科学多重特殊属性的中医药文化,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和文化传播,是一项涵盖范围广泛且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中医药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保健、诊疗、科研、教育等领域充满合作机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中医的治疗方法在所传播区域不可生搬硬套,其经验的转化需要当地医疗领域的融入和参与。
中国中医药文化在不断守正创新、拓展内涵、与时俱进的同时,应以需求为导向,切实考虑不同国家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差异,在政策沟通、贸易融通、资源互通、科技联通、民心相通等多方面不断突破,与当地产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善政府间合作交流机制,共享中医药服务,加强人文交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传播推广及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清湖,司银楚.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李照国.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J].中医杂志,2017,58(4):296.
[4]孟长海,郭德欣,姚明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医研究,2018(11):7-9.
[5]洪梅.近30年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的历程[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6]徐永红.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7-8.
[7]吴洁婷.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经济贸易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09):1588-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