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晨
摘 要: 从冀东乡居的建筑材料、整体形式、内部空间、装饰艺术、民居风俗等方面对冀东乡居特色进行考察, 根据调研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冀东乡居在院落布局、色彩、装饰风格及院落中主体建筑功能分布等方面形成的特点, 总结了冀东乡居独特的建筑设计美学。
关键词: 冀东乡村民居 院落布局 设计美学
冀东,即河北省东北部,属河北省秦皇岛、唐山两市。从地理环境上讲,背靠燕山山脉,东南临渤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和平原的面积大约各占一半。境内主要水系是滦河水系,年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但沿海一带常有暖湿气流。
冀东地区西邻北京,西南与天津市毗邻,东北与辽宁省接壤,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曾诞生过春秋时的孤竹国,战国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出现过如曾列入《史记》列传之首篇的伯夷、叔齐等儒家的古圣先贤。冀东历代属于兵家必争之地,汉代李广曾在此射中“虎头石”,东汉之季的曹操曾经“东临碣石有遗篇”,唐代李世民、薛仁贵在此征战,相传以李世民的妃子为名的“曹妃甸”静静地躺在沿海的波涛之中,还有明代戚继光等在此驻兵的传说。冀东地区是多民族杂处之地,“冀”字由“北”和“异”字组成,本身即含有华夏族与北方各族杂处之地的意思,冀东处于河北东北部,更是充分体现了“冀”的含义。故而本地有汉、满、蒙、回等民族。各族人民居住在此,几千年战乱、气候等因素影响到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冀东乡村民居建筑(以下简称为“冀东乡居”),既有四合院的一些特征,又不同于四合院,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的建筑艺术特色,体现了独特的设计美学风格。
1.冀东乡居建筑的结构与特点
冀东乡居以砖、石、木作为主要材料,此三种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建筑的主体。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是就地取材,量财为用。先说石料。石料的特点是较为廉价,但不同石料的价格差距较大,除打地基必须用价格较高的花岗岩外,墙体部分要随意一些,多用石英石。就地理环境而言,如果当地靠近山地,则取花岗岩,如沿海或靠近滦河及其主要支流青龙河,则取鹅卵石。木材也是如此,此地植被破坏较为严重,少有松树。松木等材料多从东北地区运来,价格较高。靠近屋檐的椽子考虑防潮、防虫的需要,就用价格较高的松木。靠近房脊的椽子则可用槐木等较为廉价的当地木材。其他材料如青砖、沙子、水泥、石灰、土坯、煤渣、青红瓦等的选用,亦是同样道理。
冀东乡村民居的院落外形为长方形,房屋用于人居、饲养牲畜、仓储等;院子中心等空旷的场地多辟为谷场,平常人家的屋顶常常作为谷场使用。墙头和檐下等也可用于悬挂、晾晒农作物。院落一般包括院墙、大门、厢房、倒座等。正房位于院落正中靠北部位(也有些地方位于最北端)。由于乡村条件和城市不同,冀东乡居虽属四合院结构,但在形制、建筑形式、装饰风格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下面试分述之。
1.1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结合
冀东乡居的理想结构是“独门独院”,即由一个大门进去,是一个家庭。这是一个长方形的院落结构。这个院落结构由正房、配房、厢房、倒座等组成。但是这一个个院落又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假如有一户人家是一个村子的第一家,那么它会有一个规范的形制,其他人家的院落一定会依照它的形制来建造。最典型的做法是不会重复建造院墙,新的人家只负责建造一个三面包围的墙,和原先人家的墙组合成一个方框。这种做法具有经济和环保的双重作用,同时,传达出一种友善的信息,那就是虽然是两家,却共用同一堵墙。整个村落会由这院墙作纽带,一排排地生长开来。一般来说,只要是同一位置,整个村落就非常注重正房高度的配合,如果地势不平,那么正房都会呈阶梯状等差排列,决不会出现一户人家比两边都高,或者一户人家比两边都低的情况。
1.2“窗式墙体”和“弧形墙垛”
“窗式墙体”是冀东乡居外墙装饰的主要特征。
冀东乡居的外墙,无论是房屋还是院墙,都是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下部连接地基,主要由石材构成,如前述材料原则是就地取材,有花岗岩和卵石两种。工匠在建筑时,精心选择石材的形状,使之巧妙配合,有乱石铺路之美。石缝之间,内部用泥浆连接,外部以石灰勾勒,并精心抹平,刻去多余部分。外墙的上部,用青砖隔成一个一个椭圆形的“窗”,这个“窗”表面是白灰,内里由碎砖和乱石填充而成,并不能透视看东西。除了个别人家会在上面绘制一些图画之外,大多数“窗”是空白的,好像尚待绘画的白纸。青砖是昂贵的,也有人家會用红砖代替,但红砖的效果明显不如青砖。如果外墙足够长,就会构成二方连续纹样。细心的工匠,常常还要在“窗”的四角,把砖刻成弧形,使四角更圆润。这没有画图的窗,常常充满乡居建筑的村落,仿佛国画的留白。
“弧形墙垛”常常用来连接平屋顶和山墙。这种以青砖精心切削而成的造型,在乡居建筑里,代替了瓦房屋顶的斗拱,使得平直的青砖的线条一下子生动起来。这种砖式斗拱的设置一下子就使冀东乡居的外墙焕发出古朴和稚拙的美。
1.3冀东乡居的内部建筑结构
冀东乡居的大门正对着正房的门口,形成一处院落的中心线。
在地方宽裕的乡村常有后院。前院和后院共同构成院落的格局。前院的大门,常常筑有门楼,而后院的院门,则与前院形制相似而略简。前院大门旁,常建有倒座或门房,厕所、储藏室和牲畜棚也常常建在这里。靠近正房一般是东西厢房。厢房通常成对出现,但也有只建一个厢房的。正房通常是三间,在过去的大家族里,常常是五间正房。正房中间的堂屋,并不像南方一样有供奉,而是当作厨房和餐厅使用,厨房通常出现在阳面,阴面的空间常常放置橱柜、食材和饭桌。院落的主人常常住在东屋。邻近东屋的内室,一般住着主人的长辈。厢房有时也住着晚辈,如果地方宽裕,那么厢房常当作储藏室。
在厢房和正房之间的位置,有些也设置鸡舍、兔舍等。鸡、兔等作为比较小型的畜禽,靠近人居位置,有利于主人的照料和安全需要。沿海和沿河地区,则多在门房附近饲养鸭、鹅等水禽,因为鸭、鹅等耐寒,禽舍亦较为简陋。
冀东乡居的房顶以平房顶为主,这种平屋顶的建筑材料,往往采用煤渣,这是因为1878年以来开平煤矿的建成,使这一地区煤渣的获取相对方便。但也有许多房子,一直是用泥屋顶。煤渣屋顶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在下雨天获得洁净的雨水。传统乡居有使用雨水的习惯。
2.冀东乡村民居的文化精神
2.1体现阴阳哲学
冀东乡居的结构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观念。
比如倒座和正房之间是阴阳关系,正房的东西屋之间同样有阴阳对应的关系。在一个院落里,人与畜、长与幼、前与后都构成了阴阳关系。尽管冀东乡居没有北京四合院来得繁复和奢华,但是同样有层层的推进,从门房到厢房、到正房,再到正房的配房,体现了从公开到私密的“阴阳”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体现了重视现世的精神,这在冀东乡村民居中有集中的体现。人们居住在宽敞、明亮、通风的地方,餐厅也居于重要位置,这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畜棚和厕所都居于大门等远离人居的位置,除了卫生的需要外,还体现了阴阳和主次的观念。
2.2体现序列关系
一个院落就是一个体系。院落的各个组成部分,常常是一个循环。一个人从生到死,都要在这个院落里有所体现,体现的具体形式就是建筑。除了有建筑的参与外,还有院中的各种设施,如厕所、畜棚和菜畦,几乎构成生物循环的完整链条。
以食物的循环为例,人们的食物来自田野和院落,在民居里加工食用,加工时产生的剩余给畜禽作饲料,人畜粪便经由院落又提供给田野和院落的菜畦。这体现了空间的循环。
以生命的周期为例,人在院落里出生,在乡居和田野里成长,在院落里完成婚姻,再经由衰老和死亡,在院落里完成丧礼,最后离开院落走向田野。这体现了时间的循环。
2.3冀东乡居的生态之美
冀东乡村由于处于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之中,其建筑融入了大自然,成为“再造自然”的一部分。
首先,冀东乡居以其包容性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个村落起于一个院落,院落和院落的组合不是机械的、生硬的组合,而是相互扶持、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院落虽然具备了乡居的全部条件,但是毕竟独处于乡野之间,没有多少美感,甚至让人感觉残缺。只有另一个院落和它连接起来,才能充分体现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比如依河而建的曲线,依山而建的起伏,院落与院落之间那种新与旧、高与低、大与小、简与繁、似与不似之间的对应关系。院落内部,主屋高大、厢房低小,建筑之间高低错落、风与水、光与影和院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再以院墙为例,院墙的高度很有意思,一般在1.5米—1.7米,中等以上身材的人可轻易将头部探出院墙,无论是邻居还是街坊,都可以轻易探问院内是否有人。但这高度又足以拦住猪、狗、牛、羊、马、驴等牲畜闯入。这表明院落仅对牲畜起到防御的作用,对邻居非常友好。院墙的高度甚至考虑到了院内牲畜养殖和蔬菜生长的光照需要。
其次,庭院的绿化与美化是再造自然的重要体现。冀东乡居所在之处,有些地方自然条件是恶劣的,由于人们对土地的开垦,使不少乡村的周边在冬春季节是一片荒芜的景象,而有了乡村,就使土地有了绿意。还有的地方,村子所在地是不适合种植庄稼的贫瘠之地,或者是靠近沟壑的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乡居建筑的建成,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
村子外的公共区域,會人工种植次生树林,这里的树木,通常比较繁茂,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的作用。在丘陵和平原,有时树木较为稀少,远望有一片树林,往往就是乡村之所在。
乡村的内部,院墙以外,街道两侧,也常常栽树。这里的树木通常只有一行,多是供人乘凉、休息之用。院子正中不栽树,以免影响院内蔬菜的种植。后院也有栽树的。院落的空地上有时有鸡舍的位置,但种菜是比较普遍的。一个善于搭配种植的农家,在旺季,蔬菜不但可以自给,还可以少量出售。院内种菜固然是一种民俗和物质生活的需要,但常常是主人个性和爱好的体现,主人的精神因素是院落风貌的决定因素,比如通常从院内种植蔬菜的种类和长势,可以看出主人的生活习惯和勤劳程度。
3.冀东乡村民居的传承与创新
冀东乡村民居采用的砖石木结构,可以使建筑物保持百年以上,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以唐山丰润区的“冀东民俗院”为例,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冀东民俗院是唐山音协主席侯宗友从丰润区四户村一村民手中购得,原住宅经过百年风雨,已破败不堪,但其格局却独具冀东乡居的特色。经过修缮,已经成为民俗文化教育基地。该基地以冀东乡村民居为载体,汇集了种植、养殖、收藏等传统乡居功能,成为一种至今仍具生命力的文化遗存。
参考文献:
[1]梁梅.自然之景与山水之境——中国传统居住环境设计美学[J].艺术百家,2018,34(02):184-189.
[2]阎瑛.传统民居艺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01.
[3]汪之力,主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03.
[4]殷立新.中国传统民居[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8.09.
[5]荆其敏,编著.中国传统民居百题[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
[6]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单德启建筑学术论文自选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09.
[7]单德启,等.中国民居[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01.
[8]刘晖,宋向涛,编著.中国民居艺术[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1998.09.
[9]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