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视野下的惠栋学术形象述评

2020-01-11 01:10王磊
文教资料 2020年25期

王磊

摘   要: 惠栋学术思想自清代以来争议甚大。惠栋作为乾嘉朴学的里程碑式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殊异评价,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明清之际政权更迭带来的文化冲击,又有满清政府巩固统治的政治需求,还有清末民初文化革新带来的思想冲击。科学分析惠栋学术思想,必须结合辩证历史唯物的观点,予以深刻认识,给予客观中肯的评价,才能承前启后、深化研究,开启新的发展。

关键词: 惠栋   历史唯物   学术形象

惠栋(1697—1758),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红豆先生。江苏元和(今江苏苏州)人。惠栋终生以注经为业,著述宏富①,治学广泛,对清代学术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惠栋经学的基本特点是独尊两汉经学,考据儒经文字异同,又兼及义理,不囿一家经说,融通汉儒诸说②(156)。他以倡导汉学为旗帜,全面清理魏晋以来枉谈说经的空泛学风,提出了弃宋复汉的学术主张,以尊汉信古的学术标准遍考儒家九经,建立了以易学为中心的汉学系统,对确立清代考据学的学术方向实有奠基之功③(65)。纵观历史,对惠栋的学术形象评价毁誉不一,具有较大的差异,有清一代,先有钱大昕、汪中等推崇者,盛赞惠氏开创吴派学术之功,又有王引之等批评者。降及清末民初,更有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近代大师的严厉批评,影响延宕至今。其起落沉浮,耐人寻味,究其根本,大概有以下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一、惠栋学术思想是明末清初学术大反思和文化禁锢加剧的产物

惠栋生于康熙三十六年,卒于乾隆二十三年,历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这一时期是清王朝政权的巩固上升期,政治高压对当时仍是主流学术的程朱理学产生了巨大冲击,一方面清王朝出于巩固统治的目的,大兴文字狱,加紧压制思想言论,努力维护理学的学术正统地位。另一方面清初学者顾炎武、唐甄、傅山等人从民族危机、华夏大防的政治诉求,全面加大对“君臣”之纲的批判,黄宗羲、胡渭等对宋儒先天易学进行批判,程朱理学危机四伏、摇摇欲坠。中国学术思想发生转捩的重要关头,惠栋的学术深受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胡渭、阎若璩等批判理学、“读经考文”治学方向的影响。同时渊源于惠氏家学,以一种“为考证而考证,为经学而治经学”④(自序)的避世态度,终于形成专宗汉学的治学倾向③(66)。故而,惠栋学术思想是“继承清初學者顾炎武、阎若璩、胡渭考据经史的学风,坚执惠氏数代揭橥的复兴汉学的学术方向”的产物和结果,体现了清初学术界以避世方式容存文化传统的妥协和无奈。

二、惠栋学术思想的毁誉变迁是时代政治需求的投射和反映

作为乾嘉朴学的开山代表,惠栋建立以汉学为标准,宗法汉代经师的经学规范,在学术上成就斐然。后世对其毁誉不一的评价,主要源于时代背景和政治走向的需求,具体来说体现为学术避世、政权推崇、革命反思三种目的。

一是惠栋学术思想本身就体现了学术避世的政治目的。明朝后期,东林党人参政议政,形成与“阉党”对峙的政治势力,知识分子以鲜明的入世姿态广泛参与政治,在明末党争、南明抗清等政治活动中影响甚大。随着清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不断拉拢和打压士林阶层,知识分子群体逐渐消沉没落、明哲保身,退出政治活动,将世俗化、政治化的学术活动转变为纯粹的考据、训诂等,以求在远离现实政治议题的学术范畴内存身、思考、辩证。惠氏一门连续三代通过科举、著述等,实现了由“实学”向“朴学”的转换,达到了学术避世的效果。

二是清代对惠栋学术评价的赞誉隐含着政权推崇的政治背景。最早对惠栋学术予以总结性评价的是钱大昕、王昶、江藩等学者,他们来自吴地,在考据学方面是惠栋的晚辈后学,有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给予了惠栋的学术极高的评价。钱大昕说:“惠氏世守古学,而先生所得尤深,拟诸汉儒,当在何邵公、服子慎之间,马融、赵岐辈不能及也。”⑤王昶肯定惠栋“生数千载后,耽思旁讯,探古训不传之秘,以求圣贤之微言大义”⑥。汪中认为他是“接二千年沈沦之绪”,乃千年不传之绝学⑦(186)。江藩更认为,“汉学之绝者,千有五百余年,至是粲然复章矣”⑧(95)。钱氏诸家作为乾隆朝的考据学者,都有担任学政或者科举考官的经历,他们极其推崇惠栋学术,既有作为学者梳理学术谱系、树立学脉正宗的使命,又有代表清政权鼓励学术阶层不问政治、避世求经的目的,体现了统治阶层笼络管理士林阶层的政治意图。

三是民初对惠栋学术评价的批判有明显的革命反思的倾向。惠栋学术形象的转变滥觞于清末民初的《清儒》一文⑨(122)。章太炎、刘师培等认为惠栋及其后学缺乏己见,博而寡要,惠栋好像“一个以博闻自矜,却罕有创见的地方学阀”⑨(123-124)。梁启超说:“惠氏之学,以博闻强记为入门,以尊古守家法为究竟”;“惠氏家学,专以‘古今为‘是非之标准,栋之学,其根本精神即在是”;“胶固、盲从、褊狭、好排斥异己,以致启蒙时代之怀疑的精神、批评的态度,几夭阏焉,此其罪也。”将惠学的精神概括为“凡汉皆好,凡古必真”,并批判其“未能完全代表一代之学术,不过门户壁垒,由彼而立尔”{10}(3080)。从章太炎到梁启超对惠栋的批评并非否定惠栋经学考据的价值,而是当时身处清末民初特殊背景的学者为民族救亡图存计,为社会革新计,积极探索推动社会变革、文化革新,为将“科学精神”引入中国文化界,开始在批判中挖掘新生、在否定中谋求进取,故而对惠栋的学术范式进行了求全批判。比如,梁启超认为,学问的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10}(3108)。而惠栋“笃于尊信”,有悖“善疑”;惠栋“求古”,不尚“求真”;惠栋“罕下己见”,不利于学问的“创获”。凡此种种,皆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故而成为与时代逆行的反动形象。但客观论之,这不过是时代变革对旧事物的再认识,是文化革命催生的理念变迁。

三、惠栋学术思想应基于历史唯物的认识基础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任何历史人物或学术思想都是时代造就的产物,不能脱离其原初背景进行评价分析及价值批判。对惠栋学术思想的评价要充分认识其时代限制和历史局限,给予充分的体谅和尊重。笔者认为,评价惠栋学术思想要立足三个维度:

一是要充分肯定其在明清交接之际、程朱理学沉沦之时“复汉弃宋”的时代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它在“汉经”考据和训诂内容及方法改良等方面的丰硕成果。经过宋明数百年发展,程朱理学及后来的陆王心学日趋衰落,如何摆脱其清谈空疏之学风,“明辨经学源流”,推动整个学术界实现从理学之虚到经学之实的转向是时代大趋势。惠栋通过复兴汉学以反对宋明理学,承前启后地推动清初的经学复兴思潮发展为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历史贡献卓然。一方面,惠栋大力倡导恢复汉学,对当时学术发展走向产生巨大影响,形成一股宏大的学术潮流,引领了学术发展的新方向,造就“乾隆中叶以后,惠氏之学大行”{11}“近之学者,多知崇尚汉学”{12}(205)的局面。另一方面,惠栋推动了传统考证方法的“知识性”改造{13}(37),改善了注疏、训诂和校验等方法,“注疏法改变了疏不破注的经学解释传统,强调以疏证注;训诂法发展了‘识字审音的‘小学技术,强调文本之真;校验法扩充了经义取证的范围,强调经义之真”{13}(38),这些方法改良将出发点统一到了证明之上,部分确立了经书考证的“知识性”立场,从而超越了“复兴汉学”的狭隘性,迈向了“知识性”的朴学之途,从而开启了清代学术的新学风。

二是要全面客观看待清代、近代及当代学术界对惠栋学术思想的研究方法、立论根基及结论内容,以学术沿革的视野,客观认识和把握惠栋学术思想评价,取其深层精神,不堕其流。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政治和学术背景的人物对惠栋的评价,是对惠栋学术思想的流传沿革的再创新和再发展,要从历史螺旋发展的视角辩证解读,既深刻认识惠栋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又深刻认识惠栋学术在后世沿革中被赋予和承载的全新价值内涵。一者,要深刻认识到惠栋学术思想的革命性渊源及保守性趋势。所谓革命性渊源,即惠栋学术萌芽于明末清初知识界积极投身反清斗争,对宋明理学及陆王心学末流进行大批判的历史潮流之中,在这种大背景下,惠栋复兴汉学的实质是对当时没落的宋明理学的破旧立新;所谓保守性趋势,在于惠栋所处的康雍乾时代,外来政权已经稳固,社会趋于安定,革命的条件已经不具备,新的学术思想发展必然向外部形势妥协,将革命变革的理念转化为趋向建设、顺应的新方向,以实现在新的政治形势下的发展。清代“朴学”崇尚考据,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不问世事”“匿身学术桃园”的避世意识。历史上,对惠栋学术思想的肯定和评议,大多是评价者对上述革命和保守价值的认可和复述;二者,要深刻认识历史上批判惠栋思想所开启的新的学术滥觞,特别是清末民初学者以批判惠栋学术为契机和切入点,大力倡导了新一轮的学术“入世”和文化革命运动,将隐身书斋的纯学术活动再次导入“经世致用”“文化革命”“济世救民”的时代潮流中。无论是章太炎、刘师培对乾嘉学派的肢解分析,还是梁启超以现代科学为底色的价值批判,都是借由批判惠栋学术开启了新时代学术的新视界,推动了学术的新发展和新进径。因此,这些批判不仅没有贬低惠栋学术的价值,反而更加使其融入全新的学术精神和时代价值。

三是当代学者要坚持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的新高度,对惠栋学术进行深度挖掘和研究,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与价值的理论体系,使惠栋复兴汉学、考据训诂的学术精神和内涵在新时代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推动考据学焕发新的勃勃生机。新时代新思想,惠栋作为乾嘉学派一个重要学术人物,开启了一个学术流派支脉,要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予以深度挖掘和深层启迪,使传统经典学术在流传和演绎发展中创造更新更高的价值。首先,要推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与惠栋学术思想研究有机结合,在更宽的视野下、更大的平台上实现对惠栋学术思想研究的与时俱进、深化发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差异与互补。其次,要以历史的视角和高度推动惠栋学术思想融入新时代学术大发展,体现时代价值。惠栋学术思想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建构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潮流中是宝贵的资源和重要的发轫点,要以开阔的视野、理性的智慧,以及客观、历史、辩证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分析其在传统学术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促进作用及自身的缺陷与弊端,寻找与当代学术发展的契合点,在深入研究过程中充分挖掘超越时代的文化价值。再次要尝试将惠栋学术研究与当今世界多元化、多样化学术潮流相结合。惠栋的学术创新天生具有关联性和交叉性研究的特点,比如惠栋主张将中西古今历算运用于解易之中,甚至随着康熙帝对地圆说的认可与梅文鼎的提倡,惠栋也接受了西方科学的一系列知识{14}(107)。此外,清末民初的惠栋学术批判也引入了科学思维、政治经济学理念等。当代的惠栋学术研究,更要站在全球化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范式构建的背景下,积极引入考古学、文字学等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借鉴后现代主义范式的思维模式及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成果突破及应用领域拓展等方面实现较大进展,真正形成能够引领时代发展、体现时代价值的成果体系。

四、结语

当前的惠栋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学易理本身,就治学而治学。本文认为,惠栋学术研究特别是学术思想变革研究,还可以作为一种学术现象分析研磨,通过考查背景、沿革、关联等维度,形成体系化、全息化的知识呈现,让人们对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有更生动、全面的认识和领悟。本文小做探索,以抛砖引玉,供方家批评讨论。

注释:

①累计著有《周易述》23卷;《易汉学》8卷;《易例》2卷;《周易本义辨证》5卷;《九经古义》22卷,《孟喜易》2卷,《虞翻易》1卷,《京房易》2卷,《郑康成易》1卷,《荀爽易》1卷,《易例》2卷,《明堂大道录》8卷,《褅说》22卷,《古文尚书考》2卷,《后汉书补注》24卷,《王士祯精华录训纂》24卷,以及《九曜斋笔记》《松崖笔记》《松崖文抄》《诸史荟最》《竹南漫录》等书。

②罗检秋.清代漢学的家法观念辨析[J].中国史研究,2018(2).

③王法周.惠栋与清代学术[C].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

④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⑤[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39《惠先生栋传》[M].古籍网影印本,编号5534,http://www.bookinlife.net/book-5534.html[2020/7/1]

⑥[清]王昶.春融堂集:卷55《惠定宇先生墓志铭》[M].古籍网影印本,编号9908,http://www.bookinlife.net/book-9908.html[2020/7/1]

⑦[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7[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

⑧[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

⑨王豪.惠栋学术形象的变迁及其内涵[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3).

⑩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梁启超全集:第10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1}江藩.易大谊跋[M]//载惠栋《易大谊》卷末.//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1937.

{12}凌廷堪.与胡敬仲书[M]//载《校礼堂文集》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郑朝晖.惠栋对考证方法的“知识性”改造[J].广西社会科学,2009(8).

{14}赵晓翠.论惠栋易学转向的逻辑理路[J].中州学刊,2018(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乾嘉学派——吴派研究”(17ZDA30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乾嘉学派——吴派研究”(15ZD0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YY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