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中国”战略探讨中医药发展问题

2020-01-11 11:10夏淑洁蔡建鹰李灿东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中医药疾病

夏淑洁,蔡建鹰,李灿东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础,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元凶,如果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却得不到相应保障,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医在长期的社会与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其立足于整体观念看待个体的健康和疾病,与系统科学要求以开放、联系、动态的新思维看待复杂生命的原理相一致,故被称为是古老而现代的生命科学[1]。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而近年来“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不仅为人们更好地维护健康带来了福音,更为促进医学模式的发展与转变贡献了力量。现立足我国健康现状,从基本国情与方针政策出发,探讨当前“健康中国”战略下的中医药发展问题。

1 我国人民健康现状

近些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医疗卫生系统改革长足进步。但在13亿的庞大人口压力下,我国所面临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看病难、看病贵、服务质量低等问题仍然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国民对健康日益增高的需求[2]。习近平同志强调,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既面对着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也面对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

2017年《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报告指出,目前我国面临着三个严重健康问题的威胁。一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人均GDP却远低于发达国家,如何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预防和控制疾病能力的问题日益突出。二是亚健康人群数量逐年上升,主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已高达76%,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数比例不到3%,这些堪忧的数据启示我们,如何拥有真正的健康,已成为严峻的现实问题。三是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比以往有更大幅度的增加,并呈年轻化态势,采取有效预防和管理慢性疾病的措施刻不容缓。上述健康问题进一步激化了现有医疗体系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问题,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快速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 “健康中国”战略与中医药的发展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人民的健康问题,针对健康服务供给不足与需求增加之间的突出问题,从宏观层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控,既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相当的政策支持,也促使了医学模式从“疾病模式”向“健康模式”的转变。而中医药作为有效防治疾病的手段,其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与当今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化趋势相一致,在健康相关的系列政策实施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方针,并在11个重点领域的68个优先主题中,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的优先主题。2008年,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卫生部正式提出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主要从经济干预和卫生策略着手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同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好中医药作用。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全面发展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服务,而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医治未病的发展与服务能力的提高。此后,中医药加速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明确提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国务院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医药发展成为国家战略。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同年10月,我国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了五大方面战略任务,并通过设立“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专门篇章以明确中医药的重点任务,要将其融入健康中国建设各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健康中国”作为战略目标纳入了国家基本方略,并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产业”方针。可见,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其在深化改革及步入中国特色的健康道路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发展的态势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整体调节与“治未病”中医药能够屹立于世界医林几千年而不倒,自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甚至很多理论在几千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医基于整体观念看待个体健康与疾病,与系统科学要求以开放、联系、动态的新思维看待复杂生命的原理相一致。而中医思想的精髓为“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重视“预防”为主,这也与现代医学中“四级预防”观点不谋而合。

3.1.2 个体化的辨证论治中医以辨证论治作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通过判断四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处理、分析,以辨明疾病的原因、性质、发展趋向等,从而确立病证进行相应的治疗[3]。在该过程中要求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针对不同个体处以不同的治疗方案,而这也与现代医学所提倡的精准化治疗相类似,同时也注重机体状态的整体、动态情况。

3.1.3 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医学是一门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学科,中医思维方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今唯有中医药学全面、系统、完整地保存着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例如,澳大利亚的中医孔子学院把中医药学同汉语教学相融合,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以充分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

3.1.4 巨大的资源优势中医具有“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给药途径,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五大特色,并拥有“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文化底蕴深厚,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等优势[4],因此,被视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

3.2 劣势分析

3.2.1 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近代以来饱受欺凌的国人自信一度被摧毁,较长一段时期里,人们崇洋媚外思想严重,却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自信与尊重。科技部曾经做过一个社会调查,其中有两个问题:一是你认为要把中医从医疗保障体系里面取消吗?有约70%的人认为不应该取消;二是如果你有了病,首选是不是中医?结果首选中医的人仅占20%[5]。这一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中医药生存发展的现状,也折射出国人文化自信不足的现实。

3.2.2 个性化、经验化程度偏高众所周知,数千年来,中医是直接在临床实践中获取医疗数据,不断进行总结和提高,但因其个性化、经验化程度偏高,对疾病的判断与描述以定性及模糊定量为主,很难总结出一般性理论,故难以形成规范化的教学和实践程序,同时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也使得中医总体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

3.2.3 服务能力不足目前仍然存在中医机构建设不足、适宜技术开展不足、人才队伍缺乏、基层中医预防保健方面严重缺位等现象[6]。此外,中医、中药产业主要以疾病治疗为主,治未病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且与健康养生、健康养老、药膳食疗和健康旅游等产业融合度低,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和中药基地等建设薄弱[7]。

3.2.4 中、西医思维混淆中医与西医虽有着相似的规律与研究目的,但由于中、西医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科学,因而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论、方法论都存在明显差异[8]。而目前却存在着一味将西医理念放进中医思维中,如认为感冒就是病毒感染,不加辨证给以金银花等现代药理证实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治疗或以西医仪器检测挑战中医的平脉辨证等。殊不知中医与西医虽有着相似的研究目的,但因思维方式、产生背景与理论基础的不同实际上难为一体。

3.3 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是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形势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也是做好中医药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原则。贺信中主要阐明了三点:一是明确了中医药的战略定位;二是传达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契机;三是指明了中医人继续前行的方向。而上述“健康中国”系列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更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保障与机会。

值此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中医人应抓住机会把握机遇。首先,中医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资源,应在这场文化复兴中发挥先锋作用;其次,切实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并将中医药资源优势与其他产业结合起来,形成跨专业、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以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后,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正确借鉴现代化手段实现中医的继承与创新,并与西医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上述挑战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却是每一位中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4 发展中医药的原则

第一,要增强中医文化自信。欲人勿疑,必先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党的95周年大会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9]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对复兴传统文化、实现中医药学价值、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民众的健康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0]。因此,作为中医人,必须要增强中医文化自信,杜绝崇洋媚外的思想,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事业。

第二,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并举。继承是发展中医药的前提,“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并从中医药书籍、老中医经验中汲取精华,把具有特色优势的养生治未病、诊断、治疗、护理思想等老祖宗的“传家宝”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使中医服务贯穿于生命的全周期;同时,需要创新,立足中医原创思维,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如借助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后现代前沿技术,可以弥补中医在数据、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不足[11]。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需求,进一步将中医药用于科研开发、健康旅游、新兴产业、生态建设、国际交流等领域,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并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第三,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这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原则。中医学以临床实践中对“人”的考察为基础,注重整体功能状态,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以及气候、环境、情绪因素等对疾病的影响,强调三因制宜,突出个性化的原则;而西医学则侧重于还原分析,以局部解剖及实验研究为基础,注重结构、机制和客观指标,重视微观认识的高度和深度,突出循证,更加关注病理诊断、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和作用过程。可见,中、西医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西医药学重在局部、微观、结构、静态,而中医药学重在整体、宏观、功能、动态,两者应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而达到更好地维护健康与生命的目的。

在以预防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维护健康为中心的医学背景下,党和国家一直在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并将实现人民健康长寿作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因而制定了“健康中国”战略。中医药独特的生命观、疾病观、健康观与防治观正契合了这一时代变化、国家要求和人民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中医药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所有中医人都应同心协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中医药的文化自信,坚持继承、发扬并利用好中医药,为实现中西医并重、互补协调发展奋勇前行,为人类医学和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中医药疾病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