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师范学院 张武生 刘和军
传统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决定了教育的侧重点的发展,就应试教育而言,体教分离几乎成为常态,体育教学与文化教学互不相干已心照不宣。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不重体育成绩,体育特长生考试不重文化考核。一方面,应试教育在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力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的侧重点,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只关心和自己有关的、对自己有益的、能够让自己取得高分的学科,而忽略其他。另一方面,就体操教学而言,由于教学起点较低,学生在相关教学设备、教学方式方面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另外是学生在训练中,仅限于小范围的比赛,缺乏较高的赛事殿堂,导致学生对自身与对体操的认识都不够全面,无法更好的进行自我突破。因此,在教育改革中,打破应试教育给体操教学带来的弊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和首要问题。
“体教融合”的关键所在是我国当前的体制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运动员内部体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就我国现行的运动员体制而言,在运动员退役后,无法得到足够的生活保障。一方面,我国退役运动员很难从事新的职业,据不完全统计,有80%的退役运动员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运动员的培养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我国每年平均会有25%的运动员面临淘汰,有40%的运动员需要退役,导致我国运动员“青黄不接”,在老将退役后,新兵很难迅速脱颖而出。其次是在对运动员的管理方面,由于运动员受体育系统审批作用的影响,专业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进入高校或是名校的门槛较低,而业余运动员的门槛却是很高。再次是高校在运动员招生中,主要以一级运动员为主,对文化课成绩不甚重视。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虽然各个高校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的管理章程,但在对体育运动员的文化课的培养上,仍然只存在对语、数、英的基本课程内容的考核。同时,在对运动员的毕业考核中,只要运动成绩优异就可以适当放宽文化课要求,这虽然有效地帮助了运动员顺利毕业,但也导致运动员文化水平得不到提高。
在当前教育改革中,提高文化课程在运动员课程中的占比,推动“体教融合”发展,并不是说简单地将文化课程由一节课增加至两三节课。就体操运动而言,首先要对运动员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和运动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然而目前仍然存在部分高校对运动员采取狠练蛮练的训练方式,认为练得时间越长越有效,导致许多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受伤。另外,在对学生的文化课培养方面,并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坐在教室里才能学习文化课程,对于体育生,学校可以适当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不同的教学体验,在保证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训练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推动“体教融合”的发展。
在“体教融合”的路径上,就体操而言,受我国应试教育影响,体育运动在高校教育中逐渐被边缘化,体育特长生也被“隔离”,因此,打破传统的体教分离的教学模式,提高体操运动员文化素质是当前推进“体教融合”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大——中——小”体育教学模式,将培养体育运动员分为三个阶段。
提高体质健康意识是推动“体教融合”发展的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是我国当前学校教育的目标,但是随着应试教育的不断渗透,体育运动被各个主流学科不断边缘化,导致学生体质不断下降。诚然应试教育的要求占很大的原因,但同时,学校和老师的不重视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教师和学校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增强学生体质。
“体教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势必会面临多种问题,但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运动员是我国当前体育教育的首要目标。因此,只有不断打破困境,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运动员能力,推进“体教融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