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玮辰,高 姗,赵晋莹,王富春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130021)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因肩关节周围肌腱、腱鞘、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慢性炎症粘连,限制肩关节活动,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的一种病证,好发于中老年人。在治疗方面,西医多以服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局部痛点封闭及手术治疗为主,口服抗炎镇痛药虽疗效显著,但长期服药不良反应较大,局部痛点封闭疗效短暂,手术治疗风险较高且适应证较为局限,患者不易接受。王富春教授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临床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其运用古典针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反复性疼痛疾病,疗效显著。现将王富春教授运用齐刺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肩周炎验案分享如下。
患者,男,73岁,2019年1月10日初诊。主诉:左肩臂疼痛、不能平举半年,动则痛甚。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外感风寒,出现肩臂疼痛,关节活动、平举、外展及后伸受限,夜间疼痛加重,卧床后不能自主翻身,其间未予任何处置。刻下症:左肩臂持续性疼痛,向上肢部放射,遇寒加重,当肩部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引起撕裂样剧痛,偶有右侧腰酸背痛,气短乏力,便秘,手足心热,自服降压药降血压(处于稳定状态),舌红苔薄白,脉弦紧。既往史:无家族遗传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查体:患者双肩外形正常,左肩关节前侧及外侧压痛,以肩峰前下方处疼痛最明显,结节间沟压痛(+),三角肌附着处压痛(+);左肩关节活动度:前屈30°,后伸10°,外展30°,内收10°,外旋5°,内旋10°。肩关节X线平片示:肩部骨质疏松,钙化征。肩关节镜检查示:关节囊明显缩小,关节滑膜与肱骨头间有粘连。
西医诊断:肩周炎。中医诊断:痹证(风寒湿痹型)。中医治疗以祛风散寒、通经止痛为治则,予以齐刺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治疗方法:①针刺治疗。穴位选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穴,双侧太溪、太冲、足三里穴。选取0.30 mm×40 mm、0.25 mm×50 mm一次性毫针,嘱患者取坐位,皮肤常规消毒,于左臂疼痛区域或疼痛放射线上选取压痛较明显的痛点腧穴(肩髃穴),向三角肌方向深刺40~50 mm,得气后,在两旁0.5~1 cm处斜向中心(肩髃穴)各刺一针,深度为25~40 mm,三针并列;曲池、手三里穴刺入25~40 mm,平补平泻;太溪、太冲、足三里穴施以捻转补法,留针30 min后出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穴位贴敷治疗。贴敷药物组成(1个疗程的药物剂量):生川乌5 g,生草乌5 g,全蝎10 g,蜈蚣1条,丹参15 g,延胡索15 g,打粉。每次取粉5 g,用白酒调和,贴于肩髃穴。每日1次,每次贴敷6 h,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次后,患者自述疼痛明显减轻,手臂可尽力平举。治疗1个疗程后,肩关节活动如常人。后停用针刺,继续贴敷巩固治疗1周。3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肩周炎属于关节囊和关节周围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主要病因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损伤和退变。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又称“肩凝症”“肩痹”等。《黄帝内经·素问》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类证治裁》云:“因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筋失濡养,风寒侵袭……肩部正邪相搏发为疼痛。日轻夜重……活动受限。”可见该病病机主要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所致。中医治疗有针灸、推拿、针刀、康复及各种综合疗法,针灸和穴位贴敷疗法在治疗慢性反复性疼痛疾病方面,效果显著。
本案患者年过古稀,肝肾虚损,经络空虚,复感风寒,乘虚入络,痹阻肩部气血,不通则痛,发为肩痹。治疗时,先针刺双侧太溪、太冲、足三里穴,补气血之不足,益肝肾之亏虚。曲池、手三里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臂部要穴,《灵枢·经筋》载:“手阳明之筋……结于肩髃。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取此二穴针刺以畅其气血,通其经络。采用齐刺法在痛点处三穴并刺,精简取穴,疗效显著。齐刺法是古代十二刺法的一种,《灵枢·官针》云:“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故用齐刺法,分析原因如下:一是齐刺法主要适用于寒邪留滞范围较小而较深的痹证,三针齐刺祛寒散邪,通痹止痛,正中该患者风寒入络、肩臂痛甚的症状;二是患处肌肉较为丰厚,病位较深,齐刺法较单一的毫针刺法增加了针刺强度,能更好地疏通局部气血,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三是齐刺法以痛为腧,加强对痛点腧穴的刺激,使针感由浅入深地扩散到患肩四周之病所。
由于该病易反复发作,为了加强对经络的持续刺激,故针刺后以穴位贴敷治疗,贴敷于肩髃穴。贴敷药物中,川乌、草乌开通腠理,祛寒除湿,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乌头属植物中的草乌甲素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作用[1]。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延胡索中的延胡索乙素、延胡索丑素和海罂粟碱等均有镇痛作用[2]。全蝎、蜈蚣性走窜,通痹止痛。丹参活血祛瘀,调经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痹止痛之功。穴位贴敷可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吸收,起到长效的刺激作用。上述药物通过皮肤直接吸收,可减少对肝肾的毒副作用[3]。齐刺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肩周炎,将药物治疗作用与穴位调节作用相结合,药穴同功,针药协同增效,促进肩部气血循环,有操作简便的特点,可供临床同道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