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针刺内关穴与夹脊穴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体会

2020-01-11 19:30宋洪佳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7期
关键词:经气关穴夹脊

宋洪佳,辛 鑫,郭 洋,王 毅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030024)

室性早搏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在老年人中尤为多见。《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概要指出,在心律失常中,室性早搏高达11.6%[1],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是其致病因素[2],室性早搏次数<10 000次/24 h时均首选健康教育[3]。中医提倡“既病防变”的原则,应重视室性早搏的诊疗。实践表明,临证中使用互动式针刺手法,针刺内关穴与夹脊穴治疗室性早搏疗效显著。

1 互动式针法,针入“神”守

针灸临证,必先定“神”。医者其“神”易守,患者其“神”难调。患者守“神”,是指针刺时,要求患者体会针感,专注病所,促使气至的状态。《针灸大成》曰:“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气息匀。医者亦如此,切不可太忙。”指出了施术时,医患要各守其“神”,并给出具体做法,即呼吸匀称,神凝气定。《素问·针解》认为:“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张景岳对此注释曰:“目者,神之窍。欲正病者之神,必瞻其目,制彼精神,令无散越,则气为神使,脉道易行也。”强调在针刺过程中,引导患者精神专一,意守病所,促使气至。

互动式针刺法是当代医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新式治疗方法,其操作指医者施术得气后,引导患者做相关部位和/或精神活动,激发自身修复功能的针法[4]。根据患处不同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颈、肩、腰等关节屈伸或旋转,如低头、仰头、扭腰等;眼、口、咽等部位生理功能活动,如眨眼、吞咽等;脏腑或胸腹部疾患,做胸或腹式深呼吸活动等[5]。互动式针刺法实施时,要求患者集中注意力,呼吸均匀,配合完成相关活动,正是引导患者守“神”的过程,这也是该针法的独特之处,注重患者守“神”。

医患各守其“神”,易使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患者有酸、麻、胀、痛、冷、热之感时,即为气至,是见效的关键。此时乘时乘势,方可达到《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的意境。该针法不仅强调医者守“神”,更突出患者“守神”的作用,神凝气定,气至病所,经气畅达,阴阳得调[5]。医者在施治时,患者应配合一吸一呼,以守其“神”,便于气至,针下有感,行之有效。在呼吸之间,胸腔间隙大小改变之中,心肺功能得以协调,有助于改善冠状动脉血流,且临证疗效好,见效快,优于传统针刺方法[6]。

2 内关穴与夹脊穴在治疗室性早搏的理论依据

室性早搏属于中医“心悸”范畴。中医药治疗心悸方法较多,且效果明显。心肌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当自律性异常时,针灸疗效尤为凸显。内关穴治疗心系疾病,尤其是心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配伍善于调节自主神经紊乱的夹脊穴,以增加疗效。

内关穴出自《灵枢·经脉》。《灵枢·经脉》载:“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内关穴所属手厥阴心包经,其经脉联络三焦,经过胃、心、胸等。《针灸甲乙经》载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相通;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内关穴通于多经,正对“络”字之意,可平衡所通经脉气血。《黄帝内经·太素》曰:“手心主至此太阴、少阴之内,起于别络,内通心包入于少阳,故曰内关。”内关穴取名也体现了其为络穴作用,沟通内外,平衡表里经气血。《八总穴歌》提到“心胸内关谋”,《医经小学》记载:“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可见在心系疾病的治疗中,内关穴必不可少。内关穴通于多经,经气相通,主治所及,既能益气养心,又能安神除烦,临证取之,无不见效[7]。孔冬冬等[8]研究古代文献,统计得出内关单穴善治9种病证,包括心痛、心悸、胸痹等。叶丽芬[9]临证得出,内关穴具有疏通经气、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单取或双取均有效,且双取穴可增强治疗心悸的疗效。李志道教授以互动式针法(内关透刺间使)治疗心悸,疗效显著[10]。

夹脊穴最早描述见于《素问·刺疟》“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夹脊者必已。”《后汉书》记载华佗治疗脚躄,刺于夹脊穴,由此得名华佗夹脊穴。因年代不同,其定位有夹脊相去1寸、2.5寸、3寸、4寸等不同[11]。1990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国家标准《经穴部位》,指出夹脊穴的定位为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每侧17穴,左右共34穴。《黄帝内经》对夹脊穴功效阐述颇多,既能调理膀胱经与督脉经气,进而调理脏腑阴阳平衡,又能调理冲任,运行气血,又因手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的经筋皆到脊,还可调诸经经气[1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夹脊穴对应解剖深层位置恰是脊神经的分布之处。如至肺、气管、心脏、主动脉、食管等的交感神经来自胸椎第2~6(7)节段[13],而心神经交感传入神经元从颈椎第8节段至胸椎第1~9节段均有分布,且胸椎第3节段分布较多[14]。在相关的夹脊穴进行一定程度的刺激,能使其周围的脊神经根通过脊髓内传导通路传到中枢系统,起到调节作用[15]。针刺华佗夹脊穴可协调交感、副交感神经,治疗自主神经紊乱,也可刺激心交感神经,增强心脏活动,改善心脏节律[16]。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2岁,2019年10月21日初诊。主诉:心慌气短半个月,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于2019年3月因劳累过度后出现心慌气短,休息后缓解,予稳心颗粒口服后症状好转。近半个月工作压力大,熬夜加班,症状逐渐加重,口服药物效果不佳,遂来就诊。症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烦躁不安,劳累后加重,食少,眠差,二便调,舌红少苔,脉沉无力。动态心电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西医诊断:室性早搏。中医诊断:心悸(气阴两虚证)。针刺取穴:内关、T3夹脊穴、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方法:①患者取坐位,并将手、前臂、肘关节放在桌面上,手下垫2 cm厚的书,使内关穴周围放松。针刺内关穴,直刺约25 mm,行针2 min,留针10 min。②患者取俯卧位,针刺T3夹脊穴,直刺约10 mm,行针2 min,留针10 min。注意事项:针刺内关穴与T3夹脊穴前,医者口头引导患者集中注意力并同时做深呼吸,嘱患者做胸式呼吸2 min;针刺时引导患者呼吸,医者根据针下沉紧或涩滞等感觉,询问患者针下感觉,如酸、麻、胀、痛等,得气后医者选择合适力度进行提插捻转,并嘱患者体会自己的心脏搏动。③患者取俯卧位,在第2步行针后,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留针10 min。行针时患者诉心慌明显减轻;治疗4次后,症状好转;治疗7次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2个月未复发。

按语:互动式针刺法能将医者与患者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促使针刺得气,提高临床效果。内关穴为治疗心系疾病的要穴,能益气养心,除烦安神。针刺T3夹脊穴,可刺激心交感神经,改善心脏节律。从中医角度看,内关穴治疗心悸,能够调节其失衡的气血阴阳。从西医角度看,T3夹脊穴治疗心悸,能够恢复心脏正常节律。两穴配合使用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治疗疗程。再配足三里补中益气,解除疲乏;配三阴交养血滋阴,改善睡眠。《黄帝内经》云:“年四十,阴气自半也。”患者年过半百,工作繁重,熬夜加班,易伤阴耗气。劳则耗气,气虚则无以行血,心气虚无以贯心脉而周行全身,心失所养,导致心悸、心慌、胸闷等症。《丹溪心法》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心阴亏虚,阴血不能奉养于心,致心失所养而发生心悸。《通玄指要赋》载:“三里却五劳之羸瘦。”足三里扶正培元,补脏腑之虚损。三阴交一穴连3条阴经,为养阴养血要穴。与上述两穴组成针灸处方,使心气得养,心阴得补,心神得安,共同治疗室性早搏。

4 体会

室性早搏是心律失常的一种,其发病诱因较多,如疲劳、过量饮酒、吸烟或剧烈运动等,也可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严重室性早搏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危及生命。中医治疗室性早搏有独特优势,尤其是针灸疗法。互动式针刺手法,尊古而不拘泥于古,既传承经典,又有创新亮点,治疗室性早搏效果显著。

夹脊穴为一类穴位通名,还未各自命名,存在不便之处,之前对夹脊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颈椎病、腰椎病,临床应用范围较少。心神经交感传入神经元在胸椎第3节段分布较多,而心俞穴在胸椎第5节段,其位置存在差异,猜测可能与针刺方向有关。目前,荧光双标法应用于背俞穴与内脏脊神经的研究较多,尚无对夹脊穴的研究,期望结合现代医学科技手段深入研究夹脊穴,以开拓思路,传承发展。

猜你喜欢
经气关穴夹脊
夹脊穴考辨
通里穴治疗“支膈”症理论探析*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养心护心,常按内关穴
人体经脉养生律
浅论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规律
晕车时用力点内关穴
辅助治疗心血管病有个第一要穴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健身气功与“夹脊”